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共生学院的银杏落了满地金箔,踩上去沙沙作响。林辰拿着扫帚清扫落叶,清月站在廊下翻晒药材,阳光透过药草的缝隙落在她发间,像撒了层碎金。
“今年的霜来得早,”清月翻动着竹匾里的紫苏,“前几日测了测,后山的‘凝露草’该收了,再晚就被霜打坏了。”
林辰直起身,擦了擦额角的汗:“下午我去采。对了,昨天收到隐山的信,阿音说听音蝶在那边安了家,还搭了个蝶巢,用的是咱们送的灵蚕丝。”
清月笑了:“那丫头手巧,上次见她编的蝶笼,比学院的竹笼还精致。”她拿起一片晒好的紫苏,放在鼻尖轻嗅,“说起来,隐山的同心草长得真好,泡的茶连药房的老大夫都夸,说比药谷培育的更有灵气。”
“那是自然,”林辰语气里带了点得意,“毕竟是沾了隐山的地气,又有听声草陪着,能不好吗?”
正说着,一个小小的身影从月亮门跑进来,扎着两个羊角辫,怀里抱着个竹篓,是药谷新来的学徒阿禾,才十岁出头,眼睛亮得像山涧的泉水。“林先生,清月先生,药圃的‘醒神花’开了!第一朵!”
阿禾献宝似的举起竹篓,里面放着一朵紫色的花,花瓣层层叠叠,中心的花蕊泛着银光,果然有提神醒脑的气息。清月接过花,指尖轻轻抚过花瓣:“比往年早开了三天,看来今年的肥效不错。”
“是用了隐山的腐叶土呢!”阿禾仰着小脸,语气里满是骄傲,“阿音姐姐说,隐山的落叶埋在土里,能让花草长得更精神,我试了试,真的管用!”
林辰看着阿禾亮晶晶的眼睛,忽然想起当年的小砚——那时他也总这样,捧着自己种出的草药跑来报喜,鼻尖沾着泥土,眼里的光比草药还耀眼。时光过得真快,当年的小不点如今已是学院里能独当一面的医师,而药谷又迎来了新的小家伙,像株刚冒头的嫩芽,带着勃勃生机。
“走,去看看醒神花田。”林辰放下扫帚,揉了揉阿禾的头发,“正好教你怎么收花籽,明年好接着种。”
药圃里的醒神花开得正盛,一片紫雾般的花海,引得蜂蝶成群。阿禾蹲在花田边,小心翼翼地摘花籽,嘴里哼着隐山的小调,是阿音教她的,据说能让花籽长得更饱满。清月提着竹篮跟在后面,时不时指点她哪些花籽已经成熟,哪些还要再等等。
林辰坐在田埂上,看着这一老一小忙碌的身影,忽然觉得岁月就像这花田,一茬接一茬地开,一茬接一茬地收,看似循环往复,实则每一季都有新的模样。当年他和清月初来学院时,药圃还是片荒地,是他们一锄头一锄头垦出来的;如今荒地成了良田,他们也从青涩的学徒,变成了被小家伙们依赖的“先生”。
“林先生,你看这个!”阿禾举着一颗饱满的花籽跑过来,“这个是不是能当种子?”
“是个好种。”林辰接过花籽,放在阳光下看了看,“收起来单独放,明年开春先育苗,等长出三片真叶再移栽。”他说着,忽然想起什么,“对了,阿禾,你阿爹不是在山下开杂货铺吗?上次让你带的‘灵麦粉’,他用着怎么样?”
“好用!”阿禾用力点头,“我娘用灵麦粉做了馒头,说比普通面粉香多了,来买东西的人闻着味,都要问在哪买的面粉。我爹说,等秋收了,想跟学院买些灵麦种子,在山下试种试试。”
清月闻言笑了:“这倒是个好主意。灵麦耐活,产量又高,要是能在山下推广,乡亲们也能多些收成。”
“我看行。”林辰点头,“回头让阿砚去选些好种子,再写份种植的法子,让阿禾爹照着做。要是成了,咱们学院的灵麦就不用总从隐山运了。”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马车轱辘声,伴随着熟悉的铜铃声——是玄山的商队来了。领头的汉子跳下马车,嗓门洪亮:“林先生,清月先生,今年的‘玄冰玉’到了!比往年的成色还好!”
玄冰玉是玄山特产的玉石,能安神定气,是做玉佩的好材料。林辰起身迎上去,掀开马车上的毡布,里面的玉石果然莹白通透,隐隐泛着寒气。“不错,这次的料子确实好。”
“那是,”汉子咧着嘴笑,“知道先生们要用它给新生做入学礼,特意挑的最好的料。对了,隐山的阿音姑娘托我带东西来,说给清月先生的。”
他从怀里掏出个木盒,清月接过来打开,里面是一支木簪,簪头雕着一朵栩栩如生的听声草,是用隐山的千年桃木做的,还带着淡淡的木香。“这丫头,总惦记着这些。”清月笑着把木簪插在发间,眉眼温柔。
商队的人开始卸货,有玄山的药材,有东海的珍珠,还有西域的香料,堆在院门口像座小山。阿禾好奇地围着马车转,指着一串玛瑙珠子问:“这些是给学院的吗?真好看!”
“是给学院的藏书阁做装饰的。”林辰说,“等装好了,带你去看。”
阿禾欢呼一声,又跑回花田摘花籽去了。林辰看着她的背影,忽然对清月说:“你看,这日子就像这花田,看似天天一样,其实每天都有新事。阿禾爹想种灵麦,阿音雕了木簪,连玄山的商队都知道咱们要给新生做入学礼……”
“是啊。”清月望着满地的金黄银杏叶,“就像这银杏,年年落,年年长,可每一年的秋,都有不一样的故事。”
夕阳西下,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药圃里的醒神花还在散发着清香,商队的马车渐渐装满了学院换来的灵麦和草药,阿禾的竹篓里已经装满了花籽,哼着不成调的歌。远处的钟声传来,是学院的晚钟,悠远而宁静。
林辰知道,这便是最好的日子——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只有踏踏实实的烟火气。就像灵渠的水,悄无声息地流,却滋养了两岸的土地;就像他们守着这座学院,守着这些孩子,守着一草一木的生长,把日子过成了一首悠长的诗,每一个字里,都藏着安稳与希望。
而这样的日子,还会继续下去,一年又一年,像银杏会再黄,醒神花会再开,像那些年轻的身影,会接过他们的扫帚、药篮和种子,把故事续写下去,永远没有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