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把天下城 “种脉库” 旁的新麦田晒得金黄,麦穗饱满得压弯了麦秆。龙弈刚和阿稷一起验收新麦产量,就见南境部落的阿船扛着半截发黄的麦秆跌撞跑来,麦秆上的麦粒稀稀拉拉:“新麦种不对劲!南境的麦田长了三年,今年突然成片发黄,土也板结得挖不动!巫蛊部落的阿蛊说,是土里的‘活气’被吸光了!”
消息像阵冷风吹遍融界区。阿舶蹲在麦田里,用手搓着板结的土,脸色发白:“抗盐麦种本就喜肥,和老麦杂交后吸肥力更强,要是只种新麦不轮休,土迟早会瘦…… 可我们怎么没早发现?” 阿青攥着发黄的麦穗急得直跺脚:“都怪东齐部落!你们去年为了多收麦,把轮休的田都种了新麦,现在土瘦了,还想赖新麦种不好!”
东齐部落的阿石立刻反驳:“我们是按‘双轨议事会’的决定种的!再说新麦种里有老麦的血统,要怪也该怪你们草原部落没及时送羊粪肥!” 争吵声中,阿雪拄着冰杖赶来,杖尖挑着块沾土的冰纹木片:“极地边缘的麦田也出问题了!新麦长得太密,把耐寒草都挤死了,风一吹就倒 —— 老人们说,‘独苗长不旺,混种才抗灾’,我们这是犯了‘贪多’的错!”
龙弈心里一沉 —— 昨夜他查看 “种脉共生瓶”(孩子们记录新麦生长的瓶子)时,发现瓶里的土壤样本一年比一年紧实,当时只以为是偶然,现在才明白:新麦种的高产背后,是对生态的透支。更糟的是,各部落非但没想着一起解决,反而开始争 “新麦种血统”:东齐说 “有老麦血统该听我们的”,草原说 “加了羊粪肥该听我们的”,远洋说 “有抗盐麦基因该听我们的”,没人愿意承认是种植方式出了问题。
第二天清晨,“种脉传承碑” 被人涂了泥:东齐部落的人在碑上画了老麦穗,草原部落画了羊粪堆,远洋部落则画了波浪纹 —— 各部落都想把新麦种的功劳算在自己头上。阿豆看着被涂脏的碑,抱着 “种脉共生瓶” 蹲在地上哭:“以前大家一起培育新麦,现在怎么连碑都要争……”
龙弈没立刻责怪谁,只让阿豆把各部落的人、阿蛊、“符号监督队” 的孩子都召集到发黄的麦田旁。他指着田里的麦秆:“你们看,这麦秆有新麦的粗,有老麦的韧,有抗盐麦的耐涝,可现在黄了,不管是谁的血统,都长不好。就像融界树,要是只留麦秆枝,砍了其他枝,树迟早会倒。”
阿蛊蹲下身,从怀里掏出个陶碗,碗里装着五颜六色的草籽:“巫蛊部落的‘活土法’里说,土里要有‘杂气’才旺。我们可以在麦田里混种‘护土草’:南境种水生草防涝,东齐种固氮草肥土,极地种耐寒草防风 —— 草和麦混种,土有活气,麦也抗灾。” 阿稷突然拍了下手:“我们还可以搞‘轮作三法’:第一年种新麦,第二年种豆类养土,第三年种老麦保种脉 —— 这样土能歇,种脉也不会断!”
阿豆突然举起手里的 “种脉共生瓶”,瓶子里分层装着土壤、草籽、麦种:“这是我们孩子做的‘生态瓶’!每层代表一样东西,少了哪层都不行!我们可以按瓶子里的样子,在麦田旁建‘生态示范田’,谁都能来学混种和轮作!”
孩子们举着生态瓶跑向各部落:南境孩子教大家种水生草,东齐孩子教大家辨固氮草,极地孩子教大家种耐寒草 —— 阿船在南境的麦田里挖了浅沟,种上水生草,没过半个月,板结的土竟慢慢松了;阿石在东齐的麦田里种了豆类,秋天翻进土里,土果然变肥了。
可新的问题又来了。各部落为 “新麦种的命名” 吵了起来:东齐想叫 “齐麦”,草原想叫 “青麦”,远洋想叫 “舶麦”,谁都不愿让步。阿猎(小部落首领)抱着刚收的新麦,小声说:“我们小部落也参与了除草,能不能加个‘众’字?毕竟是大家一起种出来的……”
阿豆突然跑回帐篷,抱出个木盒,里面装着几十个 “命名盲盒”—— 每个盲盒里都有一张纸条,写着各部落对新麦的贡献:东齐的老麦种、草原的羊粪肥、远洋的抗盐基因、南境的水田种法、极地的耐寒经验。“我们把贡献都写下来,抽纸条组合命名!” 阿豆把盲盒分给大家,“抽到哪个部落的贡献,就加哪个字,最后组成‘众和麦’——‘众’代表大家,‘和’代表和睦,好不好?”
孩子们举着盲盒欢呼,大人们也跟着点头。阿稷笑着说:“‘众和麦’好!既记着大家的功劳,又盼着以后和睦种麦,再也不吵了。” 阿舶摸着新麦穗,突然说:“我们远洋部落要把‘抗盐麦种培育法’全写下来,刻在‘种脉库’的墙上,以后谁都能学 —— 生态要和,技术也要和,才是真的天下和。”
秋末的时候,“生态示范田” 的新麦喜获丰收,土不板结了,草也长得旺,各部落都学着混种和轮作。“种脉库” 旁立了块 “生态平衡碑”,上面刻着 “混种保土,轮作养脉” 八个字,旁边挂着孩子们的 “种脉共生瓶”,瓶里的土壤松散,草籽发芽,麦种饱满 —— 成了天下城生态共生的象征。
除夕夜,天下城的篝火在示范田旁点燃。老人们用 “众和麦” 粉做了麦饼,里面加了南境的水生草籽、草原的蜂蜜、极地的干果;年轻人们烤了混种田里的杂粮,有豆类、有耐寒草籽;孩子们举着 “命名盲盒”,在篝火旁讲各部落培育新麦的故事。阿蛊弹着巫蛊琴,唱着新编的歌:“众和麦,土中长,草相伴,不慌张……”
龙弈站在篝火旁,看着示范田里的麦草共生景象,对身边的阿婷说:“以前总觉得,天下是靠高产和技术撑起来的,现在才懂,天下是靠生态的平衡、人心的和睦撑起来的。土要养,种要混,人要和,少了哪一样,都成不了真正的天下。” 阿婷点点头,指着 “种脉共生瓶”:“你看,瓶子里的东西不多,可每样都不能少 —— 我们的天下也一样,每个部落、每种植物、每片土地,都不能少。”
开春的时候,“种脉库” 里又多了几种新种子:南境的水生草籽、东齐的固氮草籽、极地的耐寒草籽,和麦种放在一起,整整齐齐。每天都有人来这里,有的学混种技术,有的看生态示范田,有的给 “种脉共生瓶” 添新样本 —— 他们都知道,这里不是某一个部落的天下城,是所有愿意守护生态、和睦共生的人的天下城,是真正 “生态平衡、人心共暖” 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