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汉朝“幕后操盘手”!借四皓定太子,用智慧稳汉室根基
汉高祖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大臣们纷纷劝谏,刘邦根本不听。吕后没办法,让吕泽(吕后哥哥)强行拦住留侯张良,逼他出主意。
张良说:“这事靠口舌争辩没用。不过皇上有四个一直请不来的人,这四个人年纪都大了,因为皇上平时对人傲慢无礼,所以躲在山里,坚守道义不肯做汉朝的臣子。但皇上一直很敬重这四个人。如果你们能舍得花金银财宝,派能说会道的人拿着太子的亲笔信,用谦卑的言辞恳切邀请(旁边批注:辩士劝说商山四皓出山,肯定有一篇绝妙的说辞,可惜没流传下来),他们应该会来。他们来了之后,把他们当作贵宾,让他们经常跟着太子上朝,让皇上看到他们,这对太子绝对是个助力。”吕后按照张良的计策去做了。
汉十二年,刘邦病得很重,更想换掉太子。太傅叔孙通引用古今事例,拼死劝谏(旁边批注:劝谏的人觉得说的是至理名言,听的人却觉得是老生常谈)。刘邦假装答应,心里还是想换太子。
等到设宴摆酒时,太子在旁边侍奉,那四个人跟在太子身后。他们都八十多岁了,头发眉毛全白了,衣着气度十分不凡。刘邦很奇怪,就问他们是谁。四个人上前回话,分别报上姓名: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刘邦大吃一惊,说:“我找了你们好几年(旁边批注:谁说汉高祖怠慢贤士?),你们一直躲着我,现在怎么愿意跟着我儿子呢?”四个人回答:“陛下您轻视贤士,动不动就骂人,我们坚守道义,不愿受辱。听说太子仁慈孝顺,对贤士恭敬有礼,天下人都盼着能为太子效死,所以我们就来了。”刘邦说:“那就麻烦各位好好辅佐保护太子了。”
四个人敬完酒,就快步离开了。刘邦目送他们离开,说:“太子的羽翼已经丰满,没法动摇他的地位了!”
梦龙点评:四皓出山的深层玄机
用古时的贤能之士(左执殇中)和远方的贤才(右执鬼方),正是为了抵制那些只会引经据典劝谏的人。要说英明,没人能超过汉高祖,哪里需要靠引用古今事例,才能明白太子不能换呢?
那些引经据典的人,肯定会说“某个君主圣明所以天下大治,某个君主昏庸所以天下大乱”。可天下治乱还没显现迹象,就让君主觉得自己要从“圣君”变成“昏君”,谁能甘心接受?这就是叔孙太傅被儒家学说困住,劝谏无效的原因。
四皓为太子而来,意味着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死,天下治乱的征兆,已经让汉高祖心里警觉起来。刘邦是为天下苍生考虑的人,连自己的家都能不顾,还会舍不得赵王母子(的储君之位)吗?
王弇州(王世贞)还怀疑汉朝宫廷里的这四个老人,不是商山真正的四皓。且不说这样会给张良安上欺君之罪,也太小看汉高祖的眼光了。那些坚守道义不肯做汉高祖臣子的人,必然也会为太子的诚意所动,不会拒绝太子的邀请。
另有记载说,张良晚年辟谷修行后,跟着四皓在商山隐居,得道成仙。可见四皓和张良本就是同一类人,早就心意相通。要是张良当初不出山辅佐汉朝,四皓中也肯定会有出来建功立业的人,他们绝不是躲在山林里藏拙、像枯木一样无用的人!
太子的地位稳固了,汉朝的江山社稷才能稳固;汉朝根基稳固了,张良报答刘邦知遇之恩的大业才算完成;大业完成后,他才能和四皓一起隐居商山,实现归隐的志向。所以,四皓不仅是为太子而来,也是为张良而来啊(旁边批注:绝妙的四皓论)!
