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的自动门无声滑开又合拢,团队成员迅速散归各自岗位,只留下林羽独自立于全息地形沙盘前。S7网格缓冲带的交界区域在沙盘上被精准地高亮放大,细微的地形起伏和植被分布纤毫毕现。
他调取了一个小巧的专用加密界面,指尖轻点,数个指令模块瞬间激活:
“任务序列‘哨兵-静默’启用。”
“启动区域S7网格缓冲带(目标A区域)。”
“行动窗口:本日日落(系统自动校准中)至次日日出前60分钟。”
“执行单元:第一、第二环境巡逻小组(Alpha,beta)。”
“载荷激活:光学全域被动扫描阵列(模式p7)、环境地表震动感知节点(模式V3)、大气微成分被动嗅探单元(同步开启)。”
“伦理边界:严格遵循‘附录8-c’,活动半径锁定任务区核心范围,行动轨迹预设并强制跟随,所有接触性操作禁止。”
“行动协议版本:Safeguard-watch-7.3,校验通过。”
指令发出,他眼前的界面立刻转为深蓝色,复杂的任务链如同精密的机械表盘开始咬合运转。两组待命巡逻小组的全副虚拟装备清单和实时状态立刻在主屏侧翼弹出,所有数据点皆处于“就绪绿”。
林羽没有停留在指挥席,他大步走向楼下的装备准备区。空气中弥漫着特制清洁剂的淡淡气息,无声传递着准备工作的紧张。两组六名身着轻便环境适应服、装备着低轮廓模块化集成背包的巡逻员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后检查。不同于军用装备的锋芒毕露,他们的装备更像高精密的科研仪器——背包顶端的多光谱扫描探头流线而内敛,小腿侧挂着的震动传感棒如同缩小的地质锤,所有设备的指示灯都泛着沉稳的绿光或待机的琥珀色。
一名巡逻员正对着空气低声复述操作流程:“确认,声波阵列仅限环境背景被动记录阈值,非生物应激源屏蔽状态启动。” 他的声音清晰但低沉,确保不干扰其他人。另一位则在虚拟界面上快速划过预设路径:“beta组路径A-3、A-5、b-1节点已锁定,区域校准点坐标二次确认无误。”
林羽的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环节。他走到Alpha组组长面前,指着其背包上一个加装了额外过滤罩的装置:“微量气体嗅探单元进气口双级过滤,现场风速参数同步开启自动补偿了吗?”
“报告指挥官,环境参数实时补偿程序已预加载完毕,苏博士团队要求的化合物识别库已优先级加载在二级处理节点。同步回传通道加密协议为Level-2。” Alpha组组长立刻回应,指向自己头盔侧面一个细小的状态指示灯。
林羽点头,看向众人,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诸位,行动目标清晰——以绝对非介入方式,捕捉那片异常光谱背后隐藏的环境讯息。你们的传感器就是眼睛和耳朵,静默是你们最大的保障。记住,每一步都在《章程》和实时记录的双重见证下。行动,开始。”
“明白!Alpha\/beta组确认任务指令!启动!” 两组队员齐声低应,声线平稳无波。他们依次通过气密门,走向通往缓冲带边缘的专属低影响运输通道。他们的动作协调一致,宛如精密仪器启动。
回到顶层的指挥中心,巨大的主屏已切换成同步追踪视图。林羽坐回控制位,苏晚晴的全息通讯请求也适时接入。
“生物模型接口已接入巡逻小组实时数据流二级节点。” 苏晚晴简洁的声音传来,“基础环境参数平稳,等待特异性微成分信息。”
“收到。声波与震动基线扫描已启动。” 林羽回应,目光紧盯着主屏。上面,两组代表巡逻队员的蓝色三角形正沿着预设的、绕开最茂密植被核心区的虚线路径,极其缓慢而谨慎地移动。在他们下方,一个庞大的、几乎透明的三维“监控域”模型正在构建——这是由外围阵列感知数据动态生成的实时环境背景场图,巡逻小组获取的高精度局部数据正不断汇入、校正、填充细节。
时间在无声中流淌。指挥中心的光线调暗,主屏上跳动的数据和构建中的环境结构图成为了视觉焦点。各项常规监测数据平稳地在次要窗口流过。林羽和苏晚晴之间只有最必要的数据确认交流,其余时间,两人都沉浸在各自面前流淌的数据海洋里,分析着每一个微小波动的意义。
就在两组巡逻队即将完成各自一半预设路径时,主屏边缘代表环境震动感知的波形图示中,代表beta组路径附近的一个低频节点突然跳动了一下!这一跳非常微弱,甚至低于许多自然风吹草动的阈值,但它跳动的模式和空间位置几乎就在beta组预设路径的下一个关键校准点附近。
林羽的指尖瞬间落在控制台上,一个预设的快速命令发出:“beta组,注意:路径节点b-2前方10米,震动感知数据点V8有瞬时弱异常,模式匹配度低(<5%),暂归背景噪音。保持预设路径,接近时光学阵列主动加强该区域弱光环境适应扫描。”
指令几乎是立刻被接收和执行。beta组队形微调,队员脚步更加轻缓,背包顶端的扫描探头微微下压,调整了探测角度和灵敏度模式。
苏晚晴的声音带着一丝专注的兴奋通过通讯传来:“林羽,beta组实时大气微量嗅探在震动点附近检测到短暂而独特的植物挥发物浓度波动!与模拟胁迫模型中的‘信息素变体theta’存在13%弱相似度,但与已知所有常规环境模型均不吻合!数据流已标记上传!”
