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金陵国府这样的神操作,战区司令李长官感到十分无奈。原本,还有一支第九十二军(中央军),由李仙洲率领,并携带着第一炮兵旅前来支援徐州。
然而,如今计划却发生了改变,不仅如此,第二十军团也被召回了。这使得徐州战场上,几乎全都是来自各个地方的部队,也就是所谓的杂牌军。
幸运的是,护国军表现得非常慷慨大方!他们成功地解决了后勤物资和装备方面的问题。否则,就连过冬所需的棉衣,战区司令部都难以提供。
而正在此刻,小鬼子增援的陆军部队,正源源不断地从鲁省半岛登陆。截至到目前,其人数已经达到了二十六万之多。
如此一来,不仅徐州战场上的压力骤然增加,就连鲁北的黄河防线也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在金陵国府接二连三的催促下,晋省的阎大算盘,终于打消了继续观望的念头。决定派遣手下的第七集团军,前往鲁北的黄河一带,增援第一集团军。
在鲁南的徐州战场上,滇军的六十军、川军的第二十军、湘军的第二十二军、西北军的第四十军,如潮水般涌向徐州,仿佛整个华夏大地的军事力量都汇聚于此。
孟虹站在李长官身旁,一同检阅着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杂牌部队。她目光扫过士兵们手中的枪械,不禁感叹这简直就是一个枪械的历史博物馆!
这些枪械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光老式的进口枪械就有,斯太尔曼利夏m1895、勒贝尔m1886、卡尔卡诺m1891、委员会1888式、马蒂尼亨利步枪、明治三十金钩步枪等等。
如今,徐州战场上云集的部队人数,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四十多万。如此庞大的军队人数,需要大量的物资支持。
然而,孟虹这两年辛苦积攒的各种物资,在徐州战场这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已经被消耗得所剩无几。
不过幸运的是,她的两大根据地东北四省和西澳,早已摆脱了对她的依赖,现在已经开始反哺于她。
东北四省的民间力量,不仅成功解决了过冬的棉衣和粮食问题,还为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补给。
而西澳兵工厂则负责提供重火力武器,奉天兵工厂则专注于生产单兵装备,两者相互配合,为她的军队提供了强大的装备支持。
奉天兵工厂也早已恢复了产能,每个月都能生产出两万多支步枪、五千多挺轻重机枪、以及两千多门各式迫击炮。
这些源源不断的武器装备,让这些地方杂牌军在徐州战场上如虎添翼,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徐州战事一时间陷入了僵局,双方都难以取得明显的进展。
这些地方杂牌部队,在武器装备上得到了提升后,他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勇猛和顽强,成功抵挡住了小鬼子一波又一波疯狂的进攻。
小鬼子为了突破防线,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他们不仅出动了陆航飞机进行轰炸,还派遣战车联队发动突击,甚至连毒气这种残忍的手段都运用到了战场上。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些进攻手段都未能给他们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接连遭受失败。
因为孟虹在游戏个人仓库,得到的的全套德式作战服和携行具,里面就包含了防毒面具。
当得到小鬼子在前线动用毒气时,孟虹当机立断,迅速与在东北的护国军取得联系,要求他们将所有的防毒面具都贡献出来。
这一举措有效地解决了毒气攻击的问题,为地方杂牌军提供了重要的防护保障。
与东洋政府的全面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多月,这场战争给龙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金陵国府的中央嫡系部队,全部集中在长江以南作战,将北方的战事完全交给了地方杂牌军。
这一决策使得北方的战局变得异常艰难,地方杂牌军在装备和训练上,都远远不及中央军。在面对东洋军队的强大攻势,他们往往处于被动防守的局面。
如今的淞沪战场,宛如一个巨大的绞肉机,无情地吞噬着双方士兵们的生命。
双方在罗店、大场、蕴藻浜一线不断地投入兵力,就像在进行一场残酷的消耗战,看谁能先坚持不住。
战场上尸横遍野,硝烟弥漫,喊杀声和枪炮声交织在一起,让人毛骨悚然。
淞沪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大将,在这场战争中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最终,因劳累过度而得了严重的肺病,不得不回国治疗。
接替他指挥的是帝国的亲王,朝香宫鸠彦王中将。这位中将在淞沪走马上任,便展现出了凶狠和决绝的一面。
他深知要想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就必须采取更加激进的策略。
于是,他立刻找到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商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出动第三舰队沿着长江直插金陵,迫使金陵国府投降。
这个计划虽然冒险,但如果成功,将会给金陵国府带来致命一击,从而迅速结束战争。
然而,金陵国府对于这一情况并非毫无准备。他们早在八年前,就制定了应对策略。
为了阻止小鬼子的舰队前进。金陵国府海军,毅然决定将自己的海圻号和海深号巡洋舰,以及其他总共二十八艘战舰,总吨位高达四万六千吨。还有一百六十艘民船,全部自行沉没在长江的江阴段。
这个举动无疑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豪赌,这些巨大的战舰和民船在江水中缓缓下沉,在江底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挡住了小鬼子舰队的去路。
然而,朝香宫鸠彦王并未因此而气馁,他迅速想出了另一个计策。
他决定在淞沪的金山卫开辟一个新的登陆点,企图从侧翼包抄在淞沪战场上的龙国军队,切断他们的后路。
但是,朝香宫鸠彦王的这一计划,却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
金山卫的水文海况,早已被帝国的情报特工们,勘探得一清二楚,那里并非理想的登陆地点。
事实上,金山卫一带全是滩涂淤泥和芦苇地。这种地形对于大吨位的登陆艇来说,简直就是噩梦,根本无法进行抢滩登陆。
即使勉强尝试,也极有可能导致登陆艇搁浅甚至沉没。
相比之下,只有小型汽艇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穿梭。但这样一来,运输效率将会大打折扣。而且还需要一船船地来回运输,无疑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也有个好消息!驻扎在金山卫的部队,只有一个地方编制的海防团。在它身后的松山县城,也只有一个淞沪警备团驻扎在此。
而防守淞沪的右翼军指挥官,也觉得金山卫这地方,不适合部队大规模登陆。
于是,将手下的第八集团军和第十集团军,全都部署在了容易登陆的杭州湾南岸。
只有脚踏草鞋,手握双枪,身背斗笠柴刀的川军第四十三军,没人愿意收留。
右翼军的张司令长官,便让这支遭人嫌弃的第四十三军,独自去北岸的松山县城驻扎。
这川军第四十三军的编制,下面只有一个第二十六师,全军一共才七千多人。
他们响应金陵国府的号召,出川抗战。用双脚走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才来到了淞沪前线。
可万万没料到,一腔热血却处处遭人嫌弃。爹不疼娘不爱,别说补充武器装备,就连吃饭都成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