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了,但预警机研发中心里,众人还在紧张的工作着。
“但动态阈值算法怎么写?实时调整会不会延迟?”一名通讯器制造厂的工程师提出疑问——雷达信号处理要求毫秒级响应,一旦算法延迟,就会错过目标跟踪的最佳时机。
尤启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打开了另1台电脑,调出一份代码:“这是我之前在飞行器信号处理中用过的自适应算法,我们可以改改参数,移植到雷达系统里。它能通过前100毫秒的杂波数据,预测下一秒的杂波强度,提前调整阈值,不会有延迟。”
李参谋凑过来看,他虽然看不懂具体代码,但从尤启明的语气里听出了信息:“尤总,这个方案能行吗?要是能成,我们明天就重新测试。”
“明天测试太早,今晚先改算法、调参数。”尤启明站起身,拍了拍手,“张晓明,你带团队改算法;蓝海,你去通讯器制造厂吊1台高速信号处理器过来,动态阈值需要最高的算力支撑;李参谋,麻烦您联系总部,明天上午调一架运输机过来,模拟低空目标,我们在真实空域测试。”
“好!我现在就打电话!”李参谋立刻拿出通讯器,快步走出实验室。
夜色渐深,研发中心的灯光却越来越亮。工程师分成两组,一组围着电脑改算法,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另一组忙着拆换信号处理器,金属工具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
尤启明穿梭在两组人之间,时而点算法的参数调整,时而检查信号处理器的接线——他上一世在飞行器领域的积累,此刻完全转化成了突破瓶颈的钥匙。
凌晨3点,算法终于修改完成,高速信号处理器也安装调试完毕。张晓明伸了一下懒腰,按下雷达的启动按钮:“老板,准备好了,先做模拟测试!”
屏幕上,模拟的山地杂播数据涌入系统,动态估值随之快速跳动——从平原的-800dbm,到山地的-60dbm,调整过程毫无延迟。当模拟目标以100米高度、0.8马赫速度进入探测范围时,雷达屏幕上清晰的出现了一个亮点,距离显示320公里!
“成了!”蓝海忍不住欢呼起来,工程师们也都露出了笑容。尤启明看着屏幕上稳定的信号,都松了一口气——280公里到320公里,这40公里的突破,不仅达标,还留出了20公里的冗余,足以应对实战中的信号衰减。
就在这时,李参谋推门进来,脸上带着兴奋:“尤总,总部同意了!明天上午9点,运输机从隔壁机场起飞,模拟低空突袭航线,我们在产业园上空的空域测试!”
尤启明点点头,看向窗外——东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远处的歼击机制造厂开始有工人上班。他知道,动态阈值只是解决了预警雷达的第一个瓶颈,今天的真实空域测试还可能遇到新的问题,比如电磁干扰、多目标跟踪稳定性……但至少现在,他们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大家先休息两小时,7点回来集合,准备今天的测试。”尤启明对众人说,心里却已经开始盘算下一步——如果今天测试顺利,接下来就要推进预警机机身的改装,把雷达系统集成到运输机上,而这又需要和产业园的飞机制造厂协同,又是一场硬仗。
实验室里的人陆续离开,尤启明却没走,他坐在控制台前,调出了预警机的整体设计图——机身、雷达、通讯系统、指挥中枢,各个模块都需要精准衔接。他知道,这款预警机不仅是“启明集团”的核心项目,更是军方提升防空能力的关键装备,容不得半点马虎。
窗外,太阳慢慢升起,金色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设计图上,照亮了“空警-1型”几个大字。尤启明的手指在“雷达系统”的标注上轻轻划过,眼神坚定——不管接下来有多少难题,他都必须让这台“空中千里眼”早日升空,守护这片土地的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