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木龙收到加纳腰果农科菲的求助邮件时,正在中东参加 “全球节水农牧论坛”。邮件里的照片让他心头一紧:成片的腰果林因缺乏采收设备,成熟的腰果落在地上腐烂,科菲的妻子抱着生病的孩子,眼神里满是绝望 —— 加纳的腰果产区虽年产 50 万吨腰果,却因当地没有深加工能力,只能以低价卖给欧洲收购商,而科菲的孩子因为没钱治病,已经发烧了三天。
这一次,刘木龙决定让 “全球助人联盟” 的年轻一代挑大梁。他让思琪牵头制定 “非洲腰果帮扶计划”,思远负责研发适合非洲的轻便采收设备,自己则带着慕沛灵、苏晴赶赴加纳,实地调研当地情况。刚到加纳东部省,科菲就带着他们去看自家的腰果林 —— 成熟的腰果果挂满枝头,却只有几个老人用手采摘,“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采收慢,加工更没门路,就算采下来,收购商给的价也不够给孩子看病。”
思琪的方案很快落地:在加纳首都阿克拉建立 “惠民非洲腰果总部”,一方面研发 “电动腰果采收机”,让采收效率提升 3 倍,还免费发放给合作社;另一方面建立 “腰果深加工产业园”,将腰果加工成腰果仁、腰果油、腰果饼干,产品直接对接中国、中东的零食市场。科菲第一次用采收机采摘腰果时,激动得手都在抖:“以前一天采 20 公斤,现在能采 60 公斤,再也不用看着腰果烂在地里了!”
思远的技术支持更是 “雪中送炭”。他研发的 “便携式腰果剥壳机”,不仅重量轻、易操作,还能调节剥壳力度,减少腰果仁破损率,当地妇女们学会使用后,纷纷加入加工厂工作,“既能照顾孩子,又能赚钱,这比去城里打工好多了!” 而苏晴则带着公益团队,在产业园附近建立 “腰果农健康驿站”,免费给牧民和孩子看病,科菲的孩子就是在驿站里治好的病,“中国朋友不仅帮我们赚钱,还救了我孩子的命,这份情我们永远忘不了。”
家庭线的温情,也在非洲土地上不断延续。慕沛灵发起 “非洲腰果妈妈计划”,教当地妇女用腰果壳制作活性炭、用腰果油做护肤品,这些产品通过惠民的公益电商平台,成了 “非洲好物” 的代表;思泽和思安则跟着妈妈去驿站帮忙,思泽会给生病的小朋友递糖果,思安则用蜡笔画 “腰果林和笑脸”,贴在驿站的墙上。
【检测到宿主启动非洲腰果帮扶计划,推动助人联盟向非洲纵深延伸,系统触发 “非洲腰果公益生态” 判定】【奖励:1. 非洲联盟(AU)颁发的 “中非农业合作杰出贡献奖”;2. “非洲农牧公益基金” 150 亿元(用于腰果、棉花等农产品产业升级);3. 系统 “全球农牧资源互通” 功能升级(实现中东节水技术与非洲种植技术的跨境适配);4. 个人财富突破 1 万亿,“木龙慈善基金会” 新增 “非洲儿童教育专项基金”,每年投入 20 亿元支持非洲贫困儿童上学】
站在加纳的腰果产业园里,刘木龙望着远处忙碌的牧民和孩子们的笑脸,想起最初负债 50 万时的那个雨夜。如今,他的助人事业已经跨越了五大洲,从中国的生鲜店,到北欧的三文鱼工坊、中东的节水牧场、非洲的腰果林,每一处都留下了 “助人致富,公益永恒” 的印记。
慕沛灵轻轻握住他的手:“接下来,我们还要去南美种蓝莓,去欧洲帮果农搞有机种植,对吗?” 刘木龙笑着点头,看向身边的孩子们 —— 思琪正和科菲讨论明年的腰果出口计划,思远在调试新的采收设备,思泽和思安正追着当地的小朋友在腰果林里跑。
他知道,惠民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因为 “助人” 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坚持,而是一群人的同行,一代人的传承。就像沙漠里的节水设备、非洲的腰果林,只要有人用心浇灌,就会在荒芜中开出希望的花,滋养更多人的生活。而那枚最初激活的 “助人返还系统”,早已成了连接全球爱心的纽带,见证着 “公益无界,温暖无远” 的初心 —— 这条路上,刘木龙和他的家人、伙伴们,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