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漫过大地,《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的印刷机就在各根据地的报社里轰鸣起来。
带着油墨清香的报纸被捆成捆,由通讯员骑着马、推着小车,火速送往各个村镇、军营 —— 头版头条用加粗的黑体字印着李同志亲撰的标题《贺太原解放 —— 为华北抗战胜利而歌》,旁边配着太原城插上八路军旗帜的版画,一眼望去,格外振奋人心。
晋察冀根据地的阜平县城里,报童举着报纸穿梭在街头,清脆的吆喝声划破晨雾:“卖报!卖报!太原解放了!八路军活捉日军司令官筱冢义男!”
百姓们闻声围拢过来,有的攥着皱巴巴的零钱,有的干脆捧着刚蒸好的窝头来换 —— 识字的人当场念起报纸,不识字的人就凑在旁边听,听到 “歼敌两万八”“缴获山炮四十五门” 时,人群里爆发出阵阵欢呼,几个须发皆白的老人抹着眼泪,嘴里念叨着:“可算把小鬼子赶跑了!太原都解放了,咱们这儿的好日子也不远了!”
在冀鲁豫根据地的菏泽乡村,村干部把报纸贴在村口的老槐树上,村民们搬着板凳围坐成圈。
读报的干部声音越念越响,当读到 “八路军协助百姓修复房屋、分发粮食” 时,台下的张大娘突然站起来:“俺就知道八路军是好人!去年俺家房子被鬼子烧了,就是他们帮俺盖的新屋!”
话音刚落,村民们纷纷点头,有的说要给太原的八路军送粮食,有的说要让自家娃去参军,原本安静的村口,瞬间变成了热闹的动员会场。
就连被日军严密控制的敌占区燕京,报纸也通过地下交通线悄悄流传开来。
在王府井的一家小茶馆里,茶客们借着喝茶的掩护,传阅着皱巴巴的《新华日报》复印件。
一名穿长衫的教书先生压低声音:“太原的工事我知道,当年阎司令修了三年,鬼子又加修了两年,就这么被八路军打下来了,这说明小鬼子快不行了!” 旁边的伙计赶紧递过一壶热茶,眼神却亮得很 —— 昨晚他刚帮地下党把报纸送到了城外的游击队手里,此刻听到这话,心里比谁都激动。
而在国统区的西安,报摊上的《新华日报》被抢购一空,连带着刊登了太原解放消息的地方报纸也成了热门。
几名学生围着报摊争论,一个戴眼镜的学生激动地说:“八路军三天就拿下太原,咱们中央军打个县城都要半个月,这就是差距!”
旁边的商人赶紧拉了拉他的袖子,却悄悄把报纸折好塞进怀里 —— 他老家在山西,早就盼着八路军能打回去,现在终于看到了希望。
百姓的欢呼声响彻华国大地时,各方势力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尤其是在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所在的燕京,空气里弥漫着压抑的死寂。
冈村宁次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前摊着三份文件:太原失守的战报、筱冢义男被俘的电报,还有一张被标注得密密麻麻的山西地图。
他的手指在 “太原” 两个字上反复摩挲,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眼底布满血丝 —— 几天前他还收到筱冢义男 “坚守十日不成问题” 的电报,可现在,太原没了,第一军主力没了,连中将司令官都成了俘虏,这样的溃败,让他这个华北方面军司令官颜面扫地。
“司令官阁下,110 师团来电,请求是否继续向太原推进?” 参谋小心翼翼地递上电报,不敢抬头看冈村宁次的脸色。
冈村宁次猛地抓起电报,扫了一眼就扔在桌上,声音里满是疲惫与愤怒:“推进?推进到哪里去?太原都没了,他们去了就是送死!”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 —— 太原的工事有多坚固,他比谁都清楚,千座碉堡、六十门防空炮、四万五千兵力,还有两条能通坦克的地下通道,可就这么被八路军在三天内攻破了。
“独立旅……”
冈村宁次低声念着这个名字,心里泛起一阵寒意。
之前他以为这支部队只是装备稍好,可太原一战让他明白,对方不仅有超出他认知的武器,还有能精准定位火力点的侦察手段 —— 这样的对手,根本不是现在的皇军能抗衡的。
“传我命令。”
冈村宁次转过身,语气沉重,“110 师团、111 师团立刻停止推进,撤回原驻地,加强防御;
山西境内失联的部队,不再进行救援,让他们自行突围……” 说到 “自行突围” 时,他的声音顿了顿 —— 他知道,没有支援的日军,在八路军的包围下,突围不过是奢望,说白了,就是让他们自生自灭。
参谋愣了一下,还是躬身应道:“哈伊!” 转身快步走出办公室,留下冈村宁次独自站在地图前,看着山西境内密密麻麻的红色标记,第一次对这场战争的结局,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同一时间,汾城的第二战区司令部里,阎喜善正坐在太师椅上,手里捏着三份文件,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最上面的是楚云飞发来的战场报告 —— 358团原本奉命向太原靠拢,却被八路军的警戒部队拦在交城以西,只能远远观察战局。
