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全息投影炼丹教学
“药渣回收再利用计划”的稳步推进,不仅有效解决了丹霞峰日益增长的废弃物处理难题,变废为宝,更在宗门内树立了科学派“绿色、循环、高效”的崭新形象,赢得了不少务实派修士的赞许。然而,玄骨上人一系的暗中阻挠从未停歇,从安全质疑到谣言中伤,虽未得逞,却也牵制了科学派不少精力。
宗门大比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流云宗上下弥漫着一种既兴奋又紧张的氛围。各峰各堂的备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丹道革新司的核心任务——“能源自循环示范系统”的集成与调试,也到了最关键的收尾阶段。超声波萃灵技术保障了高纯度材料的供应,优化后的灵力电池组性能稳步提升,丹炉余热发电模块运行日趋稳定,整个系统雏形已现,只待大比之日的惊艳亮相。
然而,就在这全力冲刺的时刻,姜逸却敏锐地意识到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科学派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规模。
随着科学派声望的提升和技术的扩散,对“科学炼丹法”感兴趣、希望加入学习的弟子越来越多。丹道革新司现有的科习弟子已增至三十余人,但教学资源却捉襟见肘。姜逸和陈铭等人虽倾囊相授,但传统的口传心授、师徒相承模式,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大规模、标准化传授复杂技术原理和操作流程的需求。尤其是一些精密仪器的操作、复杂符阵的刻画、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仅凭语言描述和有限的实际演示,很多弟子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进步缓慢。
“必须改变教学模式!”姜逸看着几名科习弟子在尝试刻画一个稍复杂的pId控火符阵时屡屡失败,眉头紧锁,“我们需要一种更直观、更高效、可重复、可规模化的教学手段。”
他的思绪再次飞越时空壁垒,回到了前世那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视频教学、虚拟仿真、增强现实……这些技术极大地提升了知识传播的效率和深度。在这个世界,虽然无法实现电子虚拟现实,但拥有灵力这种奇妙的能量,是否可以实现类似的效果?
全息投影!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脑海。利用灵力的干涉和衍射原理,构建出立体的、动态的影像,用于模拟炼丹过程、展示设备结构、演示操作步骤!这将是一种革命性的教学工具!
“系统,新项目预研:‘全息投影炼丹教学系统’,代号‘幻真’计划。目标:基于灵力波动特性,开发能够生成三维立体动态影像的技术,用于辅助教学与技能培训。推演技术原理及实现路径。”
【指令收到。项目‘幻真’启动。】
【原理分析:全息成像本质为记录并再现物光波前信息(振幅与相位)。此界适配性推演:】
1. 记录介质: 需寻找对灵力波动敏感、可记录相位信息的材料。候选:特殊处理的‘感灵晶’(如对干涉条纹敏感的‘千幻晶’)、‘灵光乳胶’(含光敏灵材的胶体)。
2. 成像光源: 需高相干性、单色性好的灵光源。候选:特定频率的‘灵激光’(需研发)、经过滤的单一频率灵波发生器。
3. 成像方式:
? 透射式全息: 参考光与物光在记录介质上干涉记录,再现时用参考光照射再现虚像。适合教学演示。
? 反射式全息: 物光穿透介质后由物体反射回介质与参考光干涉,白光再现即可看到立体像。适合展示实物模型。
? 计算全息: 无需实物,直接用算法计算物光波前并编码到空间光调制器上,再用相干光照射再现。技术门槛最高,但灵活性最强。
【关键难点:1. 高相干灵光源的制备。2. 高分辨率、高灵敏度记录材料的研制。3. 计算全息所需的灵能空间光调制器(SLm)为全新概念装置。】
【推荐路径:优先研发透射式全息技术,攻克灵光源和记录材料难关。】
路径明确,但技术挑战巨大。尤其是高相干性的“灵激光”,在这个世界闻所未闻。姜逸决定双线并进:一方面,尝试制备最简单的透射式全息所需的基础元件;另一方面,探索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但效果仍远超传统教学的“伪全息”或“体三维显示”方案。
他首先从光源入手。传统的灵石发光或符阵发光,光谱宽,相干性差,无法用于精密干涉。他尝试了多种方法:利用高q值的“谐振灵腔”对特定频率灵波进行筛选和放大,试图得到准单色光;尝试让灵力通过特制的“灵光栅”产生衍射,分离出窄带频谱;甚至设想利用某种“受激辐射”原理(类似激光)来产生灵光,但受限于材料和对灵子能级结构的理解,进展缓慢。
在攻关高难度灵光源的同时,姜逸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更易实现的“体三维显示”方案上。这个方案不追求完美的波前再现,而是利用视觉暂留原理,通过快速扫描或分层显示,在空中形成三维立体影像的错觉。
他设计了一种“灵光扫描体三维显示装置”。核心是一个高速旋转的多面镜棱柱,每个镜面上都刻有精密的微缩符阵。当一束经过调制的、相对明亮的灵光(由多个符阵聚焦产生)照射到高速旋转的镜面上时,反射的灵光会在空中扫过一个扇形区域。通过精确控制灵光的强度、颜色(通过滤光或不同激发材料)和扫描时序,就可以在空间中“绘制”出由无数光点构成的三维图像。虽然图像是逐点扫描形成的,并非真正的连续体,但对于教学演示来说,已经足够震撼。
镜面加工、高速旋转轴承的精度、灵光调制符阵的响应速度……每一个环节都是挑战。实验室里再次响起了精密切削和符阵刻蚀的声音。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第一台笨重、噪音较大但确实能工作的“灵光扫描显示仪”原型机诞生了!
