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晟:对付“靠‘职场 \/ 场所禁忌’束缚人的传言”,不用信“代代相传的说法”,要问“这事本身该不该做”
李晟(被封为忠公)担任宰相时,政事堂(宰相们办公、议事的地方)里有一张一起吃饭用的食案。衙门里的官吏们代代相传着一个说法:“这张桌子绝对不能移动,一旦挪了位置,当朝的宰相就要被罢免。” 就因为这个传言,这张食案整整五十年没人敢碰,一直放在原地。
李晟知道这事后,一点都没被 “挪案罢官” 的说法唬住,反而直言:“政事堂是咱们每天讨论国家大事、谋划治国之道的地方,怎么能让这种又老又破、还可能藏着蛀虫的东西留在这污染环境,不清理掉呢?那些民间流传的无稽之谈、封建忌讳,有什么值得听的!”
说完,他当即下令把这张 “禁忌食案” 撤走,直接烧掉了。手下人清理食案原来摆放的地方时,一锥子下去,居然清理出了十四筐堆积的尘土 —— 可见这张桌子确实放了太久,早该清理了。当时朝廷里的大臣们听说这事,都佩服李晟的胆识和魄力,觉得他真是个敢打破常规的大人物。
李晟的硬气,在于 “不被‘职场禁忌’绑架,只看‘实际该不该做’”
别人都被 “移案罢官” 的传言吓住,要么不敢质疑,要么跟着遵守 “五十年不动” 的规矩,生怕自己担责;李晟却跳出了这种 “集体迷信”:他不管传言多邪乎,只问两个问题 ——“这张桌子放在政事堂合不合适?”(又朽又脏,不合适)“传言有没有道理?”(俗言拘忌,没道理)。
他没纠结 “万一挪了真罢官怎么办”,而是直接用 “撤焚清理” 的行动打破禁忌 —— 结果不仅没出事,还清理了政事堂的卫生,证明所谓 “禁忌” 全是自欺欺人的谎言。这种 “只看事实、不管虚头巴脑忌讳” 的态度,比跟着循规蹈矩靠谱多了。
【管理智慧】
一、李晟的“破局逻辑”:不被“玄学背锅焦虑”绑架,先抓“实际该不该动”
为啥之前五十年没人敢动案子?不是真信“魔咒”,是怕“担责”——万一刚动完案子,宰相真出点啥事儿(比如调任、退休),就会被人赖“是你动了案子才搞砸的”,谁都不想当这个“背锅侠”。而李晟的聪明,就是跳出了这种“怕担责的玄学内耗”,只看两个实际问题:
1.这案子本身:朽坏了、藏污纳垢,放在政事堂里既不卫生,也不像“论道之所”该有的样子,早该处理;
2.所谓“魔咒”:五十年没被验证过(没人敢动),全是口头传言,没有任何实锤,凭啥当真?
这种“先看实际需求,不被虚头巴脑的禁忌捆住”的思路,放现在太实用了——生活里、职场里,到处都是“李晟式案子”:比如“这工位坐了会离职”“这垃圾桶挪了会出事”,本质都是“怕担责+瞎传”,真敢打破禁忌,会发现全是虚惊一场,还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李晟的“反套路核心”:看透“迷信的本质是‘怕担责+藏私心’”
李晟敢烧案子,不只是胆子大,更因为他看透了“迷信背后的小心思”:
- 五十年没人动案子,是怕“担责”——万一有宰相离职,就会被归咎于“动了案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有些迷信甚至是“藏私心”——比如小区垃圾桶的“魔咒”,是业主怕自己家受影响编的;公司“离职工位”的传言,可能是离职者为了“找台阶”(不说自己能力不行,说“工位不吉利”)。
这些“玄学禁忌”,本质是“用虚的恐惧,掩盖实的懒惰或私心”——不敢解决实际问题,就拿“魔咒”当借口;不想自己吃亏,就编“禁忌”让别人让步。而李晟的厉害,就是直接戳破这层伪装:“别跟我扯虚的,先把脏案子、烂问题解决了再说!”
三、核心启示:遇“动不得的禁忌”,学李晟的2个“破局硬招”
不管是唐朝的“魔咒案”,还是现在的“离职工位”“灾星垃圾桶”,对付“玄学禁忌”的逻辑都一样:别被虚的吓住,别被懒的拖住,抓实际、敢较真,就能轻松破局。
先问“两个实际问题”,别慌着怕“魔咒”;
敢说“出问题我担着”,别当“怕背锅的旁观者”。
李晟敢烧案子,是因为他说“俗言拘忌何足听”;新总监敢坐离职工位,是因为他说“出问题我担着”——很多禁忌之所以能传几十年,就是因为没人敢牵头打破,大家都怕背锅。其实只要有人敢站出来担责,先动、先改,会发现“魔咒”根本不灵,反而能解决积压的问题。
简单说,李晟的厉害不是“能破魔咒”,是“敢跟‘怕担责的玄学’较劲”——他知道,政事堂该干净、该高效,比“不动案子保官运”重要;就像现在的我们该知道,工位该舒服、小区该干净、门店该赚钱,比“不碰禁忌保平安”重要。
【原文】李晟
李忠公之为相也,政事堂有会食之案,吏人相传:“移之则宰臣当罢,不迁者五十年。”公曰:“朝夕论道之所,岂可使朽蠹之物秽而不除?俗言拘忌,何足听也!”遂撤而焚之,其下锥去积壤十四畚,议者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