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抝)ǎo,用手折断。《梁乐府·折杨柳枝歌》:“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折杨柳枝歌》是南北朝时期一首质朴动人的北朝乐府民歌,生动勾勒出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世界。其中“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这句诗,特别能体现古人离别时深沉含蓄的情感表达。
作品原文与注释翻译
《折杨柳枝歌》是一组北朝乐府民歌,收录于宋代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属于“梁鼓角横吹曲辞”。这组诗由四首五言诗构成,歌词最初可能由鲜卑等北方民族创作,后经汉译整理。
全文如下:
其一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其二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其三
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
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
其四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逐句翻译与注释:
·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 翻译:准备上马出门,却不拿马鞭,反而回身去折垂杨柳枝。
· 注释:“捉鞭”指拿起马鞭;“反拗”即回身折取。这里“柳”与“留”谐音,折柳是古人表达惜别挽留的习俗。
· “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 翻译:下马吹起哀伤的长笛,这笛声让远行的人儿愁肠万千。
· 注释:“愁杀”指极度忧愁。
·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 翻译:门前有一株枣树,年年依旧不见衰老。
· 注释:这里的“枣”与“早”谐音,暗含了女子期盼早日出嫁的心情。
·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 翻译:阿婆若不肯把女儿嫁出,哪能抱得上小孙儿呢?
· 注释:“阿婆”指母亲。此句直白地表达了待嫁女子对婚事的急切。
· “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
· 翻译:传来“敕敕”“力力”的织布声,女子正对着窗子纺织。
· 注释:“敕敕”“力力”是描绘织布时发出的拟声词。
· “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
· 翻译:听不见织布的机杼声,只听见女子声声叹息。
·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翻译:若问女子在想些什么,若问女子在思念什么。
· 注释:此句式后来被《木兰诗》化用。
· “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 翻译:阿婆早就答应嫁出女儿,可到了今年却仍无消息。
作品与作者介绍
· 作品介绍:
《折杨柳枝歌》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体现了北方民歌质朴刚健、直抒胸臆的特色。组诗前两首以折柳、吹笛等意象抒发行客离愁,后三首则转向待嫁女子的心境,巧妙运用谐音双关(如“枣”寓“早”),展现了北朝女性对婚姻自主的渴望,以及礼教约束下的苦闷。
作者与背景:
这类民歌最初可能源于鲜卑等北方民族,在长期的流传和汉化过程中,经乐官整理翻译,最终形成汉语的五言诗形式。这组诗的产生与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及民族融合的背景相关。
文学与文化寓意
这首诗虽短,但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
· 折柳惜别的深情:
“折柳赠别”是中国古代极具特色的送别习俗。“柳”与“留”谐音,借柳条随风摇曳之态,寄托依依不舍之情。诗中行客“反拗杨柳枝”的细节,将离人那种欲行又止、万般不舍的矛盾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
· 北朝女性的婚恋观:
诗歌的后三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女子对婚嫁的期盼以及“阿婆”拖延带来的焦虑。这反映了北朝女性在情感表达上相对直率大胆的一面,与南朝民歌的婉约形成对比。诗中“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的诘问,既直白又巧妙,带有鲜活的生活气息。
· 民歌的质朴与谐趣: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没有繁复的辞藻,却通过“折柳”、“吹笛”、“织布”、“叹息”等日常细节,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情与人物心理。运用“枣”谐“早”这类谐音双关,也体现了民间文学的智慧与趣味。
古今启示与现实思考
这首古老的民歌,对现代的我们仍有启示:
· 情感表达可以含蓄而深刻:
古人通过“折柳”这一行动,含蓄却深刻地传递了惜别之情。在节奏飞快的今天,我们的告别有时难免仓促。或许可以借鉴这种精神,一个用心的举动,可能比千言万语更打动人心。
· 关注个体的情感诉求:
诗中女子对婚姻的期盼和因拖延而产生的苦闷,是其真实的情感诉求。这提醒我们,无论是在家庭还是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都需要关注并尊重每个个体的真实情感和合理需求。
· 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创新:
“折柳”这一古老的文化符号,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以“折柳寄情”的环节重现,传递了绿色、希望和怀念的主题。这表明,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能够穿越时空,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折杨柳枝歌》就像一扇小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南北朝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情感世界。其中蕴含的惜别之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含蓄而富有生命力的情感表达方式,至今依然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