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山”一炮的轰鸣,不仅撼动了涿州城外的土山,其无形的冲击波更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整个战场,并向着后方震荡开去。
捷报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地穿越了千山万水,飞进了北平城。它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北平的天空,让人们的心情瞬间变得兴奋起来。
这道捷报继续飞翔,穿过了燕军的大营,仿佛给燕军带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士兵们欢呼雀跃,他们的士气因为这道捷报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最后,这道捷报如同一颗流星,准确无误地落入了朝廷官军的中军帐中。帐内的官员们看到这道捷报,脸上都露出了惊喜的神色,他们知道,这意味着战争的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燕军之中,原本就因为连连胜利而士气如虹的士兵们,在得知“天工巨炮”的传说后,更是如虎添翼,斗志昂扬。这个传说在军中被人们口口相传,越传越神,甚至到了被添油加醋的地步,几乎成了神罚一般的存在。
士兵们在谈论起这尊巨炮时,个个眉飞色舞,仿佛那巨炮就是他们自己亲手所放一样,与有荣焉。而对于天工院那些所谓的“奇技淫巧”,他们之前可能还有一些疑虑,但此刻这些疑虑已经完全被敬畏和狂热所取代。
朱棣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也是欣喜若狂。他立刻连下三道嘉奖令,对天工院的众人进行赏赐。这些赏赐就像流水一般源源不断地送往天工院,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不仅如此,朱棣还特意嘱咐手下人,一定要对凌云先生进行重赏。他认为凌云先生劳苦功高,为燕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必须让他好好休养,以备日后之需。从朱棣的言辞之间可以看出,他已经将凌云视为国士,对他寄予了厚望。
然而,在这片狂热的浪潮之下,暗流愈发汹涌。
周铎的值房内,气氛冰冷压抑。几个心腹属官面面相觑,脸色难看。
“一炮……竟真能至此?”一个属官满脸惊愕,喃喃自语道,仿佛不敢相信眼前所见的事实。他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盯着那被炮火轰炸后的废墟,心中充满了震撼和疑惑。
“非是炮利,乃凌云此子……其智近妖!”另一人咬牙切齿地说道,声音中透露出对凌云的愤恨和忌惮。他紧紧握着拳头,似乎想要将凌云碎尸万段。“若任其发展,假以时日,恐非国家之福!”他的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地说道。
“王爷对其信重日深,如今又立此奇功,恐更难动摇……”另一个人也附和道,语气中同样带着一丝无奈和忧虑。他们都知道,凌云深得王爷的信任和器重,如今更是立下如此奇功,想要撼动他的地位恐怕是难上加难了。
周铎的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他那双深邃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桌面,手指却以一种看似随意的节奏缓缓地敲击着。每一次敲击都像是在他心头重重地落下,让他的心情愈发沉重。
凌云的成功,对于那些秉持“重道轻器”观念的文人来说,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他们一直认为,道德和学问才是最重要的,而技术和器物不过是小道而已。然而,凌云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技术的力量同样可以改变世界,甚至可能比道德和学问更为强大。
这一事实让周铎感到震惊,更让他心惊胆战的是那“破山”巨炮所展现出的、超越时代的毁灭性力量。这种力量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它的威力之大,足以摧毁一切。周铎的内心深处,本能地涌起一种巨大的恐惧和不安。
他意识到,如果这种力量不能被牢牢地掌控在“自己人”手中,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一旦这种力量落入敌手,或者被滥用,那么整个世界都可能陷入一片混乱和毁灭之中。
“其力愈巨,其祸愈深啊!”周铎的声音仿佛从九幽地狱传来一般,冰冷而干涩,让人不禁心生寒意。他顿了一顿,接着说道:“王爷您或许只看到了这种力量所带来的利益,却没有看到隐藏在其中的巨大危害。然而,我们又怎能对此视而不见呢?”
他的语气越发沉重,“这种力量一旦失控,后果简直不堪设想!若是被那些心怀不轨的歹人所利用,又或者……持有这种力量的人突然心生异志,那么整个国家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社稷的倾覆,恐怕也就在朝夕之间了!”
