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的极昼尚未结束,阳光贴着地平线缓缓滑动,将冰原染成一片柔和的橘色。李雯站在当年“冰魄”实验基地的遗址旁,脚下的冻土已经开始解冻,露出黑色的泥土,几株细小的绿色植物从裂缝中钻出来,在寒风中微微颤动。
“是北极柳,”小陈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拨开周围的碎石,“没想到这里的土壤还能长出植物,‘冰魄’实验残留的化学物质按理说会让土地寸草不生。”
林栋拿着检测仪走过来,屏幕上显示着土壤成分数据:“是‘平衡密钥’的残留效应,当年我们在这里引爆的晶体粉末渗入土壤,中和了大部分毒素。李文先生的研究果然没说错,平衡的力量能修复伤害。”
他们这次来北极,是为了建立一个长期生态监测站。“暗河”虽然覆灭,但非法基因实验留下的创伤需要时间愈合,尤其是北极这种脆弱的生态系统,任何微小的破坏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监测站的选址在距离旧基地三公里的冰川融水湖边。队员们正在搭建简易木屋,金属支架在冰原上发出清脆的碰撞声。小陈拿着种子袋,将塔卡送的“希望草”种子撒在木屋周围的土地上,动作虔诚得像在进行一场仪式。
“这些种子真的能在冻土上发芽吗?”一个年轻队员好奇地问。
“塔卡说,它们的根系能分泌特殊的物质,帮助土壤恢复活力,”小陈看着手里的种子袋,“就像……大自然自己的医生。”
傍晚时分,木屋的框架基本搭建完成。李雯站在湖边,看着夕阳在冰面上投下长长的影子,远处的冰川在阳光下泛着幽蓝的光,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林栋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可可:“总部传来消息,东南亚的地下实验室已经全部查封,那个逃犯交代了所有交易网络,牵扯出的十几个中间商也被控制了。”
“但基因编辑技术的滥用风险还在,”李雯望着湖面,“就像这冻土下的种子,只要有合适的温度和水分,就可能在暗处发芽。”
“所以我们才要建监测站,”林栋的声音坚定,“不仅监测生态,更要监测那些试图越过伦理边界的人。李文先生当年留下的‘灯塔’,不就是为了照亮这些阴影吗?”
夜里,极昼的阳光依旧明亮,像永不熄灭的灯塔。李雯坐在木屋的窗边,翻看着父亲的笔记,其中一页贴着一张北极植物的照片,是父亲年轻时在北极科考时拍的。照片背面写着:“最严酷的环境里,往往藏着最顽强的生命,它们教会我们,生存的本质不是征服,是适应与共生。”
小陈抱着一堆监测数据走进来,脸上带着兴奋:“土壤样本的分析结果出来了,里面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菌,能分解基因编辑残留的外源dNA!是大自然自己进化出的‘清洁工’!”
李雯看着数据报告,突然明白父亲所说的“平衡”并非静止的状态,而是一种动态的修复能力——大自然总有自己的方式,纠正那些被人类扰乱的秩序。而他们的责任,就是守护这种修复能力,不被野心和贪婪破坏。
几天后,监测站正式投入使用。当第一组生态数据传输回总部时,小陈惊喜地发现,撒下的“希望草”种子已经冒出了嫩绿的芽,在寒风中顽强地舒展着叶片。
“你看,它们真的活了,”小陈指着那些新芽,眼睛里闪烁着光,“不管环境多恶劣,只要给一点机会,生命就会找到出路。”
李雯点了点头,心里一片温暖。她想起南美雨林的新芽,想起总部草坪上的向日葵,想起此刻冻土上的绿意——这些看似微弱的生命,其实蕴含着最强大的力量,那是大自然赋予的,关于坚韧与希望的密码。
离开北极时,他们在监测站的门口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父亲笔记里的一句话:“守护平衡,就是守护所有生命的未来。”阳光照在石碑上,反射出耀眼的光,像在回应着这句话。
飞机飞离冰原时,李雯从舷窗往下看,监测站的木屋像一个小小的光点,镶嵌在广袤的白色世界里。而在木屋周围,那片嫩绿的“希望草”正在风中摇曳,像无数个跳动的绿色音符,谱写着生命与平衡的乐章。
她知道,只要这些绿意还在,只要守护的信念还在,无论未来有多少挑战,他们都能像这冻土上的生命一样,坚韧地生长,勇敢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