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南的亲子文化中心里,岳川正全神贯注地摆弄着手中的面塑工具。他的手指灵活地在糯米面团上翻飞,仿佛在演绎一场精彩的魔术。
只见他将面团搓、揉、捏、压,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面人便呈现在眼前。
这只“孙悟空”不仅有着灵动的眼睛和俏皮的表情,手中的金箍棒更是缠着《玄黄纪》中的“金行符文”,显得威风凛凛。
而那虎皮裙的纹路,则巧妙地运用了苏绣的“打籽绣”技法,细腻而精致,仿佛能看到虎皮上的每一根毛发。
这是“非遗亲子工坊”推出的一项全新项目——邀请面塑艺人张奶奶来教家长和孩子们捏传统面塑。而这些面塑作品,还能通过林野设计的AR贴纸,让它们“活”起来。
当孩子们用手机扫描“嫦娥”面塑时,屏幕上会立刻弹出《星尘纪》中的月球基地动画,嫦娥仙子在月宫中翩翩起舞,让人仿佛置身于浩瀚宇宙之中;
而当他们捏好“大禹”面人后,便能听到夏晚晴用那清脆悦耳的童声唱起《治水谣》,歌词改编自《尚书·禹贡》,讲述着大禹治水的英勇事迹。
“韩流的‘亲子偶像工坊’刚开了分店,”中心负责人刘姐指着宣传海报,韩流明星带着孩子做黏土手办,成品印着偶像头像,“他们靠‘明星同款’卖高价,家长排着队买单。咱们让孩子捏面人,还得学‘搓条’‘揉球’的基本功,能比得过吗?”
夏晚晴正在调试“声景贴纸”:捏“哪吒”时,扫描后会响起《神话代码》里的混天绫音效;捏“牛郎织女”,背景音是她采样的“鹊桥流水+评弹小调”。
“比的不是同款,是温度。”她播放了段测试视频,一个小男孩捏的“猪八戒”歪歪扭扭,AR动画里的八戒却对着他鞠躬,说“谢谢小师傅捏我”,孩子笑得直拍手,“你看这互动,韩流的黏土手办做得到吗?
面塑是‘捏出来的故事’,孩子的指纹都留在面团里,这才是独一无二的。”
林野的AR设计图里,面塑角色的“活法”藏着巧思:“孙悟空”的筋斗云,是《星尘纪》的星舰尾焰;“嫦娥”的玉兔,会弹出《天工开物》里的“养兔记”科普。
“张奶奶说,‘面塑要捏出精气神’,”他指着设计图里的“动态关节”,面人的胳膊腿能活动,AR动画会跟着动作变,“咱的AR不是盖过手艺,是让这‘精气神’能跑能跳——孩子捏完知道‘这是孙悟空,会七十二变’,比买个现成手办有意义。”
工坊试运营时,果然遇到了“阻力”。年轻妈妈小李捏了三次“小龙女”都不像,急得把面团摔在桌上:“太麻烦了!韩流的黏土一压就成型,哪用学什么‘三庭五眼’?”
张奶奶没说话,拿起小李的面团,三指捏住轻轻一旋,龙女的发髻就有了弧度:“你看这‘旋’的劲,像给孩子梳辫子,得顺着劲儿来。”
老人指着自己捏的“八仙”面塑,每个仙人的表情都不一样,“面塑是‘捏心’,你急,面团就僵;你静,它就听话——这道理,跟养孩子一样。”
岳川趁机调出家长问卷:“80%的家长说‘想让孩子学点真本事’,而不是买个带偶像脸的玩具。”
他指着“故事接龙”环节,孩子捏完面人,要给家长讲对应的神话故事,讲对了能解锁张奶奶的“独家技法”,“这不仅是捏面人,是让孩子在玩里记故事、学耐心——韩流的工坊给不了这个。”
韩流公司很快推出“传统面塑仿品”,用模具压出“孙悟空”“嫦娥”,包装印着“非遗同款”,价格是手工面塑的三倍。
但家长们不傻:“模具做的没灵气,孩子捏的歪瓜裂枣才是宝贝”“张奶奶教的‘搓条’,孩子现在吃面条都要比划两下——这才是真体验”。
工坊正式开课那天,张奶奶的工作台前排起长队。
孩子们踮着脚看老人捏“山海经异兽”,面团在她手里转着圈,就变成了“九尾狐”的蓬松尾巴;家长们跟着学捏“小哪吒”,有人把混天绫捏成了彩带,张奶奶笑着说“没关系,你家哪吒爱跳舞”。
夏晚晴的“声景贴纸”成了点睛之笔:一个小女孩捏的“大禹”刚成型,AR动画里的大禹就拿起她捏的“锄头”,说“谢谢你给我工具,我能更快治水啦”,孩子当即决定“再捏个铁锹送给他”。
最动人的是“家庭故事展”。
每个家庭把捏好的面人组合成“自家神话”:有爸妈捏“牛郎织女”,孩子捏“星际鹊桥”;有祖辈捏“愚公”,小辈捏“挖掘机”,说“帮爷爷移山”。
林野把这些作品做成全息投影,循环播放孩子们讲的故事,背景音是夏晚晴编的童声合唱《古今谣》。
韩流的“亲子工坊”因内容空洞,一个月就关了两家分店。有记者对比报道:“一边是流水线手办,一边是带指纹的面塑;一边是明星摆拍,一边是祖孙共捏——家长用脚投票,选的是能留下回忆的文化。”
工坊运营三个月后,意外带火了“面塑经济”。
张奶奶的学徒班招满了年轻人,有人开网店卖“AR面塑材料包”;中小学把面塑课搬进课堂,让学生捏“课文里的人物”;甚至有动画公司找上门,想把孩子们捏的“星际愚公”做成动画片。
岳川翻着家长反馈本,有妈妈写道:“儿子现在看《玄黄纪》,会说‘金行修士的盔甲,该用面塑的‘贴花’技法做’”;有爸爸附了张照片,是孩子给面人“孙悟空”画的“星舰披风”,说“这是他的新故事”。
刘姐指着新的课程表,“节气面塑”已经排到了冬至:“清明捏‘青团娃娃’,端午捏‘龙舟面人’,每个节气都有新玩法。”她笑着补充,“连韩流家长都来报名,说想让孩子‘学点扎实的东西’。”
夏晚晴正在给“二十四节气”编新童谣,用面塑“春牛”的“哞”声混着电子琴,“要让孩子捏着面团唱,知道‘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不只是句话。”
林野则设计了“面塑机甲”系列,把传统面人的“捏塑”技法与《神话代码》的机甲结合,“让孩子知道,孙悟空的金箍棒能变成激光枪,传统手艺也能‘打游戏’。”
雪团蹲在面塑工作台旁,尾巴扫过一团没捏完的面团,压出个圆滚滚的印子,像个迷你“团子仙”。
窗外的阳光照在孩子们的作品上,AR动画里的“嫦娥”与“星舰”共舞,童声唱的《古今谣》混着面塑工具的“哒哒”声,像把古今的时光,都捏成了甜甜的糯米团。
没有人再纠结“流行与传统哪个更受欢迎”,因为当面塑能捏出千般故事,童声能唱彻古今情,当家长和孩子的指纹都留在面团里,所谓的“文化传承”早已不是任务,而是藏在掌心的温度——就像张奶奶说的:“面塑会干硬,但捏面人时的笑,能在心里存一辈子。”而这笑声,还会陪着更多人,捏出更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