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军心后,陆野对后续的调查行动做出了更加严格和细致的调整,几乎将“利刃小组”的运作模式提升到了准军事化的保密级别。他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可能关系到案件的成败,甚至团队成员的安全。
所有外部接触性调查被明令禁止。无论是潜在的证人还是可疑的目标,在找到绝对安全的接触方式之前,绝不轻易触碰,避免再次引发对手的过激反应和可能导致危险的警告。
李伟负责的外围侦查范围被再次收缩。他和他带领的外勤队员,不再进行任何可能暴露身份的近距离侦查或试探性接触。他们的任务转变为纯粹的、技术性的远距离观察和环境监控。使用高倍望远镜、远程监听设备(在合法授权范围内)、以及不间断的视频记录,对几个重点怀疑对象的活动地点进行监控。所有行动都以小组为单位,确保互相掩护,行动路线每日更换,车辆使用无标记的民用车辆,并且定期检查是否被安装了跟踪器。
小组内部的信息传递和存储,采取了最高级别的加密和物理隔离措施。陈凯甚至利用周末时间,彻底检查了办公室的每一个角落,包括通风口、电源插座、灯具,确认没有被人安装窃听设备。所有涉及核心案情的讨论,都在开启了无线电干扰装置(特定频率)的小会议室内进行,并且不留下任何纸质记录,即使有草稿,讨论结束后也立即用粉碎机彻底销毁。
周婷构建的庞大关系网数据库,进行了本地服务器备份,并断开了与外部网络的直接连接,日常操作在完全离线的环境下进行,定期通过加密的物理介质(加密移动硬盘)进行数据同步和更新,最大限度地降低被网络入侵的风险。
陈凯的资金追踪工作,也变得更加隐秘和技术化。他不再尝试从官方渠道获取可能触发警报的数据,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公开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边缘地带的渗透上。他利用虚拟机和经过多次跳转的代理服务器,模拟不同的访问身份,尝试渗透那些被利用的空壳公司可能使用的、安全级别较低的财务软件后台或企业邮箱系统,希望能找到操作者留下的数字指纹、登录习惯或者疏忽之下保存的敏感信息。
陆野则更加频繁地使用【犯罪网络图谱】功能,将任何一点新的发现,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异常——比如某个关联公司一笔不起眼的异常支出,某个目标人物一次反常的出行记录——都注入其中,希望量变能引起质变,让那张模糊的网络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调查就像一场无声的渗透战,一方在黑暗中小心翼翼地寻找着堡垒的裂缝,另一方则在堡垒深处警惕地巡视着每一寸城墙。进度缓慢得如同蜗牛爬行,每一步都像是在玻璃渣上行走,既要向前,又要忍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不确定性。但小组没有放弃,他们像最耐心的猎人,在沉默中等待着对手露出破绽的那一刻。窗外的城市依旧喧嚣,而在这间普通的办公室里,一场关乎正义与罪恶的暗战,正以另一种形式,激烈地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