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的山林重归寂静,唯有晚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以及溪涧潺潺的流水声,仿佛方才那场短暂而致命的袭杀从未发生。空气中残留的些许血腥与能量波动,也迅速被林辞以玉玺之力抚平、净化。
他静立原地,心神再次沉入那丝地脉深处的古老气息。经过方才与杀手的能量碰撞,以及玉玺之力的再次探入,那沉淀已久的厚重感似乎被微微搅动,如同沉睡的巨人翻了个身,流露出更清晰一分的轮廓。
然而,这气息依旧极其微弱,且深藏于地脉核心,被层层泥土岩层与岁月尘埃包裹。林辞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感知到它与九州禹鼎同源的浩然与沧桑,却无法确定其具体为何,更无法触及。它就像江底的一颗蒙尘宝珠,知其珍贵,却难觅其踪,更别提打捞。
“看来,时机未至,或需特定契机方能引动。”林辞收回手掌,心中明了。强行挖掘非但徒劳,还可能损及这缕珍贵的气息。此行的目的已然达到——确认了此地确实存在与禹鼎相关的线索,这便足够了。
他不再停留,转身离开这片丘陵。当务之急,是弄清楚那伙袭击者的来历,以及他们为何要阻止自己探查此地。江东的水,比他预想的更深。
回到芜湖城中客舍,已是后半夜。林辞并未入睡,而是盘膝而坐,仔细回味着那杀手记忆碎片中获取的有限信息——江东口音、可能的家族标记、训练有素的死士作风。
“江东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他暗自思忖。孙权虽为雄主,但其根基未稳,内部有主张投降曹操的士族,有盘踞地方的豪强,更有各种心怀鬼胎的势力。自己的到来,或许无意中触及了某些人的利益,或引起了某些人的警惕。
“海外高士”的名头,在许都或许是一种资本,在这即将面临大战的江东,却可能成为一种变数,引来猜忌甚至杀身之祸。
“需得更谨慎些了。”林辞定下心念。在摸清江东局势之前,不宜再轻易暴露能力,探查禹鼎之事也需从长计议。
接下来的几日,林辞依旧以游学士子的身份在芜湖及周边活动,但更加低调。他不再刻意打探古祠传说,而是将更多精力用于了解江东的风土人情、势力分布,尤其是秣陵(建业)方向传来的各种消息。
他听闻,孙权已从柴桑移镇秣陵,大会群臣,商讨抗曹大计。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与以周瑜、鲁肃为首的主战派争论激烈。同时,刘备的使者诸葛亮也已抵达江东,正在积极游说孙刘联盟。
历史的洪流,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着那个着名的战场奔涌。
林辞知道,自己不能一直游离于外。赤壁之战,不仅是决定天下三分的关键,也可能蕴含着引动禹鼎气息的契机。他必须前往秣陵,近距离观察,甚至……在合适的时机,介入其中。
数日后,林辞离开了芜湖,雇了一叶扁舟,沿着长江水道,向着下游的秣陵方向而去。
舟行江上,烟波浩渺。两岸青山如黛,景色与北方大异。林辞立于船头,感受着江风拂面,怀中那沉寂的玉玺,在浩瀚江水的滋养下,似乎那丝冰冷沉寂又淡化了一分,对水汽的亲和力隐隐增强。
他眺望着远方水天相接之处,那里是江东权力的中心,也是即将燃起冲天战火的地方。
前路迢迢,迷雾重重。既有隐藏在暗处的杀机,也有决定天下命运的战局,更有那深藏于地脉水底、关乎远古气运的禹鼎之谜。
星耀轨迹,已划过北地烽烟,映过许都暗流,如今,即将投入这江东的激荡风云与赤壁的烈焰惊涛骇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