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三花朝节,山坳的晨光刚漫过槐树梢,就被此起彼伏的脚步声唤醒——山道上挤满了赴约的人,有带着诗集的游客,有背着画板的学生,还有提着食盒的村民,大家都朝着花田方向走去,脸上满是期待。
顾念苏刚把诗会的签到桌摆好,就看见文学社社长领着一群人走来,其中有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是当地文学院的退休学者:“早就听说山坳的落日和花田,今天特意来凑个热闹,感受下这‘诗与远方’的浪漫!”老教授的话引得大家笑起来,顾念苏赶紧递上提前准备好的柳丝书签,上面用毛笔写着“落日吻红裸,花朝遇知音”。
此时的花田已是一片绚烂——虞美人尽数绽放,粉的似霞、红的似火、白的似雪,成片的花瓣在风中摇曳,像五彩的波浪。秦叔和村民们早已把木桌摆得整整齐齐,每张桌上都放着一小束野雏菊和一壶米酒,桌布上美术生手绘的虞美人纹样,与田间的花海相映成趣。孩子们穿着新衣,在花田边追逐打闹,手里拿着用花瓣编的小花环,时不时停下来闻闻花香。
诗会开场时,太阳渐渐西斜,金色的阳光洒在花田上。社长走上临时搭建的小舞台,笑着说:“今天,我们以花为媒,以落日为题,把心里的话变成诗,说给山坳听!”话音刚落,老诗人就率先起身,走到红裸石旁,高声吟诵起新写的诗:“花朝三月春光盛,虞美人开遍野坳,落日熔金吻裸石,一声吟罢醉云霄!”
掌声中,游客们纷纷上前分享自己的作品。有位年轻姑娘拿着诗笺,轻声念道:“第一次见这样的落日,把石头染成了暖红色,把花瓣镀上了金边,原来‘温柔’两个字,真的能落在眼前。”还有位摄影爱好者,展示了自己拍的落日红裸石照片,配着诗句:“镜头里的落日会褪色,但心里的这抹红,永远不会淡。”
老教授也被现场的氛围感染,即兴创作了一首短诗:“山坳无闲事,唯有花与诗,落日多情甚,长留一片痴。”他说:“这山坳的美,不仅在于风景,更在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融——是柳丝牵起的春意,是花田绽放的热情,是落日带来的温柔,让我们在这里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诗会过半时,李婶和村民们端来了刚做好的美食——艾草糕、荠菜饺子、花瓣粥,香气混着花香,在空气里弥漫。大家围坐在桌前,一边品尝美食,一边继续读诗,孩子们则拿着小花环,给每个人戴上,连红裸石上都挂了一圈雏菊,显得格外热闹。
夕阳渐渐沉下,天边的云霞被染成了金红色,像给天空盖了一层锦缎。落日的余晖落在花田上,虞美人的花瓣泛着柔和的光;落在红裸石上,石头仿佛被镀上了一层暖玉;落在诗墙上,那些手写的诗句也变得熠熠生辉。美术生们赶紧拿起画笔,记录下这动人的瞬间,笔尖下的落日、花海、红裸石,渐渐连成一幅完整的“落日吻红裸”画卷。
顾念苏站在花田中央,看着眼前的景象——诗声朗朗,花香阵阵,落日温柔,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心里满是感动。她掏出手机,拍下这美好的一刻,配文写道:“花朝节的山坳,有诗、有花、有落日,更有一群热爱生活的人。原来‘落日吻过红裸时’的约定,从来不是一场孤独的等待,是大家用热情与诗意,共同编织的浪漫。”
当最后一缕霞光落在红裸石上,诗会也接近了尾声。大家约定,等到夏日虞美人开得更盛时,再来山坳举办“落日花帘诗会”;等到秋天,要在这里摘野果、写秋诗;等到冬天,要围着红裸石,看落日与雪景相拥。
暮色渐浓,游客们依依不舍地离开,孩子们还在花田边捡着花瓣,说要做成书签留作纪念。顾念苏和社员们一起收拾场地,看着诗墙上满满的诗笺,心里满是期待。她知道,“落日吻过红裸时”的故事,不会随着诗会的结束而落幕——接下来,有夏日的花帘、秋日的果香、冬日的雪景,还有无数个与落日相关的约定,等着在山坳的时光里,慢慢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