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裕泰茶馆的门帘刚掀起,小吴就抱着摞迷你竹篮走进来,竹篾的清香混着晨露的湿意,在空气中漫开。
“岳老师!夏老师!”他把竹篮放在茶案上,指尖点着篮底的小字,“按你们说的,每个篮底都刻了粉丝的名字缩写——你看这个‘Lx’,是粉色卫衣姑娘林晓的,旁边还刻了片小槐叶,跟她奶奶的老照片呼应。”
岳川拿起竹篮,指腹摩挲着凸起的缩写和槐叶纹路,触感糙而暖:“再在篮柄缠的槐叶绳上,系个小吊牌,印上对应音频的二维码。”
他转头对夏晚晴说,“粉丝拿到竹篮,扫码就能听林晓爷爷的铜哨子声,声、物、人就全串起来了。”
夏晚晴正对着电脑,和音乐平台的策划对接专辑上线细节。
她把耳机音量调小,声音带着点专业的笃定:“平台说可以搞‘声景时区’播放——早上7点放槐树叶沙沙声,配‘晨哨’短诗;晚上9点放李叔的晚哨,搭‘枣糕凉了’的吆喝,让不同时段的听众都能找到胡同的对应场景。”
她指着屏幕上的时间表,“我还加了‘雨巷专属时段’,下雨天人多的时候,自动推送雨声+京戏的片段,更有氛围感。”
林野背着画板冲进来时,帆布包上沾了点颜料渍——是刚给专辑宣传图补色时蹭的。
“宣传图改好了!”他把画板往茶案上一摊,画面里的木格窗透着暖光,窗台上摆着迷你竹篮、半块枣糕,还有台老收音机,“我在收音机旁加了行小字:‘收录37段胡同声,每段都是日子的印’,字体用了李叔账本上的小楷,更有老味儿。”
画纸上的枣糕冒着淡金色蒸汽,和之前林野补画的“枣糕摊”插画正好对齐。
夏晚晴指着蒸汽:“把这蒸汽的动态,做成专辑封面的烫金工艺。”她掏出手机拍下图,发给平台策划,“实物专辑的封面,蒸汽部分用烫金,在光下会反光,像真的有热气飘出来。”
正说着,林晓抱着本厚厚的笔记本跑进来,封面上贴着她画的胡同插画。
“岳老师!”她把笔记本递过来,里面是班里同学写的家乡故事——有东北同学写“外婆的针线笸箩,装着冬天的棉鞋样”,有江南同学写“乌篷船的橹声,摇醒了河边的芦苇”,每篇旁都配了简笔画。
“这些故事太鲜活了!”岳川翻着笔记本,指尖停在“针线笸箩”那页,“能选几篇印在《胡同里的灯》再版的‘跨地域插页’里吗?比如这篇‘针线笸箩’,可以配段东北的炕头唠嗑声,跟咱们的胡同声景形成对比,也让书的‘城市记忆’更完整。”
林晓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立刻掏出手机给同学发消息:“他们肯定愿意!昨天还问我,能不能让自己的故事跟胡同的故事‘做邻居’呢!”
李叔端着刚熬好的槐叶粥走过来,瓷碗的热气裹着清苦的香。
“刚才胡同里的王婶来送了袋晒干的枣花,”他把粥碗推给众人,“说要是专辑里缺‘甜香’的声,就把枣花揉碎的声音录进去——她还说,想跟你们学做迷你竹篮,以后给来茶馆的客人当伴手礼。”
夏晚晴立刻掏出录音笔:“现在就录!枣花揉碎的声脆,能当‘晨哨’片段的过渡音,比单纯的乐器更有生活感。”
她跟着李叔进里屋,不一会儿,就传来“沙沙”的揉花声,混着李叔的笑声:“王婶,轻点揉,别把花揉成渣喽!”
岳川和林野则在茶案上,挑选要收录的家乡故事。林野把“乌篷船橹声”的故事,和之前画的“渡口”插画放在一起:“以后要是做‘家乡系列’,就能把大理的渡口、西安的碑林、江南的乌篷船串起来,搞个‘中国记忆’文创联动。”
“这个主意好!”岳川在笔记本上记下“家乡系列构想”,“先从《胡同里的灯》再版和胡同声景专辑开始,等粉丝反馈好,再慢慢拓展其他城市——每个城市都找当地的老物件、老声音,像给中国写本‘声音与文字的风物志’。”
傍晚,夏晚晴把枣花揉碎的声音剪进“晨哨”片段,开头的槐树叶沙沙声里,多了层细碎的甜响,像晨光里飘着枣花香。
平台策划发来消息,说“声景时区”的预约量已经破万,还有粉丝留言:“想在早上7点,听着槐树叶声起床,像住在胡同里一样。”
林晓带着同学的家乡故事录音赶来,东北同学的“炕头唠嗑声”带着股热乎劲儿,江南同学的“乌篷船橹声”软而轻,正好能填进“跨地域插页”的音频位。
小吴则把系好吊牌的迷你竹篮摆成排,篮底的名字缩写在夕阳下,泛着淡淡的竹光。
雪团跳上茶案,把爪子搭在装枣花的竹篮上,尾巴扫过林野的宣传图,在“枣糕蒸汽”旁留下个浅浅的爪印。
李叔煮了新的茉莉花茶,茶香混着枣花的甜,漫在茶馆里——没有人说“联动要怎么推进”“未来要做多少城市”,只是把当下的竹篮、声息、故事轻轻归置好,像在给日子织件暖融融的衣,针脚里全是扎实的细节。
窗外的胡同里,卖糖人的吆喝声又响了,和音频里的童声遥相呼应。属于他们的“胡同记忆”还在生长,而更远的“家乡系列”,也像茶案上的枣花,在时光里慢慢酝酿着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