“收到。光学数据?” 林羽沉稳追问。
“b-2区域现场全光谱扫描正在进行……高分辨率图像处理中……” 短暂几秒的沉寂,苏晚晴的声音再次响起,“图像分析显示:目标区域地表有极轻微翻动痕迹,覆盖着新鲜落叶。落叶形态与周围一致,但覆盖方式存在非自然堆叠的可能性约37%。无大型生物足迹,但边缘有数条细微刮痕,疑似小型哺乳动物或鸟类近距离扰动……”
震动、气体波动、细微的非自然痕迹……一条条线索在林羽脑中快速组合拼接,指向一个看似微小却充满自然神秘的可能。他调出环境参数记录:“事发区域地表湿度略有升高(+2.5%),但未达到显着异常,大气成分正常。现场声学背景无兽类活动声谱。”
“将现场全景拼接图和嗅探峰值点精确坐标覆盖到地形模型上。” 林羽对分析员下令。很快,一个精确的热点三维坐标在沙盘和主屏同步标注出来。
他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轻点,新的指令快速生成:“锁定震动点坐标。Alpha组暂停原路径,向坐标点半径15米范围远端(西南)缓速推进,启动外围光学扫描覆盖。beta组完成对震动点本身的绕行后,按原计划撤回。注意:所有队员保持距离,严禁任何实物接触!仅进行非接触数据收集!”
“Alpha\/beta组收到新指令!” 通讯频道传来确认。
两支小队如同精密的钟表指针,开始谨慎而敏捷地微调方向。Alpha组在外围形成一个松散的“观察弧”,探头无声地对准震动点方向进行广域扫描。beta组则小心翼翼地、如同规避某种无形磁场般绕着那个点缓步前行,背包上的探头始终锁定着那个微小区域的每一个细节。
几分钟后,beta组安全通过震动点区域,继续沿着预设路径向汇合点移动。Alpha组的远程观察扫描完成。苏晚晴的声音带着解谜后的明快传来:“林羽,初步分析结论趋向于:该点可能为一个小型鼠类地下通道的临时入口,因地表土层轻微松动引起微震,其挖掘活动恰好翻动了表层落叶并泄露了其穴居活动伴生气体。动物应激状态下的信息素可能与记录的未知物质部分相似。整体扰动强度极低,低于《章程》附录c中定义的常规生态活动阈值(第III类,可忽略级风险)。痕迹符合小型啮齿类行为模式概率提升至75%。”
林羽看着汇集到指挥台主屏的最终报告——包含多角度光学影像、光谱分析、气体成分、震源分析、生物行为评估……所有证据链严密、完整地指向了一个在庞大缓冲带生态系统中再常见不过的小型生命活动。
他轻轻呼出一口气,指尖下达最终指令:“任务序列‘哨兵-静默’结束。任务记录封存编号S7-cS2023-A1。异常事件标记:‘小型生物活动(啮齿类疑似)-自然扰动’。影响等级:0级(无生态风险)。归档‘生态基础活动事件数据库’。通知外围阵列及生物监测模型组,观测优先级恢复常态。巡逻小组按规程安全返回。辛苦了。”
消息发出,指挥中心的光线稍稍调亮。主屏上的任务追踪窗口缓缓关闭,庞大的全区域S7网格生态图谱重新占据中心,稳定运行,那个被细致勘查过的坐标点,已经变成图谱上一个微乎其微的、代表无害自然活动的浅灰色小标记,融化在无边无际的平静数据深洋里。
林羽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东方天际已泛起极淡的鱼肚白。城市轮廓下的万家灯火依然安宁闪耀。一夜未眠,换来的只是一个细微自然谜题的清晰解答和系统档案库里一个标记为0级的小小条目。这正是“静默守望”的意义所在——在最前沿的信息感知网络上,用最严谨的科技之眼,甄别掉所有可能带来疑惧的阴影碎片,证明那不过是大地自身运转中再寻常不过的喘息。每一次确认的微不足道,共同构成了窗外这份永恒的、值得托付的黎明安宁。他的身影融入渐褪的夜色,与这座城市一起,等待着崭新一天的平静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