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宋的“净网”行动虽初见成效,暂时驱散了笼罩在“龙睛”项目上的阴霾,但凌云心中那根弦却绷得更紧。他深知,这只是斩断了敌人伸过来的几根触手,那盘踞在南方大陆的“璇玑玉衡”本体,以及其背后深不可测的“圣主”,依然如同悬顶之剑。被动防御,无异于坐以待毙。
他将“净网”行动的详细报告、对“织网”协议的分析以及再次强烈要求尽快发动远征的密奏,通过加密电报和八百里加急双线并发,直送南京。
然而,这一次,来自帝国权力中枢的回应,却并非他预想中的雷霆决断,反而带着一种令人捉摸不透的沉寂与暧昧。
朱棣的回复密旨,言辞依旧恳切,对凌云在吕宋的“破妄”、“净网”之举大加赞赏,称之为“擎天保驾之功”,赏赐更是丰厚得令人咋舌,金银绢帛、海外珍玩如流水般赐下,甚至加封凌云为“太子太保”(虚衔),荣宠至极。但在最关键的远征决策上,旨意却变得含糊其辞:
“……卿之忠勇,朕深知之。南洋之事,卿可全权措置,务必稳固根本,清除内患。至于跨海征伐之事,干系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朕需与阁部大臣,详加斟酌,通盘考量。卿且耐心整军经武,广积粮秣,待时机成熟,朕自有旨意……”
“详加斟酌”、“通盘考量”、“时机成熟”……这些官样文章背后的潜台词,凌云岂能不懂?皇帝动摇了!或者说,朝堂之上,反对远征的声音,形成了强大的阻力,连朱棣也不得不慎重权衡。
几乎与此同时,马三宝从南京发来的密电,揭示了这暧昧态度背后的暗流汹涌。
密电中提到,朝中以淇国公丘福为首的主战派,确实仍在积极鼓吹南征,但势力已不如前。而原先持谨慎态度的工部尚书宋礼等人,如今得到了更多文官,尤其是江南清流一系的暗中支持。他们的理由更加“冠冕堂皇”:
· “劳师远征,恐伤国本”: 大规模跨海作战,耗费钱粮无数,需征调大量民夫、船只,必然加重百姓负担,若战事迁延,恐引发内乱。
· “重外轻内,非治国之道”: 指责凌云在南洋权柄过重,俨然海外天子,大量资源倾注于海外,可能导致中枢对地方控制力下降,且“格物”之学冲击儒学正统,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 “妖氛之说,不足为凭”: 对于凌云密奏中提到的“星煞”、“能量标记”、“精神干扰”等概念,许多朝臣斥之为“荒诞不经”、“蛊惑人心”,认为这是凌云为了维持其在南洋的特殊地位和获取无限资源而编造的借口!
更有一道极其隐秘的消息,让凌云心头剧震:有御史上本,密参凌云“交通外藩,阴养死士,其船坚炮利,更胜京营,恐非国家之福……” 虽然这道奏章被朱棣留中不发,但其中透露出的猜忌之意,已然如同冰冷的匕首,抵在了凌云的后心。
功高震主!这四个字,如同魔咒,终于还是降临了。
他凌云在南洋一手打造出的强大水师、高效工坊、繁荣贸易,以及那神鬼莫测的“格物”之力,在扫荡外敌的同时,也成了悬在自己头顶的利剑。皇帝需要他这把利剑去开疆拓土,震慑不臣,但也时刻警惕着这把剑是否会伤及自身。
“帝心似海,其深难测……”凌云放下密电,走到窗前,望着窗外吕宋港的万家灯火,心中一片冰凉。他想起姚广孝曾经的警示,想起历史上无数功臣的结局。自己一心推动技术革命,引领文明跃升,却终究逃不过这皇权与功勋的古老悖论。
此刻,他面临着一个无比艰难的抉择:
若强行推动远征,一旦战事不利,或损失过大,朝中的反对势力必将群起而攻之,朱棣很可能顺势将其抛弃,甚至问罪。届时莫说远征,连现有的南洋基业都可能不保。
若暂缓远征,固守经营,则正中“圣主”下怀,给予其更多的发展时间。以对方展现出的技术迭代速度,拖延越久,差距可能越大,未来远征的难度将呈几何级数增长。而且,朝中猜忌既生,他按兵不动,同样会被解读为“拥兵自重”,处境只会更加危险。
进亦忧,退亦忧。
然而,凌云毕竟是凌云。短暂的迷茫与寒意之后,他眼中重新燃起了坚毅的光芒。他穿越至此,并非为了个人的荣辱安危,而是要亲手扭转一个文明的航向。皇权的猜忌,朝堂的倾轧,固然可怕,但若因之裹足不前,才是真正的万劫不复。
“不能等!”他下定决心,“必须创造‘时机’,逼朝廷不得不战!”
他回到案前,铺开南洋海图,目光锐利如刀。既然朝廷担心“劳师远征”、“战事迁延”,那他就策划一场有限的、精准的、代价可控而战果辉煌的军事行动!他要向朱棣和整个大明证明,远征“璇玑玉衡”并非虚耗国帑的无底洞,而是收益远超风险的必胜之战!
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了海图上几个位于大明与“璇玑”势力范围之间的关键节点——那几个被“圣主”组织暗中控制、作为其前哨和物资中转站的中小型岛屿群。
“传令!”凌云的声音恢复了往日的沉稳与决断,“南洋水师主力,即日起进入最高战备状态!目标:肃清‘星链’群岛(他为此行行动设定的代号)之敌,夺取其导航信标与物资仓库!此战,务求速战速决,扬我军威,断敌一指!”
他要打一场漂亮的敲山震虎之战,既斩断“圣主”伸向大明航线的手指,也用一场无可挑剔的胜利,来回应朝堂的猜忌,将远征的主动权,重新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帝心似海,而他,要在这深海中,投下一块足以激起滔天巨浪的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