骠骑大将军府的匾额刚刚悬挂妥当,府内属官尚未配齐,一份来自洛阳、染着特殊印记代表着最高机密等级的细作密报,便穿越千山万水,送到了陈到的手中,几乎在同一时间,也呈递到了丞相诸葛亮的案头。
密报上的内容极为简短,却足以在知情人心中掀起滔天巨浪:
“魏主曹丕,于洛阳嘉福殿驾崩!太子曹叡继位,年号太和,年仅二十有二。辅政大臣:大将军曹真、大司马曹休、司空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
陈到捏着这张轻飘飘却重逾千钧的纸条,瞳孔微微收缩。
来了!历史上曹丕的早逝果然发生了!这对于蛰伏已久、磨刀霍霍的蜀汉而言,无疑是一个从天而降的巨大战略窗口!
他没有任何迟疑,立刻起身,沉声对亲卫下令:“备马!去丞相府!”
当他快步走入丞相府书房时,发现诸葛亮已然端坐主位,而得到紧急通知的侍中蒋琬、黄门侍郎费祎也已匆匆赶到。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震惊、激动与凝重的气息。
诸葛亮将手中的密报轻轻放在案上,目光扫过陈到、蒋琬、费祎三人,声音平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诸公,洛阳急报,曹丕已死,幼主曹叡继位,曹真、司马懿等辅政。”
尽管已有心理准备,蒋琬和费祎还是忍不住低呼出声,脸上难掩惊容。
“曹丕……竟如此早夭?”蒋琬捋须,眼中精光闪烁。
“二十二岁的天子,四位辅政大臣……”费祎沉吟着,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关键,“丞相,此确是千载难逢之机!”
诸葛亮微微颔首,羽扇轻摇,目光最终落在陈到身上:“叔至,你甫定南中,凯旋而归,朕本欲让你多休整些时日。然则,天时已至,不容蹉跎。曹魏主少国疑,权臣并立,新旧交替之际,内部必生龃龉,此正我大汉挥师北上,克复中原之良机也!你以为如何?”
陈到迎上诸葛亮的目光,没有任何犹豫,斩钉截铁道:“丞相明鉴!此确乃北伐最佳时机,绝不可失!曹叡年幼,威望未立,曹真、曹休虽为宗室,但性情各异;陈群长于政事,短于军略;司马懿……此人鹰视狼顾,深藏不露,绝非甘居人下之辈。四人同朝辅政,看似稳固,实则隐患重重!我军新得南中资财,士气正盛,兵甲已足,正当趁其内政未稳,以雷霆万钧之势,兵出祁山,直取关中!”
他的分析一针见血,不仅肯定了北伐时机,更点出了曹魏辅政集团内部的潜在矛盾,尤其是对司马懿的判断,让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蒋琬比较持重,补充道:“大将军所言极是。然北伐乃倾国之事,需计出万全。粮草辎重,进军路线,将领调配,皆需详细筹划。且东吴态度未明,虽有利陵和约,仍需防其趁火打劫,或坐观成败。”
费祎也道:“文伟(蒋琬字)公所虑甚是。内部也需统一思想,陛下龙体虽愈,是否适宜此时发动大战?朝中恐亦有不同声音。”
诸葛亮显然早已深思熟虑,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舆图前,沉声道:“文伟、文伟(费祎字)所虑,皆在情理。然机遇稍纵即逝!曹丕新丧,魏国举国居丧,军心民心未附,此天赐之机,若待其内部理顺,幼主坐稳,司马懿等彻底掌控权柄,则北伐难矣!”
他手指点向舆图上的祁山方向:“我军战略,仍以出祁山,取陇右为要。得陇右,则可断凉州与关中联系,亦可获取战马,威胁长安!此乃堂堂正正之师,亦是攻敌必救之处!”
然后他看向陈到:“叔至,你既总督中外军事,北伐主帅,非你莫属。需即刻着手,拟定详细方略,调配诸将,整训兵马,囤积粮草于汉中!力求在明年开春,冰雪消融之后,便能誓师出征!”
“至于东吴,”诸葛亮目光微冷,“可遣使再往,陈说利害,重申盟好,即便其不能出兵相助,也需使其承诺按兵不动,至少,不能在我北伐之时,背后插刀!”
“朝中之事,陛下那里,我自会去奏明陈情。统一思想,排除异议,乃我与诸公之责!”诸葛亮语气坚定,显示出不容置疑的决心。
陈到心潮澎湃,拱手肃然道:“丞相放心!到必竭尽所能,拟定完善方略,整军经武,确保北伐一举成功!不负陛下与丞相重托!”
蒋琬、费祎见诸葛亮与陈到意志如此坚决,也知时机确实难得,齐声道:“我等必同心协力,助丞相、大将军完成北伐大业!”
诸葛亮回到案前,提起笔,目光锐利如剑:“好!那便如此定策!速召相关文武,详议北伐诸事。此乃天赐良机,亦是我大汉国运转折之关键!此番北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他笔下似乎不再是普通的文书,而是吹响向曹魏进军的号角,是为篡汉逆贼敲响的丧钟!
曹丕之死,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蜀汉高层激起了北伐的狂澜。
一个由诸葛亮运筹帷幄、陈到挂帅出征的全新北伐时代,即将拉开序幕。
历史的车轮,在陈到这个穿越者的推动下,正加速朝着一个未知而又充满希望的方向碾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