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àn,用手压或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案灌夫项令谢。”(灌夫:人名。项:脖颈。谢:道歉。)
我们来详细解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的这个着名片段“案灌夫项令谢”。
一、 原文、注释与翻译
原文(节选):
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坐皆避席伏。已魏其侯为寿,独故人避席耳,余半膝席。灌夫不悦。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满觞。”夫怒,因嘻笑曰:“将军贵人也,属之!”时武安不肯。行酒次至临汝侯,临汝侯方与程不识耳语,又不避席。夫无所发怒,乃骂临汝侯曰:“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呫嗫耳语!”武安谓灌夫曰:“程李俱东西宫卫尉,今众辱程将军,仲孺独不为李将军地乎?”夫曰:“今日斩头陷匈,何知程李乎!”坐乃起更衣,稍稍去。魏其侯去,麾灌夫出。武安遂怒曰:“此吾骄灌夫罪。”乃令骑留灌夫。灌夫欲出不得。籍福起为谢,案灌夫项令谢。夫愈怒,不肯谢。武安乃麾骑缚夫置传舍,召长史曰:“今日召宗室,有诏。”劾灌夫骂坐不敬,系居室。
注释:
· 案: 通“按”,用手压,按住。
· 灌夫项: 灌夫的脖子。项,脖颈。
· 令谢: 让他道歉。谢,认错,道歉。
· 行酒: 依次敬酒。
· 膝席: 跪在席上,直起身子。这是一种比“避席伏”(离开座位伏地行礼)简慢的礼节。
· 属之: (请)喝干它。“属”有托付、劝请之意,此处带讽刺。
· 不直一钱: 不值一钱。直,通“值”。
· 东西宫卫尉: 程不识是长乐宫(东宫,太后居所)卫尉,李广是未央宫(西宫,皇帝居所)卫尉。
· 不为李将军地: 不给李将军留余地、留面子。
· 传舍: 驿站招待所,此处指田蚡府中的客房。
· 骂坐不敬: 在宴会上辱骂宾客,犯“不敬”之罪。这是很重的罪名。
· 居室: 少府下属的官署,有时也用作囚禁官员的监狱。
翻译:
酒喝到酣畅时,武安侯田蚡起身敬酒祝寿,在座的宾客都离开席位,伏地还礼。过了一会儿,魏其侯窦婴起身敬酒,只有他的老朋友离开席位还礼,其余半数的人只是直起身子跪在席上(没有离席)。灌夫很不高兴。他起身依次敬酒,敬到武安侯田蚡时,田蚡直起身子跪在席上说:“不能喝满杯。”灌夫怒了,便嘿嘿地笑着说:“您是个贵人,这杯就干了吧!”但当时武安侯不肯干杯。敬酒依次轮到临汝侯(灌贤),临汝侯正在跟程不识说悄悄话,又不离开席位行礼。灌夫正没有地方发泄怒气,便骂临汝侯道:“你平时把程不识说得一钱不值,今天长辈来给你敬酒,你却学女孩子的样子在那儿同程不识咬耳朵说话!”武安侯田蚡对灌夫说:“程将军和李将军(李广)分别是东西两宫的卫尉,现在你当众侮辱程将军,你难道不给李将军留点面子吗?”灌夫说:“今天就是砍头穿胸(我都不怕),哪里知道什么程将军、李将军!”宾客们见状,便起身托言上厕所,渐渐都溜走了。魏其侯窦婴也离去,挥手示意让灌夫快走。武安侯于是发怒道:“这都是我平时纵容灌夫的过错。”便命令骑士扣留灌夫。灌夫想走也走不掉了。籍福起身替灌夫道歉,并按着灌夫的脖子让他道歉。灌夫越发愤怒,不肯道歉。武安侯便指挥骑士们将灌夫捆绑起来关在传舍中,把长史叫来说:“今天请宗室宾客来宴会,是有太后诏令的。”于是弹劾灌夫在宴会上辱骂宾客,犯了大不敬之罪,把他囚禁在居室狱中。
二、 典故背景介绍
这一幕发生在汉武帝初年,是西汉中期一场着名政治斗争的导火索。
· 权力更迭: 此时,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已去世,其母王太后的同母异父弟、新任丞相田蚡权势熏天。而前朝窦太后的侄子、失势的窦婴 则门庭冷落。
· 宴会冲突: 田蚡娶燕王女为夫人,王太后下诏,让列侯宗室都去祝贺。窦婴拉着他的好友、以勇猛任侠闻名的灌夫 一同前往。在宴会上,田蚡和众宾客对窦婴态度傲慢,灌夫为窦婴打抱不平,接着酒劲骂座,最终导致了“案灌夫项令谢”这一冲突的爆发。
· 后果: 此事迅速升级。田蚡以“不敬”罪逮捕灌夫,并深究其过往不法之事,欲置其于死地。窦婴为救灌夫,在朝堂上与田蚡激烈辩论,甚至揭露田蚡的短处。最终,王太后向汉武帝施压,窦婴也被诬以“矫先帝诏”的死罪,与灌夫一同被处死。不久,田蚡也因内心恐惧,病中见鬼而死。
三、 人物介绍
· 灌夫:
· 性格: 刚直勇猛,为人仗义,但脾气暴躁,酗酒无度,缺乏政治头脑。他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立下军功,但后期因家族在地方上横行霸道而不得志。
