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智部总序》:成事的关键,是“长远眼光+敏捷反应”双在线
冯梦龙说:能做成大事的人,看重的是长远的百年大计,不会纠结一时半会儿的快慢。但要知道,“这一时半会儿的反应”,恰恰是“百年大业”的起点啊!
要知道,事情突发变化的时候,就像大火烧起来、狂风刮起来一样,又急又猛。愚笨的人碰到这种情况,要么一头撞进去犯错,要么刚察觉到危险,就赶紧躲得远远的——能做到“没被伤害”就不错了。可如果有这么一种智慧:能反过来让狂风转向、让大火熄灭,那么就算是树木被连根拔起、大火烧遍原野,也不过是用来考验这种智慧的“试金石”,根本不会让人慌了手脚。
举个例子,就像比走路:一里路的距离,肯定有人先到,彼此差的不过是片刻时间。可要是累积到十里、百里,差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多;更何况,人与人之间“智慧反应的快慢”,差距何止千万里啊!
《孙子兵法》里有句话:“用兵打仗,只听说过‘方法哪怕笨拙但行动迅速’能成功的,没见过‘方法巧妙却迟迟不动’能成事的。”那些“行动快却没技巧”的人,时间久了只会越来越笨拙;而“有技巧却拖拖拉拉”的,更是连起步的机会都抓不住。
再打个比方:把一个装满酒的大酒樽放在大路上,先到的人能喝到酩酊大醉,后到的人能尝几口,最后到的人只能干着嘴唇空手回去。还有摘树叶:要是一片一片慢慢摘,一整天也摘不完一棵树;可等到秋风刮起、寒霜落下,一晚上的功夫,满树叶子就全掉光了——这就是大自然“敏捷高效”的体现啊!
人要是能有这种“敏捷”,思路就能灵活万变,面对突发情况也不会手忙脚乱。这种能力,只有那些头脑敏锐、一点就通的人才能勉强做到。
唉!事情的变化不会停下来等我们准备好,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天下哪有“有智慧却反应慢”的人?又哪有“反应慢却算有智慧”的人呢!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成事的底层逻辑,是“长远布局+敏捷破局”,缺一则难成
冯梦龙在总序里,把“捷智”的核心逻辑讲得透彻,可拆解为三层:
1.“长远”是方向,“敏捷”是起点:没有及时反应,再远的规划都是空谈
成大事要靠“百年眼光”定方向,但“一息之间的反应”是启动关键——就像盖房子,先有“盖高楼”的长远设计(长远),但第一块砖怎么摆、遇到下雨怎么遮(敏捷),没处理好,“高楼”根本建不起来。愚者要么“没规划乱闯”,要么“怕风险躲走”,都缺了“在变化中推进”的敏捷智慧。
2.“敏捷”不是“蛮快”,而是“巧快”:有方法的快速,才是真捷智
冯梦龙特意区分“拙速”和“巧久”:“拙速”是“方法简单但行动快”,至少能抓住时机;“巧久”是“有方法却拖拖拉拉”,再好的思路也会过期。就像路边的酒樽,“快”能喝到酒,“慢”只能干看着——但“快”不是瞎冲,而是像“秋风落霜”那样,找对“规律”的快,才是能解决问题的“捷”。
3.“捷智”的本质:应对变化的“灵变能力”,是智慧的终极体现
真正的“捷智”,不是“提前算准所有事”,而是“遇到突发情况能灵活应对”——就像能“返风灭火”的人,不是能阻止火灾,而是能在火灾中找到破局办法。这种“不被变化困住”的灵变,比“按部就班的聪明”更重要,也是“智慧”和“愚笨”的核心差距。
二、核心启示:不管做事还是成长,都要“定长远+练敏捷”,双管齐下
《捷智部总序》的智慧,对个人成长、职场做事、应对危机都极具指导意义:
- 做规划:别只画“百年大饼”,先想“第一步怎么快速落地”
很多人做规划,只敢想“三年后要怎样”,却没想“明天第一步该做什么”——结果规划成了“空谈”。不如学“捷智”思路:比如想“三年后成为行业专家”(长远),先确定“本周要读完一本专业书、下周要和一位前辈聊一次”(敏捷落地)。每一步“快速推进”,才能把“长远目标”慢慢变成现实。
- 遇突发:别慌着“躲”或“硬冲”,先找“能破局的巧办法”
遇到突发问题(如项目临时改需求、生活中突发意外),别像愚者那样“要么乱做要么逃避”。可先问自己:“这件事的‘风’和‘火’在哪?有没有办法‘转个方向’解决?”比如项目改需求,别慌着加班赶工,先和甲方确认“核心改动点”,再调整优先级——用“巧劲”替代“蛮干”,才是“捷智”的应对方式。
- 练能力:别只练“按流程做事”,更要练“应对变化的灵变”
很多人习惯“按模板做事”,一旦遇到意外就慌了——这就是缺了“捷智”。日常可以刻意练“灵变”:比如汇报工作,除了准备常规ppt,再想1-2个“简化版讲法”(应对时间不够的情况);比如出差,提前查好“备选路线”(应对交通延误)。多做“应对变化的准备”,才能慢慢养成“敏捷反应”的能力。
简单说就是:“想做成事,既要能‘看长远’定方向,又要能‘快反应’抓时机,还要能‘巧应对’破变化——缺了哪一样,都成不了真正的‘智者’。”
【原文】捷智部总序
冯子曰:成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息。然而一息固百年之始也。夫事变之会,如火如风。愚者犯焉,稍觉,则去而违之,贺不害斯已也。今有道于此,能返风而灭火,则虽拔木燎原,适足以试其伎而不惊。尝试譬之足力,一里之程,必有先至,所争逾刻耳。累之而十里百里,则其为刻弥多矣;又况乎智之迟疾,相去不啻千万里者乎!军志有之,“兵闻拙速,未闻巧之久。”夫速而无巧者,必久而愈拙者也。今有径尺之樽,置诸通衢,先至者得醉,继至者得尝,最后至则干唇而返矣。叶叶而摘之,穷日不能髡一树;秋风下霜,一夕零落:此言造化之捷也。人若是其捷也,其灵万变,而不穷于应卒,此唯敏悟者庶几焉。呜呼!事变之不能停而俟我也审矣,天下亦乌有智而不捷、不捷而智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