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鬼市地界,雾气散尽,天光微熹。
怀中的往生簿忽然微微发烫,自动翻开至扉页,原本空白的卷首竟浮现出墨迹淋漓的目录——
第一卷:执念当铺录
内含:往生花田、缚灵锁链、冰莲清辉、画壁飞天、灯下影、买命钱、回魂汤……
字迹古朴,每一笔都仿佛蕴含着对应故事的因果重量。我正凝神细看,路旁枯柳下忽传来一声极轻微的叹息,如风中残烛将熄。
一个淡得几乎透明的老鬼倚着树干,身形摇曳,仿佛下一秒就要散入晨风里。他朝我吃力地招手,嘴唇翕动,却发不出声音。
镜渊之力自行流转,我听见了他魂体内残存的心念——
*他是荒村里的老塾师,一生清贫,教出无数秀才举人。
*临终前,他最放心不下的是进城赶考的小孙子,想告诉他“榜上无名,灶下有田”,莫要钻牛角尖。
可话未出口,人已咽气。执念不散,魂灵滞留,却因无人祭祀,日渐虚弱,即将消散。
“典当……”他耗尽最后力气,将一句遗言凝成一点微光,推向我,“带给…城西…柳家…柳安……”
那点微光落入我掌心,温凉如玉,里面封存着老人沙哑的嗓音和满腔的挂念。
我疾行至城西,却见柳家小院门扉紧锁,蛛网尘封。
邻家老妪探头告知:“柳安那孩子?考了三年未中,半年前就离了家,说是闯不出名堂不回来喽!”
掌心那点微光骤然发烫,急切地跳动。老塾师的执念感知到孙儿困境,即将溃散!
“柳安现在何处?”我急问。
老妪摇头叹息:“只听说…往北边去了,具体哪儿,谁知道呢…”
北地茫茫,人海滔滔,如何寻得一个失意书生?
掌中微光越来越淡,眼看就要随老塾师一同消散。
我蓦然想起往生簿第一卷目录,其力已与当铺相连,或可一用!
我奔至城外高处,展开往生簿,将那句遗言微光按在“第一卷”三字之上:“以卷为引,以念为凭,遗言长风,万里传音!”
簿页光华大放,目录上所有故事的名字依次亮起——
*往生花田的宁神之力稳住微光不散。
*缚灵锁链的追索之能循血脉一线向北蔓延。
*冰莲清辉照见前路……
*画壁飞天掠过千山……
*灯下影映出书生憔悴侧脸……
*买命钱警示莫走歧路……
回魂汤的暖意包裹最后的话语……
诸力汇聚,那点微光骤然化作一只半透明的青鸟,清鸣一声,振翅向北疾飞而去!
三日后,我正在当铺整理卷宗,忽听窗外鸟鸣清脆。
抬头只见那只青鸟翩然回归,羽翼流光,口中衔着一株枯麦——麦穗上沾着泪痕,却透出释然平静的气息。
青鸟将枯麦置于我掌心,化作一行字浮现空中:
“孙儿已归,重拾锄笔,安心教学,不负爷望。”
字迹消散,那株枯麦却抽根发芽,在我窗台花盆里长出青翠新苗,苗尖托着一滴晨露,露中映出书生柳安在乡塾教孩子们认字的平静身影。
老塾师的执念,终得圆满。
往生簿第一卷的目录旁,多了一行小字注解:
“遗言非执,乃心之所系。长风万里,终有归期。”
那株麦苗被移入往生花田,夜夜发出沙沙轻响,如老人欣慰的低语。
此后,当铺多了项新约:受托传递未竟之言,以慰弥留之念。
柳安后来成了有名的乡塾先生,常对学子们说:“人生路长,心安处便是吾乡。”
窗台花盆里,那麦苗已结穗,穗粒饱满,风吹过时,总带起一片书香。
------
后记
孟婆来讨了一粒麦子,说放入汤中,饮者能记起一位牵挂之人的面容。
青鸟偶尔还会出现,衔来远方未尽的牵挂。
而往生簿的传递卷,记满了乘风而去的遗言与安然落地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