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家家被抬上车,杨江滨,杨新,费志凌,费志云这些孙辈,还有许多认识不认识的,各地赶来的长辈们,都陪着家家上车,朝火葬场而去,家家这就去了,离开她的家,离开新民巷,离开资江,去到天国,从此世界上再没有她的存在,回头看着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的新民巷,杨江滨幽幽的说道:
“杨新,你每次回来感觉到没有,只要走到这个巷子里,就会感觉到一团温暖,心里也会有一股暖流涌出。”
杨新闻言,眼眶一时涌上一股湿润,姐姐的话一下点醒了他一直以来,内心深处那一块柔软的心房,自己每次来家家的家,只要看到巷子口的那个麻子大叔烤出来的喷香锅盔,看到新民巷幽暗的巷口,那一丝温暖的气息就已经扑面而来,而从进到巷子里的一瞬间,身心内外,都能感受到家家那慈祥温暖的爱,归途上一身的疲乏都被这一身的爱意所溶解,只想快快的回到家家身边,快快的去接受她的宠溺,新民巷里的那座大院,是自己双河家意外,自己最亲,最能放纵自己的另一个真正的家!
在清晨凛凛的风中,车子缓慢的行走在资江的街道上,新民巷也逐渐消失在视线之中,杨新回头看着躺在担架上,已变得冰冷的家家,她睡着了,走了,去找爷爷去了,杨新没有爷爷的记忆,但是爷爷一定是家家的挚爱,他们都去了天国,而他们遗留在人间的那个大院,还有那个长长而陡峭的,曾经弥漫着家家爱意的新民巷也会变得冰凉了吗?新民巷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回去了,而以后再次回去时,还会有家家那种带着浓浓爱意的气息存在吗?还会有那种发自内心的暖流自然流淌而出吗?
家家的灵柩火化后,按照遗愿,要把骨灰送到爷爷的墓地,和爷爷葬在一起,大家说杨新是长孙,自然是要举着家家的照片,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的,杨新听到这个任务,一直有的社交恐惧症又犯了,按照要求举着家家的遗像,一直走得很不是滋味,走路的动作都很是别扭,有时候悄悄的就把遗像放了下来抱着,还被长辈们不断的纠正,还好有费志凌,费志云兄妹俩和他作伴,他们两个是拿的花圈,几个孩子走在一起,杨新心情这才稍微放松一些。
杨鸣卿告诉杨新,你爷爷的墓地是买的一户农民的地,位置很好,杨新到了才发现,墓地面对着一片水田,更远处就能看到资江城区,就像远远的眺望着新民巷的那个家一样!
有农村的亲友已经先到好久了,他们按照计划,早早的就来把爷爷的尸骨挖了出来,这是杨新第一次见到爷爷,他装在一个陶瓷罐里,已经是一副骷髅了,杨新这几天是全面的接触到了亲人的死亡场景,看到已经是一堆白骨的爷爷,小小的心灵他对死亡有了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按照民间的风俗,挖出亲人骨骸后,直系亲属的后代都要滴血,从杨新开始,杨江滨,志凌,志云等手指上被扎了一刀后,就被带到了他们爷爷的遗骨前,用带血的那个指头,把血蹭在爷爷的头盖骨上面,杨新心中害怕,不过在这样肃穆的仪式面前,他只能遵从老辈子们的安排,一步一步的照着做。
最后的鞭炮声响起时,老太太和其老伴终于入土为安,合葬在了一起,这也是老太太对身后事最大的遗愿,也是后辈们唯一能够满足的愿望!
两个老人合葬之地背靠着一条公路,面对着好几亩水田,周边竹林环绕,从资江,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来到这片山野之地,人生找到了他最后的归宿,随着鞭炮的硝烟散尽,生命走完了他的最后一程,最终归于尘土,死亡是对所有人最平等的安排,唯一不同的是,有人在很久以后还有人记得,而有人却再也没有留下一丝一毫来过这个世界的印记。
从墓地回去时,长辈们继续要求杨新端着家家的遗像走在队伍前面,这让杨新的社交恐惧症再次爆发,双手双脚都吓的发抖,路上便对走在旁边的志云说道:
“小妹儿,我们两个换一下好不好,你来抱着家家的像,我来拿花圈!”
没想到志云想都没想,马上就痛快的答应了,变成了她抱着家家的遗像,走在了最前面,杨新这才不紧张,心情平复了下来,虽然走在这个队伍里,他发现道路两边的人还是在看他,但现在他手上拿的是花圈,他可以把头藏在花圈里,我看不见看不见!杨新就这么一路默默念叨着。
可是还是被长辈们发现了,大声的教育他们,要他们换回来,这下都平静了一会的杨新的心脏,又开始了剧烈紧张的蹦蹦直跳,还好没走多久就上车了,杨新这才缓过气来。
老太太的二儿子杨臣德,思念母亲,总是想再做点什么事以示对母亲的纪念,最后请到了一个神社来院子里做一场表演法事。
开演之前,这个神社的师傅很认真,提前来看场地,当看到杨家的院子面积时,为难的直摇头,对杨臣德说道:“不行哟,你家的院子太小,就这么一个小天井加上一点堂屋面积,我们的家伙是都没地方摆,我们的人更舞不开哟,除非搬到外面的那个大院去,那里倒是可以。”
杨臣德这下犯难了,“师傅,外面的院子住了好多的外人,办起事来不方便,只有我们自己的地方好安排。”
“那就不行哟,我们也想挣这钱,可是这个地方确实做不了,除非还有其他地方,兄弟,你再想想吧,想好地方了再来找我们!”
可是全家人一起想办法,也想不出有更好的地方可以做这场法事,只得作罢,便在平时吃饭的饭厅墙边,摆上香烛,挂上老太太的遗像,简单的做了一个纪念灵堂,以示吊唁,这几天每次吃饭时,长辈都要几个孙辈到家家像前,说一句:“家家,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