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专项小组的成立,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开始高速运转。
苏文瑾展现出铁腕手段,联合多个部门,以雷霆之势清理顾倾城留下的庞大商业帝国。
境外账户被冻结,关联企业被调查,一些试图抵抗或转移资产的“白手套”被迅速控制。
这场发生在经济领域的无声战争,其激烈程度不亚于任何一场真枪实弹的较量,不断有新的“战报”以加密形式送到代偿的案头。
南海前线,杨震宇坐镇指挥,对“方舟”的监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密度。
“共振囚笼”稳定运行,但那份“稳定”之下,是无数技术人员和官兵高度紧绷的神经。
林晚实验室传来的关于“方舟”自主修复的数据,像一根越来越紧的弦,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公海上的搜寻一无所获,“教授”陈景安如同人间蒸发,这反而让不安感持续发酵。
代偿坐镇省城,如同中枢大脑,处理着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信息。
没有了“信念”系统的即时梳理和策略推演,他必须耗费更多的心力去分析、判断、决策。
他重新拾起了久违的、在文件堆和人脉网络中抽丝剥茧的本事,依靠着苏文瑾、杨震宇、林晚这些核心支柱,以及他自己在宦海沉浮中淬炼出的直觉,维持着大局的稳定。
然而,敌人显然也察觉到了他这边的变化。
失去了“信念”那近乎预知般的洞察力,一些潜藏在暗处的触手,开始小心翼翼地试探。
首先出现问题的是省内的金融系统。
几家与顾倾城集团有过深度合作的地方商业银行,几乎在同一时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挤兑风潮。
谣言在暗网和一些加密通讯渠道中传播,称这些银行因顾倾城案受到牵连,资金链即将断裂。
手法算不上高明,但足够恶心人,目的显然是制造局部金融混乱,牵扯代偿的精力,并试探他的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
代偿在办公室接到人民银行分行和金融办负责人的紧急汇报时,脸上没有任何意外。
他对着电话,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启动应急预案,由省财政和国家金控集团提供流动性支持,确保兑付。
公安网安部门介入,溯源谣言,抓捕几个跳得最欢的造谣者,公开处理。
同时,联系几家主流财经媒体,发布这几家银行的资产健康状况和政府的支持声明。”
他的应对快、准、狠,直接掐灭了风潮扩大的苗头。
没有“信念”提供最优解,他依靠的是对体制规则的深刻理解和多年积累的政治资源。
金融风波刚平,另一波攻击接踵而至。
这一次,是针对林晚实验室的。
数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几乎同时撤下了林晚团队近期提交的几篇关于“新型数据加密架构”和“神经接口安全性”的论文,理由是“审稿过程中发现潜在的数据真实性疑虑”。
与此同时,国际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发出了一封措辞严厉的质询函,要求林晚就其研究可能涉及的“意识操控”风险做出解释。
这是学术层面的狙击,旨在污名化林晚的研究,切断其国际学术交流渠道,并从道德层面进行打击。手段阴险,且直击要害。
林晚在电话里的声音带着愤怒和一丝委屈:
“我们的数据绝对真实!这是赤裸裸的污蔑!”
“我知道。”
代偿安抚道,
“这是楚风残党的老套路,披着学术和伦理的外衣行事。
你把原始数据和实验记录准备好,我会让外交部和我们驻外机构通过官方渠道进行交涉。
另外,国内的核心期刊,会全力支持你的论文发表。”
处理完这些,代偿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大院门口依旧车水马龙。
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汹涌。
他感觉到,有一张无形的网,正在从金融、学术等多个层面悄然收紧,试图孤立、削弱他。
这些攻击,规模不大,但极其精准,打在他的“软肋”上——他失去了“信念”这个万能雷达,无法提前预警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非对称的骚扰。
他走回办公桌,拿起一份关于某个地市领导班子调整的方案,仔细审阅起来。
现实的权力布局,一刻也不能放松。他必须在应对暗处冷箭的同时,继续巩固和拓展自己的基本盘。
就在这时,他的私人加密手机震动了一下,收到一条来自未知号码的信息,内容只有简短的一句话:
“青蛇虽死,余毒噬骨。小心‘数字幽灵’。”
代偿瞳孔微缩。
青蛇,指的是顾倾城。
数字幽灵?
是指“教授”陈景安?
还是指……“信念”系统休眠后可能留下的隐患?
或者是楚风阵营准备的新手段?
发信人是谁?是警告?还是误导?
他放下手机,目光再次投向窗外,眼神变得无比幽深。
棋盘之上,对手的落子越来越刁钻。
而他手中的王牌,却暂时沉睡。
这场博弈,正在变得更加纯粹,也更加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