陈默那番“定义未来”的豪言壮语,为即将到来的波士顿之行,定下了一个极高的、充满了王者气息的基调。
而接下来的两个月,整个806实验室,便进入了一种极其专注、甚至略带几分“神经质”的——“备战”状态。
如果说,之前的科研攻坚,像是一场艰苦的“阵地战”。
那么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将这场战役中,所有最辉煌的“战果”,都精心挑选出来,打磨、抛光,然后,锻造成一柄,即将在“华山之巅”上,进行终极“亮剑”的、绝世神兵。
而陈默,这位深谙“藏锋”之道的总指挥官,在定下了总战略之后,便再一次,当起了“甩手掌柜”。
他将“准备报告”这个,堪称“铸剑”的、最核心的任务,全权,交给了林浩和高翔这两位,已经成长起来的“方面军司令”。
“不行,这个开场,太软了!”
在806实验室的会议区,徐涛,这位自封的“首席艺术评审官”,第一个,对林浩做出的ppt初稿,发起了“猛烈炮轰”。
“‘非晶合金自修复研究进展’?我的天,浩子,你这标题,写得跟咱们学校图书馆里的硕士毕业论文一样,一股陈腐的、学究气的味道!咱们是去干嘛的?咱们是去‘定义未来’的!不是去作‘文献综述’的!”
林浩看着自己花了一晚上,才做出来的、中规中矩的开场白,被徐涛批得体无完肤,脸上,也是一阵哭笑不得。
他知道,徐涛说的,有几分道理。
他,终究还是,被传统学术报告的思维定势,给束缚住了。
“那……那你说,该怎么改?”林浩虚心地请教。
“气势!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有气势!”徐涛站起身,在会议室里,来回踱步,像一个灵感爆棚的电影导演,“我们的开场,要像一部好莱坞大片的预告片!先给他们看什么?当然是,看最牛逼的、最不讲道理的、最能颠覆他们三观的东西!”
他猛地一转身,指向林浩。
“直接上视频!把你那个,在新设备上拍到的、最清晰的、‘激光脉冲原位修复’的视频,给我掐头去尾,剪辑一个十秒钟的精华版,放到第一页!什么标题都不要,什么logo都不要!就一张纯黑的背景,然后,视频自动播放!”
“等台下那帮老外,看得目瞪口呆,大脑一片空白的时候,”徐涛打了个响指,脸上,露出了狐狸般的笑容,“你再走上台,云淡风轻地,问他们一句:‘各位,想知道,这是怎么做到的吗?’。这,才叫‘王者’的开场!”
这番充满了“网文爽文”气息的建议,虽然听起来有些离经叛道,但却让林浩的眼前,瞬间一亮!
他不得不承认,徐涛这家伙,虽然平时不着调,但在如何“抓住眼球”、“制造悬念”这件事上,确实是个天才!
而一旁的高翔,则冷静地,提出了一个更具建设性的、战略层面的建议。
“我同意徐涛的观点。我们这次的报告,重点,不在于‘说服’,而在于‘展示’。”他扶了扶眼镜,一针见血地说道,“但是,光有实验的‘神迹’,还不够。那只能,让他们震惊,但无法,让他们信服。”
他看向林浩,认真地说:“我建议,我们这次的报告,由我们两个人,共同来完成。做一个,真正的‘实验-计算双剑合璧’的报告。”
“双人报告?”这个想法,让所有人都愣了一下。在顶级的国际会议上,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报告形式。
“对,双人报告。”高翔点了点头,解释道,“由你,来负责主讲,实验部分的‘what’和‘how’。用最震撼的原位视频,向他们展示,我们‘看到了’什么,以及,我们是‘如何做到’的。这,是我们的‘利剑’,负责,撕开所有人的认知防线。”
“然后,”他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由我,来负责讲解,理论和计算部分的‘why’。用最严谨的物理模型和模拟结果,去赋予你看到的‘神迹’,最深刻的科学内涵。这,是我们的‘坚盾’,负责,回应所有的质疑,构筑我们理论的护城河。”
“一剑一盾,一阴一阳,一实一虚。”高翔最后总结道,“这,才能,最完整地,展现出我们团队,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军团’的、真正的、最强大的战斗力。”
这番话,说得逻辑清晰,格局宏大。
林浩听完,心中的最后一丝犹豫,也烟消云散。
他知道,这,才是他们,最完美的“亮剑”方式。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整个806实验室,都为了打磨这份,注定要名垂青史的“双人报告”,而进入了一种近乎“走火入魔”的状态。
一场场高强度的“内部答辩会”,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林浩和高翔,作为主讲人,轮番上阵。
而台下,则坐着全世界最挑剔、也最“毒舌”的评审团。
“不行不行!”徐涛第一个跳出来,指着林浩身后的一张SEm照片,“浩子,你这张图,太‘素’了!一点冲击力都没有!你得让它‘活’起来!”
