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产业园的项目,在代偿的全力推动下,进展神速。
土地平整、规划设计、首批合作伙伴签约……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高调。
代偿深知,这个项目不仅关乎L市的未来,更是他个人仕途上最重的砝码。
他事无巨细,亲自把关,确保每个环节都成为亮点,都能转化为可供宣传的政绩。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产业园的创新模式和推进速度,引起了省里主要媒体的关注,连续做了几篇深度报道,将代偿作为“懂经济、善谋划、重实干”的年轻干部典型推到了前台。
甚至省委办公厅都下来调研组,专门考察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情况,代偿全程陪同讲解,思路清晰,数据翔实,给调研组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些赞誉,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了推动代偿上升的势能。
时机渐渐成熟。
代偿通过三清会的渠道(再次消耗贡献点,让他隐隐有些心疼)了解到,省委主要领导对L市大胆探索数字经济、培养年轻干部的做法表示肯定,并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到了“要敢于给有潜力的年轻干部压更重的担子”。
代偿知道,最关键的一跃,即将到来。
他选择的突破口,是L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的位置。
高新区是产业园的承载地,管委会主任是副厅级实职,地位关键。
现任主任年龄到点即将退休,这个位置的空缺,将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代偿没有主动去要,那样会显得吃相太难看。
他选择了更高明的方式——让位置来找他。
他精心策划了一场“高新区未来发展专家研讨会”,邀请国家级专家、省直部门领导、知名企业家和媒体参加。
会上,他代表市政府做了主题发言,不仅阐述了产业园的规划,更系统地提出了将高新区升级为“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的宏伟构想,并配套了一系列极具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这场研讨会规格高、影响大,发言内容被整理成内参,直接送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案头。
领导在内参上批示:
“L市高新区思路清晰,举措有力,代偿同志年轻有为,可考虑加重使用。”
这一句批示,如同尚方宝剑,瞬间改变了力量对比。
苏文瑾敏锐地捕捉到了风向的变化。
她虽然对代偿的迅速崛起心情复杂(既欣慰于自己培养的人才得到认可,又担忧最终无法掌控),但更清楚此刻必须顺势而为。
她主动找代偿谈话,明确表示将全力推荐他接任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一职,并暗示这是通往副市长乃至更高岗位的重要台阶。
市委其他领导见到省委批示和苏文瑾的明确态度,也纷纷表态支持。
代偿接任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一事,几乎已成定局。
然而,就在公示前夕,风波再起。
省里那位高世昌副省长,似乎仍未完全死心。
他授意手下,翻出了一件陈年旧事:代偿初入市政府时,曾短暂经手过一笔小额项目经费,报销流程中有一张餐饮发票的事由填写不够规范(当时是王海有意刁难留下的尾巴)。
这件事被无限放大,匿名举报到省纪委,称代偿“涉嫌虚报冒领”、“违反财经纪律”。
虽然金额极小,问题也不严重,但在干部提拔的关键节点,这种举报极其恶心人,意图很明显——即使不能阻止提拔,也要抹上污点,拖延时间。
代偿面对举报,异常冷静。
他早就防着这一手,所有经手账目都留有清晰底档。
他第一时间向组织提交了全部证明材料,并主动要求审计部门介入核查。
核查结果自然是清白无误。
但举报信还是造成了一定的舆论影响。
一些原本就嫉妒代偿晋升太快的人,开始私下散布流言蜚语。
此时,代偿前期布下的“闲棋”发挥了作用。
那个曾被他安慰过的小赵,如今已成了他的死忠。
小赵利用自己扎根基层的信息网,居然挖出了匿名举报信的源头——竟是高世昌副省长秘书的一个远房亲戚所为!
小赵没有声张,而是将线索悄悄告诉了代偿。
代偿没有直接用这个证据去反击高世昌(那是以卵击石),而是将其作为一张底牌收好。
同时,他授意几家亲近的媒体,刊登了正面报道,宣传高新区的大好形势和代偿的清廉务实,并巧妙地提及“个别别有用心者企图用莫须有问题干扰干部选拔”,有效对冲了负面舆论。
一正一反,攻守兼备,代偿成功化解了这次危机。
公示期顺利通过,任命文件正式下达:
代偿同志任L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副厅级)。
年仅三十出头,代偿终于迈入了高级领导干部的行列,站在了一个全新的、更广阔的平台上。
站在高新区管委会大楼的顶层办公室,俯瞰着脚下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代偿心中没有太多喜悦,只有沉甸甸的责任和更强烈的紧迫感。
高新区主任,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手中的权力大了,面临的挑战也必将更多。
省里的博弈从未停止,高世昌的敌意犹在,顾倾城的合作暗藏机心,三清会的“贡献点”亟待补充,而那蛰伏的黑恶势力残余,或许正在阴影中窥伺。
但他无所畏惧。
他从地狱归来,手握系统,洞悉先机,布下的棋局已渐次展开。
下一步,他将以高新区为根据地,不仅要打造一个真正的经济引擎,更要以此为支点,撬动整个L市乃至本省的局面,向着权力之巅,稳步前行。
他拿起电话,第一个打给了林枫:
“林总,高新区的新规划,我们需要尽快对接。这一次,我们要玩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