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跟庄稼汉别讲“之乎者也”
孔子带着弟子们出游,拉车的马突然跑了,还啃了路边农夫的庄稼。农夫气得不行,直接把马扣下来拴住了。
子贡赶紧跑过去,想用大道理跟农夫谈判,结果说了半天文绉绉的话,农夫根本不吃这一套,马还是要不回来。
孔子摇摇头说:“用别人听不懂的话去说服人,就像用顶级的牛羊肉去喂野兽,用最高级的《九韶》乐曲给飞鸟听一样,纯属白费功夫。”
接着他就让养马的仆人去跟农夫沟通。仆人对农夫说:“你不在东海种地,我也不在西海旅行,咱们住得这么近,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偶尔跑到你的庄稼地里来呢?”
农夫一听觉得这话特实在,立马消了气,解开绳子把马还给了他们。
冯梦龙点评:沟通得“对味儿”才管用。人都是跟同类更容易聊到一块儿去。在庄稼汉面前拽《诗经》《尚书》里的大道理,这就是书呆子误事的原因。养马仆人的话确实说得好,但如果这话从子贡嘴里说出来,农夫照样不会买账。
为啥?因为子贡一副文人雅士的样子,跟农夫的气质、身份差太远,俩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那孔子为啥不一开始就派养马仆人去,非要先让子贡试试呢?
要是直接派仆人去,子贡肯定会不服气,觉得“我这么有学问,还不如一个养马的”;先让子贡碰壁,他才会服软,这时候再让仆人上,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圣人能看透人的心思,所以能把每个人的用处都发挥到极致。
反观后来的人,用死板的规矩束缚人,用资历辈分限制人,还指望一个人啥都会,天下的事能办成才怪呢!
【管理智慧】
一、当代案例:把“马夫沟通逻辑”用在生活\/职场里
马夫能搞定,核心是“说对方能懂的话、站对方的立场”——不是耍嘴皮子,而是“同频沟通”。现实里很多事办砸,就是因为像子贡一样“找错人、说错题”:
案例:职场沟通“鸡同鸭讲”,技术宅说服不了车间师傅
某工厂要优化生产流程,技术主管(相当于“子贡”)跑去跟车间老杨师傅(相当于“农夫”)讲:“我们要通过算法优化设备参数,提升生产效率15%,降低能耗成本。” 老杨听懵了,皱着眉说:“啥参数?我就知道这机器转速快了容易坏,慢了赶不上活儿。” 沟通半天没结果。
后来厂长让车间班长(相当于“马夫”)去说:“杨师傅,咱调调机器转速,既能让你少加班,每月还能多拿200块节能奖金——你看咱先试两天?” 老杨一听“少加班、多拿钱”,立马点头:“行,咱试试!”
二、背后的逻辑:为啥“同频”比“会说”更重要?
冯述评说“人各以类相通”,其实就是“你是什么人,就找什么人说;对方是什么人,就说什么话”,这背后藏着3个关键:
1.沟通不是“秀口才”,是“拉近距离”:子贡的话没错,但太“端着”,让农夫觉得“你跟我不是一路人”;马夫没文化,但说的是“街坊邻居的实在话”,瞬间拉平了距离。就像现在做直播,李佳琦说“所有女生,omG”能打动年轻人,而社区团购的销售跟大妈说“咱这鸡蛋比菜市场便宜5毛”,才更管用。
2.用人不是“看资历”,是“看适配”:孔子不先派马夫,不是忘了他,而是先让子贡试——一来让子贡明白“不是会说就管用”,二来让马夫的“优势”更突出。就像公司里,不能让刚毕业的大学生去谈基层合作,也不能让没文化的老员工去做高端客户提案——得“人岗匹配”。
3.别用“统一标准”捆住人:冯述评吐槽“后世以文法束人、以资格限人”,比如有些公司要求“所有沟通必须用书面报告”,结果基层员工跟客户沟通时,拿着报告念,客户听得打瞌睡。其实该书面就书面,该口头就口头,该接地气就接地气——灵活才有效。
三、给普通人的启示:别当“子贡”,要学“马夫”
1.沟通前先“摸清楚对方是谁”:跟长辈说话别用“yyds”“绝绝子”,跟年轻人别讲“之乎者也”;跟老板汇报要讲“结果”(比如“这个项目能赚10万”),跟同事协作要讲“细节”(比如“你负责做表格,我负责找数据”)。
2.职场里别“硬撑子贡”,要承认“自己的局限”:如果领导让你去跟基层客户谈合作,你嘴笨不会说“实在话”,别硬扛——可以找懂基层的同事一起去,或者先跟同事学几句“接地气的话”,总比“鸡同鸭讲”强。
3.管理时别“强求全能”,要“发挥长处”:如果你来当领导,别要求技术主管“既要懂代码,又要会跟大妈聊天”——让技术主管搞技术,让擅长沟通的人做对接,这样效率才高。就像孔子,没让马夫去讲《诗》《书》,也没让子贡去养马,而是“人尽其用”。
【原文】孔子
孔子行游,马逸食稼。野人怒,絷其马。子贡往说之,果词而不得。孔子曰:夫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臂以太牢享野兽,以《九韶》乐飞鸟也。乃使马圉入,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予不游西海也,吾马安得不犯子之稼?野人大喜,解马而予之。(边批:自是至理,安得不从。)
(评:人各以类相通,述《诗》《书》于野人之前,此腐儒之所以误国也。马圉之说诚善,假使出子贡之口,野人仍不从。何则?文质貌殊,其神固已离矣。然则孔子曷不即遣马圉,而听子贡之往耶?先遣马圉,则子贡之心不服;既屈子贡,而马圉之神始至。圣人达人之情,故能尽人之用。后世以文法束人,以资格限人,又以兼长望人,天下事岂有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