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营成立大会那震天的杀声尚未在平安县城上空完全消散,我与傅水恒、傅必元三人站在校场上,望着如潮水般退去、返回各自驻地的五千余官兵,心中并无太多庆典后的轻松,反而充满了迫在眉睫的紧迫感。人多,势众,但绝非自然而然就能形成战斗力。这五千多人,成分复杂,军事素养参差不齐,装备五花八门,更像是一股汇聚起来的洪流,若不加以疏导、加固、淬炼,恐有溃堤之险。
“兵是招来了,但眼下这支部队,还只能算是乌合之众。”傅水恒目光锐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核心问题,“装备不齐,编制虽大却不够精细,战术思想陈旧,尤其是那几千新兵,连枪都端不稳。鬼子绝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慢慢消化。我们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脱胎换骨式的改革!一场练兵场上的现代化改革!”
“现代化改革?”傅政委沉吟着,“水恒,你的意思是,要把你脑子里那些……更先进的练兵之法,全面铺开?”
“对!”傅水恒重重点头,眼中闪烁着笃定的光芒,“不仅仅是练兵之法,是从编制、训练、装备、乃至思想,进行全面革新!我们要打造的,不是一支只会打游击、放冷枪的部队,而是一支具备正规战、攻坚战能力,甚至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诸兵种协同作战的现代化铁军!至少,要具备这个雏形!”
这个目标不可谓不宏大,甚至有些惊世骇俗。但总部授予的“自由发挥”权,给了我们大胆实践的底气。作为参谋长,我深知,将这宏大的蓝图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协调落实,是我的首要职责。
改革的序幕,首先从编制细化拉开。我们意识到,原先那种“大队-中队-排”的粗放式结构,虽然容纳了众多兵员,但指挥层级不够清晰,火力配置也不尽合理。在傅水恒的提议下,我们进行了更为精细的调整:
营直属分队进一步专业化:
· 龙牙特战连 内部细化为:突击排(林豹子直管,强化近战与渗透)、狙击排(周锐锋负责,专司远程精确猎杀)、爆破排(程千里领导,精通各种爆炸物与破障)、侦察排(孙雷霆带队,负责情报搜集与战场监视)、支援排(配备兑换的少量通用机枪和掷弹筒,提供火力支援)。
· 神枪手连 不再混编,而是按射程和任务侧重,分为远程狙击班(王根等顶尖射手)、精确射手班(配属到各步兵大队,提供中距离支援)、机动猎杀班(李长顺带领,负责游动狙杀重要目标)。
· 炮兵营 成为改革重点。除了原有的迫击炮连,新成立的步兵炮\/山炮连开始利用兑换的操典和瞄准具,进行基础的直瞄和间瞄射击训练。傅水恒甚至咬牙兑换了一本《初级炮兵指挥与协同手册》,由我和雷火枪一起研究,试图建立初步的步炮协同机制。
· 新增 通讯排 升级为 通讯连,周小树任连长,下辖有线电话班、无线电报班和徒步通信班,力图构建营-大队-主要中队三级通讯网络。
· 工兵连、辎重连、警卫连 也根据职能进行了内部细分,强调专业化技能训练。
四个步兵大队 内部结构统一标准化:
· 每个大队下辖三个 步兵中队。
· 每个步兵中队下辖三个 步兵排,每个排下辖三个 步兵班。班 成为最基础的战术单元,改革的核心之一便落在了“班”一级。
· 大队直属 机枪中队(下辖重机枪排和轻机枪排),迫击炮排,侦察班,工兵班。
这套编制,参考了部分现代军队的架构,更强调层级管理和专业分工,虽然对于当前我们的干部素质是一个巨大考验,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框架。
编制是骨架,训练则是填充血肉、注入灵魂的关键。傅水恒再次与系统沟通,进行了一次针对训练资源的“大采购”:
“叮!消耗800积分,成功兑换《步兵班排战术图解教程(深入版)》x50套。”
“叮!消耗600积分,成功兑换《土工作业与野战筑城标准》x30套。”
“叮!消耗500积分,成功兑换《刺杀与近身格斗强化训练法》x20套。”
“叮!消耗1200积分,成功兑换《基础文化速成教材(含数学、物理常识)》x1000套。”—— 这是傅水恒极力主张的,他认为没有文化的军队无法真正掌握现代化武器和战术。
“叮!消耗1000积分,成功兑换‘训练用模拟弹(低杀伤)’x10万发。”—— 用于实战化对抗演练,减少实弹损耗和风险。