首次测试,姜逸选择了一个简单的目标——一个悬空的、缓缓旋转的立方体灵纹结构。当仪器启动,镜面高速旋转发出嗡鸣,一束淡蓝色的灵光随之扫过空中,一个由光点构成的、略显闪烁但确实具有立体感的蓝色立方体,赫然出现在众人面前!
“成了!立体影像!”围观的弟子们发出阵阵惊呼,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神奇的景象!
虽然图像粗糙、有闪烁感,且颜色单一,但这无疑是跨越性的一步!姜逸没有停歇,立刻投入优化:改进镜面抛光精度减少散射,优化灵光源提高亮度和稳定性,编写更复杂的控制符阵以显示更复杂的图形,如一个简化的丹炉结构内部透视图,甚至尝试让一个光点模拟药材在丹炉内的运动轨迹。
初步成功后,姜逸将目标投向了真正的全息。既然高相干光源短期内难以突破,他转而尝试利用计算全息的思想,但用这个世界的符阵来实现“波前调制”。他设计了一种“灵波相位调制板”:在一块特制的“幻灵石”薄板上,用极细的灵刻刀刻画上代表目标物体波前信息的、复杂无比的凹凸符纹。当一束普通的(非相干)灵光照射这块调制板时,由于符纹对灵波相位和振幅的调制,出射光会在特定位置形成目标物体的实像或虚像。
这相当于用物理刻痕代替了计算全息中的数字编码,其制作难度极高,且一块板只能显示一个固定的图像。但姜逸看中的是其原理验证价值。他选择了一个最简单的图像——科学派的标志,一个由圆规、量尺和丹炉组成的图案。耗费了数日时间,动用了他最强的神识微操和系统辅助计算,才终于在一块巴掌大的幻灵石上完成了符纹的刻画。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当一束均匀的灵光照射在这块看似平平无奇的石板上时,前方空中果然浮现出了一个清晰、稳定、具有真实立体感的科学派标志影像!与扫描仪产生的点阵图像完全不同,这个影像浑然一体,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仿佛真实物体悬浮在那里!
“这才是真正的立体影像!”姜逸心中激动不已。计算全息(物理编码版)的原理验证成功!
尽管制作繁复,但证明了全息成像在此界的可行性!这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姜逸决定将两种技术结合,用于当下的教学。他用“灵光扫描显示仪”来动态演示炼丹流程、设备操作动画,用“计算全息板”来静态展示复杂的设备结构剖视图、药材分子模型等。
他亲自制作了一系列教学全息内容:从最基础的控火符阵能量流动态示意图,到高压反应釜的内部结构爆炸视图,再到超声波萃灵时空化效应的微观模拟动画……这些栩栩如生的三维影像,极大地提升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当姜逸第一次在科习弟子面前,用全息投影展示丹毒在净化过滤装置中的分离过程时,所有弟子都看得如痴如醉,以往难以理解的结构和原理,在立体动态的影像面前变得一目了然。学习效率陡增!
姜逸趁热打铁,建立了“全息投影教学室”。他将重要的技术原理和操作规范都制作成全息教程,弟子们可以随时前来观摩学习,反复练习。科学派的传承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这一创新教学手段的效果立竿见影。科习弟子们的技能掌握速度明显加快,理解深度也远超以往。消息传出,更是吸引了大量内外门弟子对科学派的关注和向往,甚至有一些其他堂口的执事也私下前来观摩,啧啧称奇。
全息投影教学,成为了科学派在大比前展示其技术先进性和教育理念创新的又一亮点。姜逸计划在大比现场,设置一个全息演示区,向全宗展示科学炼丹法的奥秘。
然而,就在“幻真”计划顺利推进,全息教学如火如荼之际,“谛听”系统监控到的一条异常信息,让姜逸刚刚放松的神经再次紧绷。
信息显示,玄骨上人那名曾查阅“古音律秘术”的心腹弟子,近日与宗门内一位擅长幻术和影像类法术的幻月峰弟子交往甚密,并且,庶务堂那边关于“非传统能源装置”的评估新规,在细节上出现了一些微妙调整,增加了一条关于“影像演示设备灵能波动频率需符合宗门安全频谱标准”的条款,其限制范围,似乎恰好能覆盖全息投影设备可能产生的某些高频灵波。
“针对性的限制?”姜逸眼中寒光一闪。对方的学习和模仿速度,以及对规则利用的精准度,超出了他的预期。这已不是简单的眼红跟风,而是有组织、有预谋的针对性打击!他们不仅想扼杀科学派的能源技术,连辅助的教学手段也不想放过!
“系统,全面检测我们全息投影设备产生的灵波频谱,确保其完全符合宗门现有安全规范。同时,分析新规条款的潜在漏洞和应对策略。加强对幻月峰相关人员的监控。”
【指令收到。设备频谱检测中……符合现有安全标准。新规条款分析:存在主观判断空间,需提前准备技术合规性报告及应对预案。】
姜逸走到全息教学室,看着空中悬浮的、栩栩如生的丹炉内部结构图,心中冷笑。想用规则来封锁知识的传播?未免太小看科学的力量了。
“加快‘能源自循环示范系统’的总装调试!完善全息教学课程体系!大比之上,我们要用无可争议的技术实力和教学成果,让所有质疑和阻挠都变得徒劳!”
科学的火焰,已燃至教育领域。全息投影,这跨越维度的教学利器,必将照亮更多求索之路。而即将到来的宗门大比,将是这把利器初试锋芒的舞台。明暗之间的较量,随着大比的临近,已悄然升级至每一个技术细节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