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科长最近有些志得意满。
自从在城南项目专题会上“引经据典”,得到苏市长的口头表扬后,他在处里的腰杆挺直了不少,对下属说话也更多了几分颐指气使。
他几乎已经忘了那个被扔在档案室的代偿,偶尔想起,也只当是个无足轻重、已被踩入尘埃的失败者。
他并不知道,一条由他亲自引入门内的“毒蛇”,已经悄然亮出了毒牙。
档案室内,代偿看着笔记本上梳理出的清晰脉络,眼神冰冷。
通过交叉比对大量文件,结合【暗影账簿】的碎片化提示,他已经基本确定:
王海与鼎鑫实业之间存在非正常的利益关联。
证据并非直接的行贿受贿,而是更加隐蔽的“利益输送”。
例如,王海的一位远房表弟,是鼎鑫实业旗下一家分包公司的小股东;
王海妻子所在的协会,曾多次接受鼎鑫实业的“赞助”;更重要的是,代偿发现了几份由王海经手、对鼎鑫实业明显有利的“情况说明”或“建议函”,这些文件在程序上看似合规,实则巧妙地影响了某些环节的决策。
这些证据单看起来似乎都“情有可原”,但串联起来,却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利益链条。
不足以立刻致命,但足以让王海身败名裂,彻底失去苏文瑾的信任。
是时候了。
代偿没有选择匿名举报。
那样太慢,且容易石沉大海。
他需要一个更直接、更有效,并能将“功劳”或至少是“关注”引向自己的方式。
他精心撰写了一份材料。
不是举报信,而是一份名为《关于优化项目流程、防范潜在风险的几点思考——基于档案整理工作的学习体会》的工作汇报。
语气极其谦逊,通篇都在强调“学习”、“思考”、“建议”,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
但在汇报的第三部分“案例分析”中,他巧妙地嵌入了王海与鼎鑫实业关联的线索。
他没有直接指控,而是采用“假设性”提问:
“例如,在某项目推进过程中,若出现经办人员亲属与参与企业存在间接利益关联的情况,即便程序合规,是否也应建立更严格的内部公示和回避机制,以防范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
他列举的“例子”,时间、项目名称、企业信息,都与王海的情况高度吻合,明眼人一看便知。
这份汇报,他既没有交给王海,也没有按常规流程递交处里。
他选择了直接投递到苏文瑾的副市长办公室信箱——
通过内部文件交换系统,标注“秘书三处代偿 学习汇报”。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的举动,逾越了层级,充满了风险。但他计算过:
第一,苏文瑾对他本就存有好奇和试探之心,大概率会看。
第二,汇报内容表面是积极建言,冠冕堂皇,让人抓不住把柄。
第三,最关键的是,他赌苏文瑾此刻正需要一把“刀”,来整顿内部,或者敲打某些不听话的人。
而王海,恰好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人选。
投递完汇报,代偿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回到档案室整理文件。
但【情感共鸣系统】能让他隐约感知到,整个办公厅的气氛似乎发生了一丝微妙的变化。
一种无声的紧张感,开始在空气中蔓延。
第二天下午,王海被叫到了苏文瑾的办公室。
没有人知道里面具体谈了什么。
但王海出来时,脸色煞白,额头上全是冷汗,之前的得意荡然无存,连走路都有些踉跄。
他回到处里,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整整一个下午没有出来。
各种小道消息很快在办公厅流传开来。
有人说王海被苏市长狠狠批了一顿,有人说他负责的工作被调整了,更有人说,纪委的人可能很快就要找他谈话了。
档案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小林溜了进来,脸上带着兴奋和一丝敬畏,小声对代偿说:
“代哥!
你听说了吗?
王科长他……
好像出事了!
是不是……
是不是因为你那份报告?”
代偿抬起头,脸上依旧是那副温和无害的表情,带着恰到好处的惊讶:
“王科长出事了?
我不知道啊。
我的报告只是些不成熟的学习体会,跟王科长有什么关系?
小林,这种没根据的话可不能乱说。”
小林看着代偿清澈的眼睛,一时有些迷惑,难道自己猜错了?
代偿低下头,继续整理档案,嘴角掠过一丝无人察觉的冷意。
第一口毒液,已经注入。
蛇,依旧潜伏在暗处,等待着猎物毒发时的挣扎。
他知道,王海倒台与否,并不是最终目的。
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向苏文瑾展示自己“价值”和“手段”的投名状。
同时,这也是一个清晰的信号:
他代偿,不是可以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接下来,该轮到那位躲在王海身后,或者说,与王海同在一条船上的——
张建国副市长了。
代偿的目光,再次投向那个记在心中的档案馆坐标。
那把关键的钥匙,是时候派上用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