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清安宸送的催更符*2)
帝都音乐学院的讲座日期日益临近。
斯语并未因《卧虎藏龙》协奏组曲排练的顺利而分心,也未因预见到《神雕侠侣》即将掀起的惊涛骇浪而自乱阵脚。
他如同精密运行的仪器,将不同的任务模块清晰地区分开来。
书房里,关于讲座的准备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他没有选择堆砌晦涩的专业术语,或者单纯回顾《第四十号交响曲》与《春江花月夜》的成功。
那只是结果,而非过程。
他决定,这次讲座的核心,将围绕着他一直探索的“新交响”或更广义的“民族音乐现代化”背后的 “方法论” 与 “精神内核”。
(论文模板既视感来啦!)
他打开文档,开始构建讲座的框架:
主题:从“形”到“意”——民族音乐现代化表达的路径探索
一、 破题:“新”在何处?
并非简单地将民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并置。
核心在于:以现代音乐思维(包括但不限于交响化、电子音乐、世界音乐等手法),重新诠释和表达民族音乐的灵魂与意境。
举例:《春江花月夜》并非古曲复原,而是以交响化的音色、和声与结构,重塑了原诗的画面感与哲学意境。
二、 路径一:深挖传统的“根”
民族乐器不仅仅是音色符号,更是文化载体。
深入了解其历史、演奏法、传统曲目及背后的人文精神。
举例:在《卧虎藏龙》(他打算在讲座中首次提及这部新作)中,马头琴的使用并非为了猎奇,而是其固有的苍凉音色与江湖的漂泊、侠客的孤独心境高度契合。
三、 路径二:拥抱现代的“术”
大胆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如复杂的节奏、不协和和声、音色音乐等),但需服务于“意”的表达。
交响乐队的丰富织体、电子音乐的时空拓展能力,都可以成为营造意境、强化戏剧张力的工具。
举例:《第四十号交响曲》虽复刻古典形式,但其严谨的结构思维,同样可以应用于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的构建。
四、 核心:“意”的转化与升华
最终目标:超越形式的拼贴,实现从“民族音色”到“民族意境”的升华。
音乐要能唤起听众对特定文化意象、哲学思考的情感共鸣。
这需要创作者自身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情感认同。
五、 展望:未来的可能性
简要提及正在构思的、基于上古神话的《洪荒》计划(不透露具体内容),展示更宏大的探索方向。
强调这是一个开放的领域,鼓励年轻一代音乐人勇于尝试,找到自己的声音。
他计划在讲座中,穿插播放《春江花月夜》、《春节序曲》的片段,以及《卧虎藏龙》组曲中《永恒的誓言》主题的排练小样(已与乐团沟通获得许可),用实际的音响来佐证他的观点。
整个讲座提纲,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例支撑,更包含了对未来的展望。
这无疑会是一场重量级的、能引发业内深度思考的讲座。
就在斯语精心打磨讲座细节的同时,《神雕侠侣》在启航中文网的连载,正悄然逼近那个在原世界也曾引发巨大争议的悬崖边缘。
剧情已经进展到杨过在活死人墓中与小龙女相依为命,学习武功。
小龙女清冷绝俗、不谙世事的形象,早已通过斯语(言吾)精湛的笔触,深深烙印在无数读者心中。
她如同冰山上的雪莲,幽谷中的仙子,成为了无数读者心中的白月光。
评论区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与喜爱:
【小龙女就是我心中的武侠女主天花板!】
【绝美师徒恋!过儿和龙姑姑一定要幸福啊!】
【言吾大大把小龙女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写活了,爱了爱了!】
【每天追更的动力就是看龙姑娘!】
甚至连意向签约影视改编的导演张黎,前几日还在一次非公开场合对朋友感慨:
“言吾先生笔下的小龙女,是我从业几十年见过最具独特魅力的女性角色之一,影视化成功的基石就在于此。”
这种几乎全民性的喜爱,如同不断积聚的势能。
而斯语知道,接下来他将要投下的,是一颗足以将这美好幻象瞬间击碎,并将剧情推向极其残酷与复杂境地的炸弹。
他几乎能预见到,当尹志平乘虚而入,小龙女被侮辱的情节出现时,读者们将会是何等的震惊、愤怒与难以接受。
这不仅仅是情节的转折,更是对读者情感承受力和审美预期的巨大挑战。
他甚至能想象到明天更新后,评论区将会是怎样一片腥风血雨。
“弃书!”
“给老子死!”
“无法接受!”
“言吾你是不是心理变态!”
……
类似的言论恐怕会铺天盖地。
就连对他信任有加的张黎导演,在读到这段剧情时,恐怕也会目瞪口呆,开始严重怀疑这部作品影视化的前景和风险——
如此具有争议性的情节,如何通过审查?如何面对观众?
然而,斯语的目光平静无波。
他清楚地知道,这个情节,虽然是全书最大的虐点之一,却也是塑造杨过与小龙女命运多舛、性格转变、以及他们爱情历经磨难而愈发坚贞的关键转折点。
没有这至暗的一刻,后续杨过的偏激与深情、小龙女的蜕变与坚守,都将失去重要的根基。
这关乎艺术创作的完整性,而非一味迎合读者的舒适区。
最为关键的是,原着就是如此,不过挨点骂,反正也没人知道自己的地址。
他没有丝毫修改的打算。
指尖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个字,保存,设定好明天的定时发布。
然后,他便不再去想它,仿佛那即将引爆的舆论风暴与他无关。
他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了即将到来的讲座上。
他需要确保每一个观点的表述都足够精准,每一段音乐范例的选择都足够有说服力。
至于明天的读者反应,以及张黎导演可能的震惊与疑虑……
那都是明天需要面对的事情了。
今夜,他只为音乐而思考。
一场关于音乐理念的阐述,与一场关于文学接受的风暴,即将在平行的轨道上,同时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