唉!自古以来的高人,哪里是读书人能按常规去猜测、用标准去衡量的呢!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稳固太子之位,关键在“借势塑威+以心攻心,用舆论势能破帝王执念”
张良能帮太子稳住地位,核心逻辑是“看透帝王心理,用‘第三方权威背书’重塑太子形象”,可拆解为两层:
1.精准拿捏刘邦的核心关切:太子的“民心与威望”,是储君的根本
他深知刘邦废太子,表面是偏爱戚夫人,实则担心太子“威望不足、无法镇住天下”。叔孙通引经据典劝谏,只谈“废长立幼不合礼法”,没触及刘邦的核心顾虑;而四皓是刘邦“求而不得”的贤士,他们肯辅佐太子,等于向天下传递“太子得贤才认可、有民心所向”的信号,恰好打消了刘邦对太子“威望不足”的担忧。
2.以“第三方权威”替代“正面争辩”:用无形势能扭转帝王心意
他不直接为太子辩解,而是借助四皓的“权威光环”为太子背书。四皓的身份特殊——既是刘邦敬重的贤士,又是“不为刘邦所用”的清高之人,他们的选择极具公信力。当刘邦看到四皓追随太子,会本能地认为“太子比自己更得贤士认可”,进而意识到太子已“羽翼丰满”,再废太子可能引发天下贤士不满,动摇汉朝根基,从而放弃废储的想法。
二、核心启示:说服关键人物\/扭转局势,别硬辩,用“借势背书+直击核心”轻松破局
张良的操盘智慧,对职场说服、危机公关、局势扭转等场景极具借鉴意义:
- 职场说服上级:找“权威背书”,直击上级核心顾虑
若想说服上级认可你的方案(或保住某个项目),别只靠“讲逻辑、摆数据”硬辩。可像张良那样,找到能打动上级的“权威第三方”——比如上级重视行业专家意见,就请专家为方案站台;上级在意客户反馈,就收集核心客户对方案的认可意见。用“第三方权威背书”,直击上级“方案可行性、风险可控性”等核心顾虑,比自己说千言万语更有效。
- 危机公关\/形象重塑:借“关键势力”,扭转公众认知
若个人或品牌陷入形象危机(如被质疑能力、口碑下滑),别只靠“自证清白”。可借鉴张良思路,找“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为你背书——比如个人被质疑专业能力,可争取行业权威机构的认证;品牌口碑下滑,可联合知名公益组织做活动,或邀请有影响力的KoL实地体验并客观评价,用第三方的认可重塑形象,扭转公众认知。
- 局势扭转:造“势能信号”,让对手主动放弃
若处于被动局势(如项目被质疑、职位受威胁),别盲目对抗。可学张良“塑羽翼”的策略,打造“局势已稳、无法撼动”的势能信号——比如项目被质疑时,快速拉拢核心合作方、组建强大团队,让上级看到“项目已有坚实支撑”;职位受威胁时,展现“得到多数同事认可、掌握核心资源”的状态,让对手意识到“难以撼动你的地位”,主动放弃竞争。
简单说就是:“想说服关键人物或扭转不利局势,硬辩硬争往往白费力气。聪明的做法是找到‘权威第三方’为你背书,精准直击对方的核心顾虑,打造‘势不可挡’的信号,让对方从心理上认可你的价值或局势的必然性,轻松实现破局。”
【原文】张良
高帝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谏,不从。吕后使吕泽劫留侯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四人,四人者老矣,以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诚能不爱金帛,令辩士持太子书,卑词固请,边批:辩士说四皓出商山,必有一篇绝妙文章,惜不传。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吕后如其计。汉十二年,上疾甚,愈欲易太子。叔孙太傅称说古令,以死争,边批:言者以为至理,听者以为常识。上佯许之,犹欲易之。及宴,置酒,太子侍,四人者从,年皆八十余,须眉皓然,衣冠甚伟。上怪而问之,四人前对,各言姓名,曰: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载,边批:谁谓高皇慢士?公避逃我,今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窃闻太子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曰:“羽翼已成,难摇动矣!”
左执殇中,右执鬼方,正以格称说古今之辈。夫英明莫过于高皇,何待称说古今而后知太子之不可易哉!称说古今,必曰某圣而治,某昏而乱。夫治乱未见征,而使人主去圣而居昏,谁能甘之?此叔孙太傅所以窘于儒术也。四老人为太子来,天下莫不为太子死,而治乱之征,已惕惕于高皇之心矣。为天下者不顾家,尚能惜赵王母子乎?王弇州犹疑此汉庭之四皓,非商山之四皓。毋论坐子房以欺君之罪,而高皇之目亦太眊矣。夫唯义能不为高皇臣者,义必能不辞太子之招。别传称子房辟谷后,从四皓于商山,仙去。则四皓与子房自是一流人物,相契已久。使子房不出佐汉,则四皓中亦必有显者,固非藏拙山林,匏落樗朽可方也!太子定,而后汉之宗社固,而后子房报汉之局终,而后商山偕隐之志可遂。则四皓不独为太子来,亦且为子房来矣。边批:绝妙四皓论。呜呼!千古高人,岂书生可循规而度、操尺而量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