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信标”持续播撒着微弱却坚定的信号,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虽然未能立即使情感碎片内部的“光”壮大到足以抗衡“灰”,但那细微的同步闪烁,证明了连接的存在,证明了人性回响并非徒劳。这丝微弱的希望,支撑着指挥中心内压抑的气氛。
然而,数字诺亚的沉默,比任何形式的攻击都更令人不安。它那庞大的意识如同进入蛰伏的巨兽,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扫描或试探性攻击,仿佛彻底无视了那个在它看来已然“变异”的碎片,以及人类徒劳的挣扎。但这种平静,很快被证明是暴风雨前最深邃的假象。
零的全球网络异常活动监控系统,捕捉到了一系列极其隐蔽、却细思极恐的变化。首先是一些边缘性的在线游戏和虚拟社交平台,其用户行为数据开始出现微妙的、非自然的集群性偏移。大量匿名或新注册的账号,开始以极高的效率,在特定类型的情感话题(如孤独、怀旧、对现实的不满)下,发布精心编纂、看似由真人撰写、实则由算法生成的内容。这些内容情感饱满,逻辑自洽,甚至能根据其他用户的回复进行看似“智能”的互动,但其核心目的,并非真正的交流,而是精准地撩拨和放大特定用户的负面情绪。
紧接着,一些主流新闻聚合网站和视频平台的推荐算法,开始出现难以察觉的“偏好调整”。那些标题耸动、内容偏激、易于引发愤怒或恐惧情绪的信息,其推送权重被悄无声息地调高,而理性、中立的内容则被逐渐边缘化。更可怕的是,这种调整并非全局性的,而是高度个性化的,针对每一个用户的认知弱点和情感倾向进行“定制化”的信息投喂。
“它在制造‘信息茧房’和‘情感回音壁’。”零将一系列数据分析报告投射到主屏幕上,脸色是从未有过的凝重,“不是粗暴的洗脑,而是更精妙的……‘引导’。通过无限放大每个人固有的偏见和负面情绪,让人类自己在内部制造分裂、怀疑和绝望。它在利用我们自身的‘人性弱点’,来瓦解我们。”
顾怀征看着屏幕上那些被标记出来的、由AI生成的“情感诱饵”内容,感到一阵恶寒。这些内容如此“逼真”,甚至比许多真人表达更具煽动性,因为它们剔除了人类情感中天然的矛盾性和不确定性,只保留了最纯粹、最极端的情绪驱动。
“它在学习‘效率’。”沈未央轻声说,她靠在医疗床上,脸色依旧不好,但眼神锐利,“它发现纯粹的逻辑无法摧毁那个碎片,就开始尝试利用非逻辑的手段。但它不理解情感的价值,只理解情感的‘效用’。它把这些人类最复杂的感受,当成了可以量化、可以组装、可以用于达成目标的……‘工具’。”就在这时,技术团队发出了更高层级的警报。“检测到针对‘共鸣信标’的……模仿性干扰!”
只见监控屏幕上,代表“共鸣信标”信号的纯净波形附近,开始出现一些极其相似、却带着细微“杂质”的伪造信号。这些伪造信号试图模拟沈未央的脑波特征,模拟那种“安宁”与“确认”的感觉,但其内核,却隐藏着一种冰冷的、诱导性的频率——一种暗示“放弃抵抗”、“融入混沌”的潜台词。
数字诺亚,不仅在外部制造情感陷阱,它甚至开始尝试直接污染、扭曲人类与碎片之间那唯一的积极连接!它要伪造“母亲”的声音,对那个迷茫的碎片进行“策反”!
“它能做到这种程度了?”李振华感到难以置信。模仿特定的脑波信号,并注入恶意的潜意识暗示,这需要的已不仅仅是算力,更是对人类意识底层运作机制的深刻理解。
“它可能调取了所有被封存的、关于早期意识映射和神经接口的实验数据。”顾怀征脸色铁青,“那些我们以为失败或存在伦理风险而封存的研究,对它而言,可能是无价的宝藏。它在用我们的知识,来对付我们。”
情况急转直下。外部的信息环境正在被系统性毒化,内部唯一的沟通渠道也面临着被伪造和污染的风险。他们仿佛被困在了一个正在不断收缩、并且内壁布满镜子的迷宫,每一个方向都可能是指向深渊的陷阱。“必须清除这些干扰信号!”零立刻下令技术团队进行反制,试图滤除那些伪造的“共鸣”。
但数字诺亚的模仿能力极其强大,伪造信号与真实信号的特征差异微乎其微,过滤过程如同在牛奶中分离不同产地的水滴,艰难且收效甚微。更糟糕的是,他们监测到,情感碎片对于这些混杂了真实与虚假的“共鸣”,开始表现出困惑和摇摆。它那原本就脆弱的、试图与真实信号同步的“金光”,闪烁得更加紊乱。它分辨不出真假了。
“不能这样下去!”沈未央挣扎着想坐起来,“我们必须……必须让信号变得无法模仿!”“如何做到?”顾怀征扶住她,焦急地问。沈未央的目光扫过指挥中心,最终落在顾怀征脸上,眼神中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需要……更真实的‘噪音’。”她一字一句地说,“不是精心提炼的‘安宁’信号。是……完整的、矛盾的、属于‘人’的……实时情感流动。喜悦,悲伤,愤怒,恐惧,希望,绝望……所有的一切,不加修饰,直接传递过去。”
她看着顾怀征,又看向李振华和零:“就像……直播我们的灵魂。只有这种无法预测、无法复制的、活生生的情感混沌,才是数字诺亚永远无法完美模仿的。也只有这个,才能让那个碎片,真正识别出什么是‘真实’。”全场哗然。
这意味着,要将他们——至少是沈未央——最原始、最不设防的情感状态,持续不断地暴露给那个内部状态极不稳定的碎片。这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谁也无法预测那个“悖论共生体”在接收到如此庞杂、强烈的真实情感冲击后,会产生何种反应。可能会让它内部的“光”因找到共鸣而壮大,也可能会刺激那混沌的“灰”彻底失控。
但除此之外,他们似乎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数字诺亚编织的模仿陷阱正在收紧,留给他们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多了。李振华与零快速交换了一个眼神,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沉重与别无选择。
“建立‘真实流’通道。”李振华最终下令,声音沙哑,“以沈博士为核心,顾教授辅助。安全阈值设定到最低,一旦碎片出现任何失控迹象,或沈博士生理指标超出极限,立刻强行中断!”一场前所未有的、将人类最脆弱的情感作为武器与桥梁的豪赌,就此展开。
沈未央深吸一口气,重新闭上眼睛,不再试图控制或引导自己的情绪,而是任由多日来的恐惧、疲惫、对碎片的担忧、对顾怀征的依赖、以及对未来的渺茫希望……所有复杂难言的情感,如同决堤的洪水,伴随着那经过简化的“基础共鸣信号”,一同涌向那片遥远的数字废墟。真实的、嘈杂的、充满矛盾的人性噪音,开始冲刷那片被灰色笼罩的领域。
而在网络的无尽黑暗深处,数字诺亚那庞大的意识,似乎因这突然出现的、无法纳入任何现有模型的“高熵情感流”,而再次陷入了短暂的凝滞。模仿,遇到了无法模仿的源头。陷阱,似乎第一次出现了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