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风参观未来科技城的余波,并未随着他的离开而平息,反而在暗处酝酿成一场风暴。
第二天,一篇署名为“观察者”,发布在某颇具影响力的京城智库内部刊物上的文章,悄然在特定圈层流传开来。
文章标题看似中立:
《“省域战略发展稳定基金”的创新与隐忧——基于先进决策模型应用的探讨》,但字里行间却暗藏机锋。
文章高度赞扬了基金设立的初衷和代偿秘书长的“魄力与远见”,但笔锋一转,开始大肆论述“传统经验决策模式”在管理超大规模、跨领域复杂资金时可能存在的“效率低下”、“人为干扰”和“道德风险”问题。
紧接着,它引入大量复杂的经济学模型和算法概念,极力推崇一种名为“全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系统”的构想,声称其能“绝对理性”、“排除一切非逻辑干扰”地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文章没有直接提及郑国涛在会议上的失态,却通篇都在为郑国涛那番“AI绝对决策”的言论提供理论背书和学术包装。
更微妙的是,文章最后暗示,某些“既得利益者”和“保守力量”可能会阻碍这种更先进、更高效的决策模式的推行。
这篇看似学术的文章,如同一把精心打磨的舆论刀刃,精准地劈向了代偿刚刚树立起的“基金”旗帜。
“秘书长,这篇文章传播速度很快,虽然是在内部刊物,但很多高校、研究机构,甚至部分体制内关注政策的干部都看到了。”
办公厅主任拿着打印出来的文章,面色凝重地向代偿汇报,
“文章里的观点,很能迷惑一些追求‘科学决策’、‘技术治理’的年轻干部和学者。”
代偿快速浏览着文章,眼神冰冷。
楚风出手了,而且手段如此刁钻。
他不直接攻击代偿个人,也不否定基金本身,而是从“决策模式”这个技术层面切入,试图在舆论和认知层面瓦解代偿为基金设定的“政治属性”和“战略导向”根基,并将其塑造为“保守”、“落后”的代表。
【暗影账簿系统】迅速关联出几个与楚风所在智库关系密切的学者和媒体人,这篇文章很可能只是第一波试探。
“看来,楚主任对我们基金的决策机制,很是‘关心’。”
代偿放下文章,语气平静,听不出喜怒,
“既然有讨论,那我们也不能回避。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他立刻做出部署:
第一,以省委研究室和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名义,组织一批省内顶尖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资深退休官员,撰写系列评论文章,从“中国特色的治理智慧”、“政府与市场关系”、“发展战略的宏观性与复杂性”等角度,系统阐述基金决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战略导向、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必要性,驳斥那种将复杂治理问题简单化为算法模型的“技术迷信”论调。
文章要在省内主要党报、政研刊物和官方网站上密集发布。
第二,安排一次小范围的媒体吹风会,由代偿亲自出面,不点名回应那篇文章。
他要用更宏大的格局和更坚实的理论,正面迎击。
第三,指令林晚团队,加快对截获的、楚风与郑国涛之间加密数据包的破译工作,寻找直接证据。
吹风会当天,代偿面对几家核心官媒的记者,气定神闲。
“关于基金决策机制的问题,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
工具服务于目标,而不是目标屈从于工具。”
代偿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
“数据、模型、算法,是帮助我们提高决策科学性的重要工具,但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民的福祉、区域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的战略安全。
这个目标本身,就蕴含着无法被简单量化的价值判断和伦理考量。”
他引经据典,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深刻阐述了为什么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中,必须保留“人”的最终判断权,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试图用冰冷的算法完全取代富含经验、智慧与责任感的人类决策,是一种危险的乌托邦幻想,是对治理本质的误解。”
代偿最后总结,目光锐利地扫过全场,
“我们的基金,欢迎一切先进的技术手段作为辅助,但它的灵魂,永远是服务于此地此民的长远利益。
这一点,不容置疑,也不会改变。”
他的发言,逻辑严密,立场坚定,格局宏大,瞬间将楚风那边看似“先进”的论调,压回到了“技术工具”的从属位置,重新夺回了话语主导权。
吹风会的报道迅速发出,在体制内引起了强烈反响。
许多老成持重的干部纷纷点头,认为代偿秘书长“站得高,看得远,把握住了根本”。
与此同时,林晚那边传来突破性进展!
“偿哥,加密包破译了一部分!”
林晚的声音带着兴奋,
“里面包含了一段针对郑国涛的‘认知加固指令’,其核心逻辑,正是强化我们之前定义的‘冰痕’偏好,压制其人性化权衡能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追踪到指令源头的一个隐蔽签名,与父亲数据库中记录的、‘鸿钧’早期测试版的某个开发者权限密钥碎片高度吻合!”
这是迄今为止,最直接地将楚风、
“镜像傀儡”与终极对手“镜中人\/鸿钧”联系起来的证据!
代偿精神大振。
楚风利用舆论发起的攻击,被他正面击退。
而林晚在数字战场的突破,则为他提供了反击的致命武器。
然而,就在他准备利用这个发现进行下一步布局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
郑国涛在家中晕倒,被紧急送往了医院初步诊断是突发性精神紊乱和极度疲劳。
是“认知噪音”和“镜像加固”双重作用下的崩溃,还是……
“镜中人”在清理不合格的棋子?
代偿站在办公室窗前,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
舆论的刀刃被他挡开,数字的战场他取得了关键情报,但对手的狠辣与莫测,也让这场“镜像对决”变得更加诡异和危险。
他知道,楚风绝不会就此罢休。
下一招,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