他的眼眸中突然闪过一道决绝的光芒,仿佛已经下定决心,没有丝毫犹豫。他挺直了身躯,声音坚定地说道:“立刻具本!不要再提及那些所谓的‘虚耗’和‘奇巧’,直接陈述事实——这些利器太过危险,恐怕会像尾巴一样越长越大,难以控制。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以制衡!”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我请求王爷设立‘军械监’,派遣文官入驻天工院,参与管理。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从源头上对这些危险的武器进行监督和控制,防止它们被滥用或误用。这不仅是为了国家的安全着想,也是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祸患。”
他突然意识到,仅仅攻击技术本身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他果断地调整了自己的策略,将注意力从技术层面转移到了控制技术的人和组织身上。
这种转变无疑是一种更为巧妙的手段,因为它直接触及到了上位者最为敏感的神经。这些上位者往往对于掌握权力和控制资源有着强烈的欲望,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恰恰是他们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工具。
通过强调控制技术的人和组织,他能够引起上位者的高度关注和警觉。他们会开始担心自己的权力是否受到威胁,资源是否被他人掌控。这种担忧会促使他们采取行动,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这样一来,他不仅能够吸引上位者的注意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决策。因为上位者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往往会更加谨慎地考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确保自身的优势地位不被削弱。
几乎同时,朝廷官军大营内,老将平安和耿炳文对着探马拼死送回的情报,亦是震惊无言。
“巨炮?一炮破山?燕逆何时有了此等利器?!”平安须发皆张,又惊又怒。土山被毁,不仅挫败了他的攻城计划,更对大军士气造成了沉重打击。 “据闻……乃一名为凌云之匠人所造……”耿炳文神色凝重,“此前之爆炸弩箭、诡异听瓮,恐皆出自此人之手。” “凌云?”平安眉头紧锁,“查!立刻动用一切手段,给本帅查清此人的底细!若能……若能招揽或……”他眼中闪过一丝寒光,“绝不能任其为燕逆所用!”
战争的另一方,也第一次真正将目光聚焦在了那个原本不起眼的“匠人”身上。
暗流,开始向着天工院,向着凌云汇聚。
“云枢阁”内,却无暇享受胜利的喜悦。巨炮的成功伴随着巨大的代价——“破山”一号彻底报废,巨大的后坐力几乎震散了炮架,变形的炮闩和内膛的裂纹宣告了这是一次性的消耗品。蒸汽驱动系统也多有损坏。
凌云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主持着事故分析。工匠们围着那堆废铁,情绪复杂,既有成功的激动,也有对破坏力的心悸,更有对未能尽善尽美的遗憾。
“记录!”凌云的声音沙哑却清晰,“炮闩结构强度不足,需重新设计,加装助退机构以缓冲后坐!” “内膛铸造仍有瑕疵,冷却需更均匀!” “蒸汽传动过于笨重,效率低下,下次需更集成……” “炮弹落点偏差巨大,急需研制测距、瞄准之具!”
他将成功的狂喜和外界的风波完全隔绝在外,全身心投入到技术的总结与反思中。成功的经验需要固化,失败的教训必须汲取。“破山”二号的设计,就在这堆残骸和数据中,开始了新一轮的、更加艰难的孕育。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这一日,马三宝突然亲临“云枢阁”,脸色不似往常,带着一丝凝重。他屏退左右,单独与凌云会面。
“凌先生,近日……朝中颇多物议啊。”马三宝开门见山,将周铎等人的奏本大意委婉转述,“皆言先生之才惊世骇俗,然‘破山’之威,亦骇人听闻。恐利器误国,需加以……制衡。”
凌云心中一震,面上却不动声色:“凌云一心为王爷效力,为解涿州之围,不得已行险。此炮粗陋,耗费巨大,仅能一发,实非善器。何来制衡之说?”
“先生之心,咱家自然知晓。王爷亦深信先生。”马三宝摆摆手,“然人言可畏,众口铄金。王爷虽不说,然心中岂能无虑?先生如今声名太盛,锋芒过露,非是好事。”
他压低了声音:“更麻烦的是,朝廷那边,似乎也盯上先生了。近日北平城内,可疑生面孔增多,恐有细作窥探。先生务必谨慎,尤其是出行往来,需加倍小心。”
凌云背后泛起一丝寒意。技术的成功,果然引来了超越技术本身的麻烦。政治的漩涡,终于要将他卷入其中。
“多谢公公提点。”凌云沉声道,“凌云只是一匠人,只知格物造器,无心他顾。日后自当深居简出,专心技术。”
“如此最好。”马三宝点点头,语气缓和了些,“王爷的意思, ‘破山’炮需继续研制,然不必再如此急迫张扬。‘云枢阁’一应事宜,需更加……嗯,稳妥。此外,王爷欲设‘将作会’,邀军中将领、王府属官及先生共议军工大计,先生也好借此,多与各方走动,陈明心迹,消弭误会。”
这既是保护,也是试探,更是某种程度的“融入”要求。
送走马三宝,凌云独自一人良久。窗外传来工匠们修复设备、讨论技术的嘈杂声,而他心中却一片冰凉。
他知道,自“破山”一响,他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仅仅沉浸于技术的世界。他所掌握的力量,已经引起了权力的忌惮和贪婪。
接下来的路,将更加艰难。不仅需要攻克技术的险峰,更需要在这复杂的权力格局中,找到立足之地,保住这片来之不易的、能够让他施展抱负的土壤。
他走到案前,拿起那枚朱棣赏赐的、代表可以调用资源的铜符,手指轻轻摩挲着冰凉的表面。
技术是力量,但如何驾驭这股力量,其难度,或许并不亚于技术本身。
惊雷的余波,正在将他推向一个更加波澜壮阔,却也更加凶险莫测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