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15 个国际示范中心的落地,惠民集团面临着新的挑战 —— 专业助农人才短缺。肯尼亚示范中心需要农业技术专家,秘鲁示范中心需要跨境电商运营人才,印尼示范中心需要食品加工工程师…… 刘木龙在全球助人联盟会议上坦言:“我们有模式、有资金,但缺能把模式落地的人。”
苏晴立刻提出建议:“我们可以创办‘惠民学院’,自己培养助农人才!” 这个想法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三个月后,“惠民学院” 在惠民产业园正式成立,学院分为 “农业技术系”“跨境贸易系”“公益管理系” 三个专业,聘请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国内农业大学教授、惠民集团高管担任老师,还设立了 “全球助农实践基地”—— 学生每学期要到至少一个国际示范中心实习,解决实际问题。
思琪作为 “青少年助农导师”,每周会到学院给学生们分享她在越南、印尼的助农经历:“助人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而是要站在农户的角度,帮他们找到能长期赚钱的办法。” 思远则开发了 “惠民学院线上学习平台”,把自己研发的病虫害识别 App、电压监测小程序等技术,做成视频课程供学生免费学习。
在学院的第一批学生中,有一个名叫奥马尔的肯尼亚青年格外引人注目。他曾经是惠民示范中心的一名普通农户,通过种植玉米实现了增收,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奥马尔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深知农业技术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毅然决定申请来到中国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
在开学典礼上,奥马尔用流利的中文发表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演讲:“我非常感激中国给予我的学习机会,我要把在这里学到的技术带回肯尼亚,去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农户,让他们也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他的话语真挚而充满激情,赢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除了奥马尔,还有一位来自印尼的女孩莉莉也备受关注。她是合作社农户妮娅的女儿,从小就对食品加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莉莉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食品加工工程师,帮助妈妈将美味的椰子制品推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这两位学生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但他们都怀揣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在中国的学习之旅,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梦想的起航。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会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惠民学院” 还与全球 20 所农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 “交换生计划”。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王磊,通过交换来到秘鲁示范中心实习,帮助农户优化藜麦溯源系统,还把秘鲁的藜麦种植技术带回国内,在内蒙古试种成功,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惠民学院让我知道,农业没有国界,好的技术要用来帮助更多人。” 王磊说。
【检测到宿主创办 “惠民学院”,解决全球助农人才缺口,系统触发 “公益人才培育” 判定】【奖励:1. 惠民学院全球校区建设基金 10 亿元(计划在肯尼亚、秘鲁、印尼设立 3 个海外校区);2. 国际农业人才认证体系(惠民学院毕业生获全球农业企业认可);3. “人才孵化” 光环(学院毕业生创业成功率提升 30%,优先获得惠民集团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