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桌老者那看似不经意的低语,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林辞心中漾开圈圈涟漪。孙权暗中寻访精通水文地理与古物鉴定的奇人?这绝非偶然。
结合他在芜湖地脉感应到的禹鼎气息,以及这秣陵城依江傍水、龙盘虎踞的地势,林辞几乎可以断定,孙权或其麾下的有识之士(很可能是周瑜或鲁肃),必然也察觉到了这片土地下可能隐藏的古老秘密,甚至可能知晓一些关于禹鼎的残缺记载。在面临北方强敌压境的生死关头,任何可能增强实力、稳固气运的力量,都会被加以重视和利用。
这对他而言,既是机遇,也是警示。
机遇在于,他或许可以借此机会,以一种相对合理的方式接近江东权力核心,名正言顺地参与到对地脉乃至禹鼎的探查中。警示则在于,这意味着江东内部对此事已有关注,他必须更加小心,避免暴露玉玺的存在,否则很可能被当作怀有异宝的肥羊,引来不必要的觊觎和麻烦。
“需得谋定而后动。”林辞饮尽杯中已凉的茶水,心中有了决断。他暂时不会主动去接触孙权的人,那样太过刻意,容易引人怀疑。但他可以开始有意识地展露一些“恰好”符合对方需求的能力,比如对山川地势的独到见解,或是对古物纹饰的渊博知识,却又点到即止,留下一个“博学但低调”的士人形象,等待对方主动找上门来。
接下来的日子,林辞的生活似乎变得规律而平淡。他每日里或于客舍读书,或去城中几家较大的书肆翻阅地理志、水经注乃至一些杂家笔记,偶尔也会在与一些不得志的文人清谈时,“不经意”地流露出对江东山水形胜的赞叹与一些基于“古籍”的独特理解。他言辞恳切,引经据典,却又从不妄下断言,分寸拿捏得极好。
同时,他并未放松对自身力量的锤炼与对玉玺的感悟。吞噬“幽蚀”碎片后带来的那股沉寂感,在江东充沛水汽的滋养下,正在缓慢地消融、转化。他感觉到玉玺内部那片黑暗疆域似乎变得更加“沉重”和“真实”,对能量,尤其是与水相关的地脉能量的感知也越发敏锐。他尝试着在夜深人静时,于客舍内引动一丝微不可察的玉玺之力,去遥遥感应秣陵城及周边的地脉流向,虽仍无法触及那深藏的核心,却也能模糊地感知到几条主要水脉与地气节点的方位。
他也留意着城中的风吹草动。那夜在芜湖遭遇的刺杀,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提醒他暗处的敌人并未放弃。他几次隐约察觉到似乎有目光在暗中窥视,但对方极其谨慎,一旦他有所警觉,便立刻消失无踪,不留痕迹。这让他更加确定,有一股潜藏在江东内部的势力,对他抱有极大的敌意。
这一日,秋意渐深,江风已带凉意。林辞正在房中静坐,忽闻窗外传来喧天的锣鼓与号角之声,其间夹杂着民众的欢呼。他推窗望去,只见一队队精锐的江东水军士卒,正精神抖擞地列队穿过主要街道,向着城外江边码头开拔。旌旗招展,刀枪映日,一股肃杀而昂扬的战意直冲云霄。
“是周都督的水军开拔了!”
“要去夏口了!要与曹贼决战了!”
“天佑江东!必胜!”
街边的人群激动地呼喊着,挥舞着手臂。大战的帷幕,正缓缓拉开。
林辞望着那远去的军队,目光深邃。他知道,赤壁之战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孙刘联盟已成,周瑜挥师西进,诸葛亮随行,一场决定天下命运的烈火,即将在长江之上点燃。
而他,这条潜入江东的“暗龙”,还需在这秣陵城中,继续蛰伏,静观其变。一边等待接触禹鼎线索的时机,一边提防着暗处的冷箭,同时,也默默关注着西方那即将到来的、席卷天下的风雷。
星耀隐匿于江东的烟水之中,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时机,破渊而出,搅动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