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穗蹲在田头,指缝里还夹着一撮土。她没松手,任风把细碎的颗粒吹走。昨夜查渠回来,脚底压着石子硌了一路,今早起来骨头缝里都发沉。可她还是来了,像每天一样,先看豆垄,再数粟苗间距。
脚步声从身后传来,不急不缓,踩在干草上发出轻响。那人停在她两步外,没说话,只蹲下身,抓起一把土捻了捻。
“豆根扎得深。”他说,“粟苗却矮半寸。”
麦穗抬眼。徐鹤背着药篓,鬓角沾了露水,袖口磨出毛边。他掏出炭笔,在一块陶片上划了几道线,又指向远处坡地:“这片向阳,前年种粟绝收,去年改豆,收成翻倍。不是天意,是地性变了。”
麦穗没应声。她起身走向田角,从鹿皮囊里摸出一卷竹简,展开在石块上。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日期、作物、雨量、粪肥用量。她用指甲点着一行字:“三年前春旱,灌水两次,豆苗活七成。”又移到下一列,“去年同日,只浇一次,活九成——因前季豆秆还田,土松了。”
徐鹤凑近看,呼吸略重。他盯着那些刻痕,忽然抬头:“你把这些画出来。”
“画?”
“画成图。”他手指在空中比划,“山在哪,水往哪流,哪块地宜豆,哪块该休。让人一眼就看得明白。”
麦穗愣住。她想过教人认字记账,想过编口诀传唱,但从没想过把整片土地摊开,像摊煎饼一样画下来。
“一张图,能顶十次口授。”徐鹤声音低下去,“我在齐地见过农官绘《桑土志》,可惜只传官吏,不落民间。”
麦穗低头看着竹简。风吹过,纸页哗啦作响。她忽然想起初来时,族老烧她写的堆肥法,说“妇人妄言天道”。若有一张图,白纸黑字,谁还能说是妖言?
“你想怎么画?”她问。
徐鹤解开药篓,抽出一张泛黄羊皮。“夜里我来勾轮廓,你补数据。三日之内,成图。”
当天夜里,晒酱坛旁支起木架。徐鹤跪坐在席上,朱砂笔蘸了漆汁,沿着羊皮边缘描出山脊走势。麦穗坐在对面,一垄一垄报着田亩位置。阿禾端来热汤,放在角落,又退了出去。
火光摇曳,映着羊皮上的墨线。徐鹤画到村北洼地时顿住:“这里去年淹过?”
“暴雨冲了渠口,”麦穗说,“后来我们加了石垒。”
徐鹤点头,在低处标了个黑圈,旁边写“易涝,宜稻”。他又添一条注:“若无水车,不可强耕。”
一夜未眠。天刚透亮,徐鹤放下笔。整张图铺在地上,像一张摊开的命书。红线是河,黑线是田界,黄点是肥地,灰斑是贫土。每一处都有小字标注:轮作年限、施肥种类、灌溉周期。
“此图可保陇西三年不饥。”他喃喃道。
麦穗盯着图看了很久。她伸手抚过“宜豆”二字,指尖微微发颤。这不是她的地,这是千百人的饭碗。
“不能只留在这里。”她说。
“当献太常寺。”徐鹤道,“由官府抄发各县。”
麦穗摇头。“官府层层递送,等图到了屯田卒手里,麦子都收完了。”
“那你说怎么办?”
她没答,转身走出灶屋。晨雾还没散,她沿着田埂走到村口,看见耶律齐正蹲在骆驼旁,检查蹄铁。
“你还要走?”她问。
胡商抬头,咧嘴一笑:“关中有新织机,我想换几台回去。”
麦穗回身,从怀里取出图卷。“这个,你带出去。”
耶律齐展开一看,皱眉:“这值多少金?”
“不换钱。”她说,“送到三地——北地养马户,关中老农,河西屯田卒。每地留一份。”
“若我不去呢?”
“你可以不去。”她把图卷塞进他手里,“但我知道,你会去。”
耶律齐沉默片刻,忽然拔出短刀,在掌心一划。血顺着纹路淌下,滴在图卷角上。
“我以八部商盟的名义起誓,必达三地。”他说。
当天下午,阿禾召集织娘,在共食灶后屋缝制驼毯。她们把图卷夹在两层羊毛中间,针脚细密,不留痕迹。麦穗守在一旁,看着最后一针穿过去,线头埋进绒毛里。
“万一被人搜出来?”一个织娘低声问。
“那就说是个记账本。”阿禾冷声道,“谁会为一本账杀人?”
傍晚,麦穗带着阿禾来到晒酱坛前。坛口封着油布,四周插着艾草。她取出一小撮豆种,撒在坛沿,又倒了半碗清水。
“今日所传,非我一人之智。”她低声说,“乃黔首千百次翻土所得。”
阿禾跟着跪下,双手合拢。风吹动她的衣角,猎猎作响。
夜里,麦穗又去了田头。她站在最高处,望着远处起伏的垄沟。赵石柱提着灯走来,站她身后。
“你在看什么?”他问。
“我在看这张图能不能长出粮食。”她说。
他没懂,也没追问。只是把手里的灯往前递了递。
第二天清晨,耶律齐的驼队整装待发。四匹骆驼背上驮着陶瓮、麻袋和裹紧的毯子。他最后检查了一遍行囊,抬头看向麦穗。
“我会在每个驿站留下副本。”他说,“不止三地,只要有人问,我就给。”
麦穗点头。她从鹿皮囊里取出一个小布包,递给耶律齐。“这是今年的新豆种,每到一处,替我撒一把。”
耶律齐接过,系在腰间。
临行前,他忽然问:“你不怕别人改了你的法子,说是他自己的?”
麦穗望着远方。阳光照在田上,泥土泛着湿光。
“怕。”她说,“可更怕没人知道。”
驼铃响起,队伍缓缓启动。麦穗站在田埂上,右手抬起,指向地图所绘的方向。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刚翻过的土地上。
徐鹤坐在晒酱坛旁,药篓轻轻晃动。他闭着眼,嘴里念叨:“酸可解腐,地亦有脉……”
阿禾回到灶屋,撬起一块地砖,将另一份图卷放进去,再盖上。她拍了拍灰,走出去。
麦穗仍立在原地。风掀起她的短褐下摆,露出膝盖上一道旧疤。那是早年挖渠时石头划的。
她忽然弯腰,从土里捡起一粒豆子。外壳已经发皱,但捏开后,芯还是黄的。
她攥紧它,指节泛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