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巨伦:北魏“自晦脱险智者”!用“俗诗藏锋+临危亮剑”破困局,以巧计归乡
北魏的崔巨伦(字孝宗)曾担任殷州别将。殷州被叛军攻陷后,叛军首领葛荣听说他有才名,想任用他。崔巨伦暗中谋划着脱身。
恰逢五月五日,葛荣召集手下百官聚会,让崔巨伦作诗。崔巨伦随口吟道:“五月五日时,天气已大热,狗便呀欲死,牛复吐出舌。”听的人都哄堂大笑,崔巨伦也借着这种“平庸无才”的自晦方式,得以暂时避开被任用的束缚。之后他悄悄结交了几名敢死之士,趁夜向南逃亡。
路上遇到叛军的巡逻骑兵,众人都十分危急。崔巨伦坚定地说:“宁可向南死一寸,也绝不向北活一尺!”立刻欺骗叛军说:“我是奉命令出行的。”叛军正要点火查看他的“敕令”,崔巨伦突然拔剑斩杀了叛军首领,其余叛军吓得四散逃走,他也趁机成功脱身,返回了北魏朝廷。
冯梦龙点评: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在江南作乱,昆山有个夏生被倭寇抓获,他自称会作诗。倭寇将领用竹轿抬着他,让他随行,每天和他唱和作诗,夏生最终也免于祸患。过了很久,夏生请求回乡,倭寇还赠送了丰厚的礼物送他回去。这又是一个“不刻意自晦,反而凭借才华保全自身”的例子。夏生说那个倭寇将领也会作诗,他的《咏文菊》写道:“五尺阑干遮不尽,还留一半与人看。”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险境求生,关键在“辨局势+择策略,自晦与显才皆为破局手段”
崔巨伦和夏生能在险境中脱身,核心逻辑是“精准判断所处局势的核心矛盾,灵活选择‘自晦藏锋’或‘显才结好’的策略,要么打消对方的利用欲,要么建立对方的好感,最终实现脱险”,可拆解为两层:
1.崔巨伦的破局逻辑:“自晦去威胁,亮剑破绝境”
他明白,葛荣想任用他是因为“看重其才名”,若展现才华只会被牢牢控制。于是用“俗诗自晦”,让葛荣觉得他“名不副实”,放松警惕;逃亡遇阻时,又果断“亮剑”,用武力打破危机——先藏后露,适配不同险境的需求。
2.夏生的破局逻辑:“显才建联结,以文避祸患”
他看透倭寇将领“喜好作诗”的特点,不刻意隐藏才华,反而通过唱和建立情感联结,让自己从“俘虏”变成“可交流的文人”,失去被加害的价值,反而因“有用的才华”获得善待和放行。
二、核心启示:遇“被控制、遭俘获”危机,别盲目应对,用“顺势择策+灵活变通”破局
两人的智慧,对应对被控制、遭俘获、陷入被动等场景极具借鉴意义:
- 被强者觊觎利用时:用“自晦藏锋”降低价值,争取脱身机会
若被有企图的人看重(如被恶势力觊觎才华、被对手惦记能力),别硬抗也别展露锋芒。可像崔巨伦那样,刻意表现出“平庸、无价值”的一面——比如被要求展示技能时,故意出错;被询问见解时,说些俗套的话,让对方觉得“你不值得控制”,从而放松戒备,为脱身创造机会。
- 遇到有偏好的控制者时:用“投其所好显才”建立联结,化解敌意
若俘获你的人有明确爱好(如文学、技艺),可像夏生那样,主动展现与之匹配的能力,建立情感共鸣。比如对方喜欢书法,可主动献上作品;对方擅长某项技艺,可真诚请教,让自己从“敌人”变成“有共同爱好的人”,降低被加害的可能,甚至获得放行的机会。
- 险境应对的关键:“灵活择策,不固守一种方式”
崔巨伦“先自晦后亮剑”,夏生“始终显才”,核心是“适配局势”。这启示我们:遇到危机别执着于“一种应对方式”——若自晦无效,可尝试显才;若显才引祸,可立刻藏锋。根据对方的性格、需求调整策略,才能找到最适合的破局之路。
简单说就是:“陷入被控制的险境,盲目反抗或顺从都不可取。关键是看清对方的需求和偏好,灵活选择‘藏才’或‘显才’的策略,要么让自己‘无利用价值’,要么让自己‘有交流价值’,才能在被动中掌握主动权,顺利脱险。”
【原文】崔巨伦
北魏崔巨伦字孝宗尝任殷州别将。州为贼陷,葛荣闻其才名,欲用之。巨伦规自脱。适五月五日,会集百僚,命巨伦赋诗。巨伦诗曰:“五月五日时,天气已大热,狗便呀欲死,牛复吐出舌。”闻者哄然发噱,以此自晦获免。已潜结死士数人,乘夜南走。遇逻骑,众危之。巨伦曰:“宁南死一寸,岂北生一尺!”遽绐贼曰:“吾受敕行。”贼方爇火观敕,巨伦辄拔剑斩贼帅,余众惊走,因得脱还。
嘉靖中,倭乱江南,昆山夏生为倭所获,自称能诗。倭将以竹舆乘之,令从行,日与唱和,竟免祸。久之,夏乞归,厚赠而返。此又以不自晦获全者也。夏称倭将亦能诗,其《咏文菊》诗云:“五尺阑干遮不尽,还留一半与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