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薇文创”工作室的窗台上,那盆绿萝又抽了新叶,嫩生生的绿芽顶着点晨露,衬得旁边堆着的几封合作邀请函格外显眼。“老巷记忆计划”的第一场活动刚结束没一周,林薇就收到了本地文创协会的合作咨询,连隔壁市的老街改造项目都发来消息,想请她帮忙做文化Ip设计——这些曾想都不敢想的认可,像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让她每天推开工作室门时,都忍不住先深吸口气,觉得空气里都飘着点甜。
这天上午,林薇正趴在桌上整理老人们的采访录音,手机突然响了,屏幕上跳着“江城电视台文化频道”的字样。她的心跳猛地漏了一拍,手机差点没拿稳,指尖蹭过屏幕时都带着点颤——之前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投了活动报道申请,没想到真的会被注意到。
“您好,是林薇女士吗?我们是《江城文化印记》节目组的,想跟您聊聊‘老巷记忆计划’的采访事宜。”电话那头的声音温和又专业,“我们想做一期老城区文化传承的专题,您的项目很贴合主题,不仅想拍活动现场,还希望能补一些您日常工作的镜头,最好……能有您和家人互动的场景,更贴近‘文化传承’的家庭温度。”
“和家人互动?”林薇握着手机的手顿了顿,嘴角的笑意瞬间淡了些。她下意识地看向桌角那个印着家里地址的快递盒——里面是上周母亲寄来的腌菜,附了张纸条,写着“别总吃外卖,记得热了再吃”,却没提一句她的工作。自从去年她辞掉稳定的文职工作,拿着中奖的那笔钱开工作室,父母就没真正松过口:母亲总在电话里念叨“女孩子家安稳最重要”,父亲则是沉默,偶尔被问急了,就皱着眉说“搞这些没个准头的事,不如找份正经班”。
挂了电话,林薇坐在小马扎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手机壳——那是她自己画的老巷剪影,边缘被磨得发毛。她知道这是“小薇文创”被主流媒体认可的好机会,可一想到要让父母出现在镜头前,要面对他们可能不情愿的表情,心里就像堵了块小石子,沉得慌。
犹豫了快半小时,林薇还是咬着牙拨通了家里的电话。铃声响了三声,母亲的声音就传了过来,带着点炒菜的滋滋声:“喂?薇薇啊,吃饭了没?”
“妈,还没呢。”林薇捏了捏衣角,声音放得很轻,“跟你说个事,江城电视台想采访我,关于老巷那个项目的,他们……想拍点我和你们互动的镜头。”
电话那头安静了两秒,连炒菜的声音都停了。林薇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正想找补一句“要是不方便就算了”,就听见母亲的声音拔高了两个度,连带着背景里父亲翻报纸的沙沙声都停了:“电视台采访?真的假的?什么时候拍啊?要不要我们提前准备点什么?穿什么衣服上镜好看啊?”
这一连串的问题砸过来,林薇愣了愣,没忍住笑了:“还没定具体时间呢,就是先跟你们说一声。您要是觉得麻烦,咱们就跟节目组说……”
“不麻烦!怎么会麻烦!”母亲打断她,语气里带着藏不住的兴奋,“这是好事啊!让街坊邻居也看看,我家薇薇不是瞎折腾!你爸呢?老林!快过来!你闺女要上电视了!”
电话那头传来父亲含糊的应声,接着就是母亲压低声音的念叨:“你爸就嘴硬,上次你发的活动照片,他偷偷存手机里了,还跟老战友显摆说‘我闺女搞的老巷文化’。”
林薇的鼻子忽然有点酸,握着手机的手紧了紧,轻声说:“那我跟节目组定好时间再告诉你们。”
挂了电话,她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的阳光,心里的那块小石子慢慢落了地——原来父母的“不认可”,从来不是真的反对,只是怕她走弯路,怕她受委屈。
拍摄定在周六上午。林薇提前半小时到了工作室,刚推开大门,就看见父母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个保温桶和一兜水果。母亲穿了件藏蓝色的真丝衬衫,领口别着朵小小的珍珠胸针,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显然是特意打扮过的;父亲则穿了件浅灰色的夹克,手里攥着块抹布,见她进来,没说话,只是往旁边挪了挪,露出身后被擦得锃亮的工作台。
“爸,您怎么还擦上桌子了?”林薇走过去,想抢他手里的抹布,却被父亲躲开了。他的耳朵有点红,眼神飘向旁边的设计稿,嘴里嘟囔着:“刚进来看着有点灰,顺手擦擦,别让人家电视台的人笑话。”
正说着,江屿也到了,手里提着刚买的热豆浆和包子,见了林薇父母,自然地打招呼:“叔叔阿姨好,路上有点堵,来晚了。”他把早餐递过去,又帮父亲把保温桶拎到桌角,“这是给林薇带的吧?我帮您放这儿,等会儿忙完了吃。”
父亲点了点头,没多话,却在江屿帮着整理采访用的资料时,悄悄站在旁边看了会儿,见江屿熟练地把录音笔按日期排好,还随口说出某段采访是哪位老人的,眼里悄悄多了点认可。
节目组的人到了,摄像机一打开,林薇反而有点紧张,说话时偶尔会卡壳。母亲看在眼里,悄悄拉过她的手,用指尖捏了捏她的掌心——那是小时候林薇上台表演前,母亲总会做的小动作,带着点安抚的温度。她凑近林薇耳边,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说:“别慌,就跟平时跟我们聊天似的,你做的事这么好,有什么好紧张的。”
采访到一半,主持人问父亲:“叔叔,一开始知道女儿要做老巷文创,您是什么态度呀?”
父亲愣了愣,手里的茶杯顿了顿,才慢慢开口:“一开始确实不赞成,觉得不稳定。后来她妈给我看她拍的老巷照片,还有那些老人的采访,我才知道她不是瞎闹——这老巷的故事,是该有人记着。”他看向林薇,眼神里没了平时的严肃,多了点柔和,“她愿意做,我们就支持。”
林薇看着父亲,突然觉得眼眶有点热。她知道父亲不擅长说软话,这句“支持”,比任何赞美都让她踏实。母亲在旁边偷偷抹了下眼角,又赶紧笑着补充:“现在街坊邻居都知道她做的事,都说这孩子有心呢!”
拍摄结束时,夕阳已经漫进了工作室。母亲帮林薇整理着被风吹乱的头发,嘴里念叨着“下次回家给你做你爱吃的红烧肉”;父亲则和江屿一起,帮着把摄像机搬到车上,还不忘叮嘱林薇:“别总熬夜,按时吃饭。”
看着父母的背影消失在巷口,林薇靠在江屿身边,轻轻叹了口气,却带着笑:“原来他们早就不反对了。”
江屿伸手帮她捋了捋头发,眼里带着点笑意:“他们一直都在支持你,只是没说出口而已。”
夕阳的光落在两人身上,暖融融的。林薇看着工作室里父母带来的水果,还有父亲擦得发亮的工作台,心里忽然明白,所谓的成长,不仅是自己把路走稳,更是慢慢读懂父母藏在沉默里的爱——那些曾以为的“不理解”,其实都是没说出口的牵挂,像老巷的砖墙,沉默却踏实,稳稳地托着她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