· 在此事中表现: 他是这场冲突的直接引发者。他的愤怒源于对世态炎凉(众人对窦婴和田蚡的态度反差)的不满,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他的行为过于冲动,不计后果,最终导致杀身之祸。
· 田蚡:
· 性格: 倚仗姐姐王太后的势力,骄横跋扈,心胸狭窄,阴险狡诈。
· 在此事中表现: 他先是表现出虚伪的宽容(“此吾骄灌夫罪”),实则是为了占据道德制高点,为后续的狠辣报复做铺垫。他利用权力,小题大做,将一场酒后失态上升为政治事件,必欲将政敌置于死地。
· 窦婴:
· 性格: 外戚元老,为人正直,崇尚儒家学说,但在政治上已失势。
· 在此事中表现: 他是灌夫行为的间接原因。他了解灌夫的脾气,试图阻止但未成功。事后,他出于义气,不惜与当权派田蚡正面冲突,最终也被牵连致死,是一个悲剧人物。
· 籍福:
· 身份: 一个在权贵之间周旋的门客,善于调停。
· 在此事中表现: 他是“案灌夫项令谢”的直接执行者。他的行为是典型的“和事佬”做法,试图通过强迫一方低头来平息事端,但在双方积怨已深、且一方(灌夫)性格极其刚烈的情况下,这种和稀泥的做法反而激化了矛盾。
四、 寓意分析
“案灌夫项令谢”这一场景,蕴含了多重深刻的寓意:
1. 性格决定命运: 灌夫的悲剧,核心在于其刚愎自用、冲动易怒的性格。在复杂的权力场中,这种不知进退的“勇”,无异于自取灭亡。这印证了古希腊“悲剧源于人物性格缺陷”的经典论断。
2. 权力的傲慢与残酷: 田蚡的行为展示了权力如何异化人性。他可以利用规则(“不敬”之罪)来公报私仇,将个人恩怨转化为国家法律问题,体现了封建官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黑暗面。
3. 无效的调解: 籍福的调解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只看到了表面的冲突,而没有触及背后的权力斗争和人格尊严问题。强行按压头颅令其道歉,是对灌夫人格的极大侮辱,只能起到反效果。这说明了调解必须理解矛盾的深层根源。
4. 势利的人情社会: 整个事件的背景是“一贵一贱,交情乃见”的世态炎凉。宾客们对窦婴和田蚡截然不同的态度,是刺激灌夫发怒的深层原因,反映了人际关系中普遍的势利与虚伪。
五、 结合现实论述
这个两千多年前的故事,在今天的社会、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依然具有强烈的镜鉴意义。
1. 情绪管理与职场生存:
· 灌夫的教训: 在现代职场中,控制情绪至关重要。因为对不公现象(如领导偏心、同事势利)感到愤怒,就像灌夫一样在公开场合“骂座”,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甚至断送职业生涯。表达诉求需要策略和智慧,而非匹夫之勇。
· 田蚡的警示: 对于管理者而言,切不可学习田蚡,利用手中权力打压异己或给自己难堪的下属。这不仅有损领导力,长远来看也会破坏团队凝聚力,甚至可能触犯法规。
2. 处理冲突的艺术:
· 籍福的失败: 这个故事是调解者的反面教材。在处理朋友、家人或同事间的矛盾时,简单地“各打五十大板”或强迫一方认错,往往适得其反。有效的沟通需要共情,需要理解双方的立场和情感需求,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粗暴地“按头认错”。
3. 对“气节”与“妥协”的思考:
· 灌夫宁死不屈,有其可敬的一面,但代价过于惨重。这引发我们思考:在原则问题上,我们是否应该坚守“气节”?在非原则问题上,适度的“妥协”是否是更明智的生存策略?现实生活很少是非黑即白的,懂得在坚守底线与灵活变通之间找到平衡,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
4. 审视权力与人际关系:
· 故事中宾客们的“避席”与“膝席”,活脱脱一幅权力影响下的人际关系图。这提醒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周围环境中的权力结构,同时也要警惕自己,不要成为那些趋炎附势的“宾客”。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判断,不因他人的地位变化而改变交往的初心,是一种难得的品德。
结论:
“案灌夫项令谢”不仅仅是一个生动的历史场景,更是一个关于人性、权力和处世哲学的深刻寓言。它告诫我们,要修养心性,克制冲动;要敬畏规则,善用权力;要智慧地处理冲突,而非粗暴地压制;更要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的人格。这些穿越时空的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