这些教材和物资的到来,为我们推行“科学练兵”提供了可能。我主持制定了极其严苛的训练日程和考核标准:
清晨: 全营五公里武装越野,雷打不动。傅水恒亲自带队,从营部主官到新兵,无一例外。
上午:基础技能训练。不再是简单的队列和瞄准,而是分解动作练习、据枪稳定性训练、规避炮火和机枪扫射的战术动作、手榴弹投准投远、土工作业(散兵坑、交通壕挖掘)。
下午:战术协同训练。以班为单位,演练进攻、防御、撤退的基本队形和配合。重点推行“三三制”进攻队形雏形——虽然装备达不到要求,但先灌输分散、配合、交替掩护的理念。龙牙和神枪队的老兵被分派到各大队担任教官,示范讲解。
晚上:文化课与政治学习。扫盲班、战术理论课、抗战形势教育交替进行。傅政委亲自编写讲义,要求连以上干部必须能看懂地图,会计算简单的弹道和射表。
训练场上,景象焕然一新。不再是混乱的喊杀和盲目冲锋,取而代之的是教官严厉的口令、士兵们反复演练战术动作的身影、以及沙盘和地图前的激烈讨论。实弹射击不再奢侈,每人每周都有定额,但要求极高,不合格者加练。对抗演练中,模拟弹的啪啪声和代表“阵亡”的白烟,让士兵们真切感受到了战场的残酷和战术的重要性。
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阻力来自思想和习惯。
一些原起义部队的老兵,习惯了旧军队的散漫和粗放训练,对如此细致甚至“繁琐”的科目感到不适应和抵触。认为“打仗靠的是不怕死,练这些花架子有什么用?”
部分新提拔的基层军官,能力跟不上新的要求,指挥班排战术时往往顾此失彼。
装备的混杂也给训练带来困扰,不同口径的步枪、五花八门的机枪,使得弹药补给和射击指挥变得复杂。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
一是树立标杆。龙牙特战连和神枪手连作为“现代化样板”,他们的训练日常、战术素养、精神面貌,对所有官兵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榜样力量。傅水恒经常组织其他部队观摩龙牙的演练,那精准的狙击、默契的协同、高效的破袭,无声地证明了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
二是强化教导。我们从龙牙、神枪队以及有文化、接受能力强的老兵中,抽调骨干,成立了一个“营属教导队”,由我直接负责。教导队不仅学习更高级的战术,更重要的任务是下沉到各大队、中队,充当“种子教官”,手把手地传授新战术、新思想。
三是统一与妥协。对于装备问题,我们一方面加紧兵工所的生产和复装工作,优先保障几个主力中队的武器统一(逐步向“八一式”和马步枪过渡)。另一方面,在训练中,根据不同武器特点,制定相应的战术规范,比如装备汉阳造的班组如何与装备三八式的班组配合。
四是思想灌输。傅政委领导的政工干部们深入班排,反复讲解改革的意义,强调“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将严格的训练与对战士生命的负责联系起来,逐渐化解了抵触情绪。
吴占魁副营长的转变颇具代表性。起初,他对如此大动干戈的改革也有些疑虑,认为可能会影响部队稳定。但当他看到自己原先的部下,在接受了系统训练后,单兵动作、班组配合肉眼可见地变得规范、高效,特别是在一次营内组织的连级对抗演练中,他指挥的一个严格按照新操典训练的连队,以极小代价“歼灭”了另一个仍沿用旧习惯的连队后,他彻底信服了。主动找到傅水恒和我,要求给他管辖的第四大队(新兵大队)加派教官,加大训练强度。
一个月的高强度、现代化改革集训下来,整个独立营的精神面貌和军事素质发生了质的飞跃。士兵们的眼神不再是茫然和怯懦,而是充满了自信和杀气。行进间的队伍步伐整齐,号令分明。班排战术演练初具模样,进攻时知道疏开队形、交替掩护,防御时懂得构筑工事、设置火力点。虽然距离真正的“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一支铁军的骨架和魂,已然在平安县城外的练兵场上,淬火成型!
望着校场上那些挥汗如雨、口号震天的官兵,傅水恒对我说,语气中带着欣慰与更深的期待:“参谋长,你看,这才像点样子了。有了这块好钢,接下来,就该找个地方,试试刀刃快不快了。”
我知道,他指的“试刀”目标,绝不会小。而这支经过初步现代化改革洗礼的独立营,也正渴望着用一场新的胜利,来检验他们脱胎换骨后的锋芒。练兵场上的汗水,终将浇灌出战场上的胜利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