报告里写得清清楚楚:“八路军先以轰炸机摧毁防空阵地,再用可以钻地的炮弹炸塌坑道,火炮覆盖时精准避开百姓房屋,冲锋时用一种小型无人飞机清剿残敌,其火力之精准、战术之先进,实乃罕见。”
中间两份是《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阎喜善已经翻来覆去看了三遍,尤其是看到 “太原工事被逐一摧毁” 时,心里更是五味杂陈 —— 那些碉堡,有一半是他当年花了数百万银元修建的,本想用来抵御日军,没成想最后还是没能挡住八路军。
“楚云飞说,八路的火炮数量比咱们三个军加起来还多?” 阎喜善抬头问身边的参谋长,语气里满是难以置信。
参谋长点点头:“是的,楚团长在报告里说,光独立旅就有三百门以上的迫击炮、自行榴弹炮,火箭炮不计其数,385 旅、386 旅的火炮加起来,总共有近千门……”
“近千门……”
阎喜善倒吸一口凉气,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他的晋绥军总共才有两百多门火炮,还大多是老旧的山炮,跟八路军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难怪太原守不住,这么多火炮,就算是铜墙铁壁也能炸穿啊……”
“司令,重庆那边来电,问咱们要不要派兵去太原‘协助维持秩序’?” 通讯兵走进来,递上一份电报。
阎喜善接过电报,扫了一眼就扔在桌上,冷笑道:“协助维持秩序?八路军连中央军都拦在外面,能让咱们进去?再说,就凭咱们这点兵力,去了也是丢人现眼。”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看着太原周边密密麻麻的八路军据点,心里清楚 —— 山西的局势,已经彻底变了,八路军不再是当年需要他接济的小部队,而是能独当一面的精锐,今后在山西,晋绥军怕是要靠边站了。
重庆的国府官邸里,将盖石正坐在沙发上,手里捏着中央军观察员发来的战场报告,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报告里写得明明白白:“八路军于八时发起总攻,十八时左右彻底肃清残敌;其火炮命中率高达九成,一种小型的无人飞机可精准识别日军火力点,装甲部队推进速度远超我军……” 每一个字,都像一根针,扎在将盖石的心上。
他原本以为,八路军三个旅攻打太原,至少需要一个星期,到时候他的中央军就能以 “增援” 的名义开进太原,既不用流血牺牲,又能把胜利果实抢过来。
可没想到,八路军这么快就拿下了太原,还以 “防止误伤友军”“保护百姓安全” 为由,把中央军拦在了小店镇以外,连太原的城门都没让靠近。
“委员长,八路军那边传来消息,说希望咱们能派些民政官员去太原,协助百姓重建……” 秘书长小心翼翼地汇报,生怕触怒将盖石。
将盖石猛地把报告摔在桌上,怒道:“协助重建?他们是想让咱们去给他们擦屁股!太原是咱们的地盘,现在倒好,成了他们的天下!”
他站起身,在客厅里来回踱步,心里又气又无奈 —— 中央军在多次大战中损失惨重,现在根本没有实力和八路军抗衡,别说抢太原,就算八路军要扩大根据地,他也只能眼睁睁看着。
“给八路军发贺电。” 将盖石停下脚步,语气生硬,
“就说‘欣闻太原解放,甚慰!望贵部再接再厉,为驱逐日寇、光复国土而努力’,再提一句‘盼贵我双方加强合作,共促抗战胜利’。”
秘书长愣了一下,连忙应道:“是!” 转身就要走。
“等等。”
将盖石叫住他,补充道,“让军统那边再查一查,独立旅的武器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还有那个曾夏勇,一定要查清楚他的底细!”
他始终不相信,八路军能靠自己造出这么先进的武器,总觉得背后有外国势力支持,只要查清楚这一点,或许就能找到对付八路军的办法。
秘书长点点头,快步走了出去。
客厅里只剩下将盖石一人,他望着窗外,心里充满了焦虑 —— 太原解放,不仅让八路军在华北站稳了脚跟,更让全国百姓看到了八路军的实力,今后,越来越多的人会倾向于八路军,国府的地位,怕是要越来越不稳了。
而在太原城内,曾夏勇、陈旅长、成旅长正坐在临时指挥部里,看着各根据地发来的贺电,脸上满是笑容。
“晋察冀军区来电,说要派医疗队来帮咱们救治百姓;冀鲁豫军区说要送十万斤粮食过来;连陕甘宁边区都要派文艺工作队来慰问……” 陈定国念着贺电,声音里满是振奋。
曾夏勇笑着说:“这就是胜利的力量,不仅能打垮敌人,还能团结更多的人。接下来,咱们得加快重建进度,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
陈旅长点点头:“夏勇,你们的工化团已经修复了城西的主要街道,明天就能开始分发粮食;还有老成的385 旅那边也准备好了,明天就开始修复城北的工厂,争取让百姓们早日复工。”
成旅长补充道:“城外的防御工事也差不多了,咱们把日军的碉堡改造成了警戒哨,又加修了几道战壕,就算日军想反扑,也能挡他们一阵子。”
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太原的城墙上,战士们和百姓们还在忙碌 —— 有的在修补屋顶,有的在清理街道,有的在给孩子讲故事,处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