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彦超:五代“贪作精”的作死之路!抓假银骗子有一手,自己造假把命送
五代时期的慕容彦超,当泰宁节度使时是个出了名的财迷,为了搂钱,特意在辖区开了家当铺放高利贷。
有个胆大包天的家伙,用假银子去当铺抵押借钱,当铺的人过了好久才发现不对劲。慕容彦超得知后,没声张,反而偷偷教手下:“半夜在仓库墙上挖个洞,把里面的金银珠宝全转移走,就说仓库被盗了。”
接着他贴出告示,跟老百姓说:“之前在当铺抵押过东西的,赶紧来登记,官府照价赔偿。”老百姓一听有钱拿,扎堆来申报,那个用假银抵押的家伙也凑过来,当场就被认出来了。
按理说抓到骗子就该收手,可慕容彦超贪念上来了——不仅没罚那个骗子,还把人关在密室里,让他教十几个手下做假银。他们用铁做芯,外面裹一层银皮,这种假银被称作“铁胎银”,专门用来坑人敛财。
冯梦龙点评:用计抓假银骗子,确实有点小聪明;可自己带头造假,就是纯纯的作死了!
后来后周的军队围攻城池,慕容彦超急了,从仓库里搬出那些“铁胎银”想犒劳士兵。结果士兵们一看就炸了:“这破玩意儿是铁芯假银!”没人愿意为他卖命。慕容彦超走投无路,最后只能自杀。
这事儿简直是“小聪明毁一生”的经典反面教材——耍小聪明占便宜一时爽,可把歪心思用到贪财上,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管理智慧】
慕容彦超的“聪明”,全用在了歪路上。
慕容彦超的操作,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他的“聪明”和“愚蠢”就差了一个贪念:
他抓骗子时的思路确实够活——不挨个排查找假银,反而用“赔偿”当诱饵,让骗子主动现身,这招“引蛇出洞”算有点脑子;但他后续的操作直接突破底线——看到假银能敛财,就把“抓骗子”变成“学骗术”,把小聪明彻底变成了贪腐的工具。
他以为“铁胎银”能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却忘了军队是守城的根本。关键时刻用假银糊弄士兵,不仅寒了军心,还彻底断了自己的退路。说到底,不是他不够聪明,是贪念把他的“聪明”变成了送命的“蠢招”。
一、核心逻辑:“小聪明”和“真智慧”的区别,全在“底线”二字
慕容彦超的悲剧,根本原因是没搞懂“聪明”的真正用法,核心区别就两点:
1.“小聪明”逐短期利益,“真智慧”守长期根本:小聪明只盯着眼前的钱,为了赚钱能突破底线(如造假银);真智慧则懂得守住原则,知道什么钱该赚、什么底线不能碰,只有守住根本才能长久立足;
2.“小聪明”利己损人,“真智慧”互利共赢:慕容彦超的所有操作都只想着自己搂钱,哪怕坑害别人也不在乎;而真智慧的人做事,会兼顾他人利益(如犒劳士兵就得给真钱),只有双赢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
这就像现在有些商家,用小聪明卖假货、搞虚假宣传,短期内能赚快钱,可一旦被识破,口碑彻底崩盘,最终只能倒闭——本质都是“只顾眼前小利,不顾长远根基”的短视行为。
二、核心启示:别让“小聪明”害了你,守住底线才是真本事
慕容彦超的故事,放现在依然是狠狠的警示,生活、职场都得记牢这几点:
- 生活中:别为小利丢底线:比如有人想靠卖假货、耍手段赚快钱,看似能捞一笔,可一旦被发现,不仅会失去信誉,还可能触犯法律,最终得不偿失;
- 职场中:别用歪招谋利益:比如为了升职耍手段排挤同事、做虚假业绩,短期内可能蒙混过关,但失去的是同事的信任和领导的认可,迟早会栽大跟头;
- 做人做事:分清“聪明”和“奸猾”:真正的聪明是靠实力和诚信立足,用正当手段解决问题;而奸猾的“小聪明”是靠钻空子、踩底线获利,看似得意一时,最终必然会付出代价。
简单说就是:“做人可以有脑子,但不能动歪心思;可以想赚钱,但不能没底线。那些突破原则的小聪明,看似是捷径,实则是绝路,迟早会把自己玩进去。”
【原文】慕容彦超
慕容彦超为泰宁节度使,好聚敛,在镇常置库质钱。有奸民为伪银以质者,主吏久之乃觉。彦超阴教主吏夜穴库垣,尽徙金帛于他所,而以盗告。彦超即榜市,使民自言所质以偿。于是民争来言,遂得质伪银者。超不罪,置之深室,使教十余人为之,皆铁为之质而包以银,号“铁胎银”。
得质伪银者,巧矣;教十余人为之,是自为奸也。后周兵围城,超出库中银劳军。军士哗曰:“此铁胎耳!”咸不为用,超遂自杀。此可为小智亡身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