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黎贺好奇的眼神,他面前的信阳户房书办见怪不怪了。
户房书办咳了咳,微笑的提醒道:“这位公子,你是要办文书落户,还是开通行证明?”
“若是落户的话,先和你提前说,在这里办了文书,就是入了信阳的户。”
“你若想要更改其他县,就得等颁布政策了。”
黎贺连忙回神,不好意思抱了抱拳道:“抱歉兄台,黎某一时分神了。”
“感谢兄台提醒,黎某明白。”
户房书办微微点头:“无妨,先不用客套了,办正事要紧,先说说你来我护民军治下,是过路,还是落户?”
“是,多谢兄台。”
黎贺再次抱了抱拳,“黎某想问,若是先办理通行证明,这之后能否再落户?”
“可以再落户,到时你也可以到护民军治下其他县落户。”
“好,多谢兄台告知,黎某就先办理通行证明。”
“说下信息。”
黎贺嗯了一声,缓缓道,“黎某,姓是黎明的黎,名贺,字证平,河南汝州宝丰县南城人,有一妻子赵秀娘,大儿黎成,二女黎瑶。”
书办一边记,一边询问确认,待记录好信息后,轻轻吹干纸上的墨水,把纸递了过去。
“公子先过目下信息有没有问题。”
黎贺点了点头,接过看了一眼,没有问题,递了回去。
书办接下,重新抄录一份备份后,抬头微笑看着黎贺。
“看公子谈吐,学识不低,想必是有功名在身。”
“没有想过说加入护民军?某一差事?”
黎贺闻言,抱了抱拳:“不瞒兄台,黎某是有秀才功名在身。”
“真是秀才?”
“是。”
听到是,书办顿时激动了起来。
别看秀才只是考中科举三关就能获得的功名,很难当上官,只能当吏。
可秀才的身份,在百姓当中那也是了不得。
为什么这么说,那也是大清搞的科举冷籍制度。
祖上三代内,若没有参加科举,考中功名的人,那你就没有机会继续考科举。
当然,也不是说百分百不能考,毕竟任何制度都会有漏洞的。
但是呢,能钻漏洞的人,也不是你想就能行。
所以,话说回来,冷籍制度的制定,就是为了让没有读书识字的人,子子孙孙都不要读书识字。
这样做,不单单是为了限制教育,禁锢百姓思想,也是给那些乡绅世家更好的发展空间。
就如某张家,某刘家,清朝不到三百年的历史,出了上百位举人以上的读书人。
这要是放在明朝,垄断科举的世家可就少见了。
回过头来说,能考中功名的,基本上都是乡绅世家出身。
而这乡绅世家,天然的就跟护民军敌对。
愿意大老远跑来护民军的,说来就没几家。
毕竟真要投靠,好好的不去找人家大明讨虏大元帅高成,找你杨大帅干什么。
再说了,还有其他大大小小起义军。
所以,黎贺的到来,不仅让面前的户房书办激动了下,就连旁边其他人都侧目看来。
看着周围投来的目光,黎贺皱了皱眉,疑惑道:“兄台,黎某是秀才是有什么问题吗?”
户房书办闻言,连忙回神笑道:“没有问题,只是黎秀才前来我护民军治下,不准备某一差事吗?”
“不瞒兄台,黎某想走一走,亲身试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没想到黎秀才志向甚是远大,在下佩服佩服。”
“不敢当不敢当。”
“那在下就祝黎秀才找到人生方向,若他日想入我护民军谋一差事,可随时到衙门报名。”
“多谢兄台。”
“嗯......”
对于黎贺有自己的想法,没有直接同意加入护民军,户房书办倒也能理解。
他也不准备说怎么劝说黎贺,虽然护民军缺文人,但也没达到见一个就要留下一个的地步。
自愿加入,和强迫加入是不一样的,上过思想课的他,还是明白这些道理。
再说了,他不信见过护民军治下的情况,会不动容。
若是这都不动容,那想来这黎贺也不是什么清白正直的文人。
户房书办没有继续多言,拿出印章给通行证明盖上,递给黎贺。
二人互相客套一番后,黎贺就带着妻儿离开。
坐在驴车后赵黎氏,看着前面驾着车思考的黎贺,又低头看着手中的通行证明,想了想问道。
“相公,你不准备在杨大帅治下谋一差事吗?”
黎贺闻言,回头看了眼,然后笑道:“相公我想亲眼看一看,再决定。”
“嗯,相公有主意就好。”
“放心,相公我已经有主意了。”
“驾,驾......”
其实黎贺想的主意,也不是啥复杂的事。
只是去农村走走,去城里看看,真实了解老百姓对护民军,对杨大帅的态度。
一路顺着信阳官道南行,走了没多久,来到一处村寨。
看了两眼后,牵着驴车走了进去。
此时正值收完麦子,家家户户都待在家里晒麦。
这村寨外的麦地,倒也没什么人。
黎贺看了看,只好走进村寨,刚好很巧,树底下有老汉们乘凉闲聊。
正想走过去时,就有老汉喊道:“前面牵驴的公子,你来俺潘寨干啥?”
黎贺闻言,停下脚步,大声回道:“大爷,晚辈是从汝州来讨生活的,路过此地,想借宿休息一晚。”
“哦,过路的是吧,那你过来说吧。”
“好。”
黎贺笑了笑,连忙牵着驴赶过去。
来到跟前,没等黎贺说话,几个老汉中,就有一位略显威严的老汉走了出来。
“看公子打扮,想必是考过功名,这是想要去哪,怎么路过俺潘寨?”
“大爷,晚辈叫黎贺,汝州人,读过几年书,这来信阳是带着妻儿讨生活的。”
“来讨生活的啊,那挺好,来咱大帅治下,你以后日子肯定比在汝州过的好。”
“是,大爷说的是,晚辈也是听走商的说大帅这里乡亲们过的好,晚辈这在汝州日子过的不如意,就想着带妻儿跟着商队过来了。”
“这赶了一路,妻儿都没休息好,想着在潘寨村借宿一晚,休息休息,晚辈不白住。”
“不知大爷能不能帮个忙?”
“住一晚不算啥,那你跟着老夫走吧。”
“好好,那谢谢大爷,谢谢大爷。”
此时赵黎氏已经带着儿女下了驴车,跟着黎贺一同向老汉家走去。
一旁带路的老汉,笑了笑问道:“看黎公子的穿着,日子应该过的不差啊,是什么不如意想着来信阳的?”
黎贺闻言,陪笑道:“大爷不用叫晚辈公子,晚辈叫黎贺,字证平,您称呼晚辈小黎就行。”
“哦,小黎啊,那你这回来信阳,是准备怎么讨生活?”
“老夫我看你这样子,也不像有种过地。”
“你要是去大帅那,当个巡按倒不错。”
“巡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