还没等林浩反应过来,徐涛已经,将这张平平无奇的二维照片,导入到了一个,他自己编写的“AI图像增强与三维重建”的程序里。
只听见机箱风扇一阵狂响,几秒钟后,屏幕上,那张原本灰暗的、平面的裂纹图像,竟然,奇迹般地,变成了一幅,充满了立体感和金属质感的、可以360度旋转和缩放的、堪比电影特效的——三维渲染视频!
“我靠!”就连一向沉稳的秦峰,都忍不住,爆了粗口。
“小意思。”徐涛得意地,摆了摆手,“这才哪到哪。”
他又转向高翔:“翔哥,你那个‘声子聚焦’的模拟动画,虽然科学上没问题,但还是太‘朴素’了,不够酷炫,体现不出咱们‘经费在燃烧’的气质。”
这一次,没等徐涛动手,秦峰,这位新晋的“编程天才”,已经,主动请缨。
“翔哥,这个,交给我!”
他接手了高翔的原始数据,然后,展现出了他那令人眼花缭乱的“代码魔法”。
他没有使用任何现成的可视化软件,而是直接,调用底层的图形学渲染引擎(openGL),自己动手,为那段模拟视频,编写了一套全新的、自定义的渲染脚本。
他为不同能量的“声子”,赋予了不同的颜色和亮度;为“聚焦”的过程,加入了如同“冲击波”般的粒子特效;甚至,还丧心病狂地,为整个视频,配上了一段,由AI生成的、充满了史诗感的背景音乐!
当那段,经过他“魔改”后的、堪比好莱坞科幻大片的、酷炫的模拟动画,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在巨大的电子白板上播放时,整个会议室里,所有人都看得,是热血沸腾,头皮发麻。
“秦峰,”徐涛看着自己这个,已经“青出于蓝”的“徒弟”,由衷地,感慨了一句,“你小子,厉害啊!”
而韩立阳,这位团队里最“朴实”的成员,则用他那特有的、近乎“强迫症”般的严谨,承担起了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后勤保障”工作。
他将报告中,引用到的,上百篇参考文献,一篇一篇地,重新下载,核对,确保每一个标点,每一个页码,都万无一失。
他还将林浩和高翔,报告中提到的所有核心数据,都进行了独立的、重复性的验证,确保,没有任何一处,存在计算或统计上的疏漏。
他的工作,虽然不像秦峰和徐涛那样,充满了“黑科技”的酷炫,但却像一块最坚实的基石,为整座华丽的大厦,提供了最可靠的、不容置疑的稳定保障。
就这样,一份,凝聚了整个团队最高智慧的“旷世杰作”,在一次次的、充满了欢声笑语和“神仙打架”的内部打磨中,逐渐,成型。
拥有着林浩带来的、最震撼人心的“实验骨架”。
拥有着高翔赋予的、最深刻严谨的“理论灵魂”。
更穿上了一件,由秦峰和徐涛,用代码和算法,联手打造的、最华丽酷炫的“科技外衣”。
它,已经不再是一份简单的学术报告了。
它,是“陈默军团”,即将,向全世界,发出的、最响亮、也最自信的——
第一声啼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