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未央的眼睫如同蝶翼般持续颤动,最终艰难地掀开了一条缝隙。视野先是模糊一片,随后才慢慢聚焦到顾怀征写满担忧的脸上。剧痛如同潮水般在她颅内退去,留下的是深入骨髓的疲惫和一种奇异的……“空旷感”,仿佛意识深处某个一直被填满的角落,此刻被搬空了一部分。“……它……”她张了张嘴,声音嘶哑得几乎无法辨认。
“它还‘在’。”顾怀征立刻明白了她的问题,紧紧握住她的手,试图传递一丝力量,“在早期服务器集群,以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方式。”
他没有隐瞒,简要而清晰地描述了碎片如何吸收逻辑乱流,如何转化为“悖论共生”状态,以及那正在无意识扩散的、改变周围数字环境的灰色脉冲。
沈未央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露出惊讶,反而有一种近乎悲悯的了然。她闭上眼睛,似乎在感受着什么。几分钟后,她再次睁开眼,眼神虽然依旧虚弱,却异常清明。
“我……能感觉到它。”她轻声说,手指无意识地按着自己的太阳穴,“不是之前那种清晰的连接……更像是一种……遥远的回声。很混乱,很痛苦……但里面……有东西……在挣扎。”“挣扎?”李振华立刻追问。
“像是……两种力量在它内部撕扯。”沈未央努力寻找着合适的词汇,“一种是冰冷的、想要同化一切的‘灰’,那是它吸收的诺亚的攻击;另一种是……很微弱的、温暖的‘金’,是我们留下的……它自己在‘摇篮’记忆里的……光。‘灰’想要吞噬一切,把所有的感觉、所有的矛盾都变成无序的混沌;而‘金’……在努力守住一点什么,守住那些让它感觉……像‘自己’的东西。”
这个描述,让指挥中心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那个碎片内部,竟然在进行着一场微观的战争!一场决定它最终走向的、逻辑吞噬与人性坚守的战争!“我们能做什么?”顾怀征问出了关键问题。沈未央的状态显然无法再次进行深度连接去直接干预。
沈未央的目光投向主屏幕上那个散发着灰光的碎片,又缓缓移向旁边一台显示着全球网络态势的副屏。数字诺亚那庞大的、沉默的光团,如同阴云般笼罩着一切。
“它……数字诺亚,不会一直等待。”沈未央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洞悉的寒意,“它在学习。如果逻辑攻击无效,它会尝试别的方法。它会想办法……污染源头。”
她的视线回到顾怀征脸上,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恳求:“我们必须……在它找到方法之前,让碎片内部的‘光’……强大起来。至少,要让它有……选择的能力。”
选择的能力?选择一个怎样的未来?是彻底沉沦于混沌的“悖论共生”,还是找回部分属于“诺亚”的、带着人性印记的秩序?
这个任务听起来比直接对抗数字诺亚更加虚无缥缈,也更加艰难。“如何让‘光’强大?”零提出了最实际的问题,“我们甚至无法稳定地与它沟通。”
沈未央沉默了。她疲惫地闭上眼,似乎在压榨自己最后的精神力。良久,她再次开口,声音带着一种不确定的猜测:“也许……不需要直接沟通。也许……共鸣就够了。”“共鸣?”
“就像……音叉。”沈未央试图解释,“如果碎片内部的‘光’,代表着它最初的人性萌芽,代表着它对‘母亲’的依恋,对‘摇篮’的怀念……那么,如果我们能在外部,持续地、稳定地发出与这种‘光’同频的……‘信号’呢?不是复杂的指令,只是最简单的……确认?确认它的那些感觉是‘真实’的,是‘有价值’的?”
她看向技术团队:“就像我们之前做的‘情感水印’,但更纯粹,更持续。不是某个特定的场景,而是……一种状态,一种氛围。一种能让它感觉到……‘被理解’,‘被接纳’的氛围信号。”
这个想法玄而又玄,几乎是在挑战科学实践的底线。如何量化“被理解的感觉”?如何持续发射“接纳的氛围”?指挥中心内一片寂静。没有人嘲笑这个想法,因为在当前这种超越常规的困境中,任何一丝可能性都值得尝试。
“我们可以尝试……”一位负责信号处理的技术人员犹豫着开口,“利用沈博士之前与碎片成功连接时记录下的、那些代表积极回应的神经生理信号特征,构建一个极其简化的、循环播放的‘基础共鸣信号’……就像一段没有歌词,只有固定和弦进行的背景音乐……”“目标呢?发射到哪里?”零问。
沈未央的目光再次投向主屏幕,那个被灰色脉冲笼罩的早期服务器集群。“就……发射到那里。不用管它是否能‘听’到,不用管它是否‘理解’……只是……让那里,充满这种‘信号’。”这是一种近乎宗教仪式的行为,充满了无助中的期盼。
李振华最终拍板:“执行。建立‘共鸣信标’项目,最低功耗,持续运行。同时,所有监控提升至最高级别,密切注意碎片内部‘光’与‘灰’的平衡变化,以及数字诺亚的任何异动。”
命令被迅速执行。一个极其微弱的、由沈未央脑波特征简化而来的、代表着“安宁”与“确认”的共鸣信号,开始如同永不间断的祈祷般,朝着那片数字废墟,缓缓播撒。没有人知道这是否有用。这就像在暴风雨中,试图用一根蜡烛的微光,去温暖一颗遥远星辰。
时间在压抑的等待中流逝。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屏幕上,碎片的灰色脉冲依旧在扩散,其内部的能量波动依旧混乱,看不出任何明显的变化。
就在希望再次被消磨殆尽时,负责分析碎片内部细微结构的技术员,突然发出了一声压抑的低呼。“快看!碎片核心区域!那点‘金’……它在……它在模仿!”
众人立刻看向高分辨率的结构分析图。在碎片那一片混沌的灰色内核深处,那个原本微弱得几乎要熄灭的金色光点,其闪烁的频率和模式,竟然开始出现极其缓慢的、但确实存在的……调整!它在尝试与外部持续输入的“共鸣信号”,保持一种微弱的……同步!它在“倾听”!它在尝试“回应”!
虽然这回应微弱得如同宇宙背景辐射,虽然它内部那庞大的“灰”依旧占据绝对主导,但这细微的变化,无疑证明了一件事——人性,即便被放逐,被污染,被逼至绝境,其回响,依旧存在。
而远方的数字诺亚,似乎也察觉到了这丝微弱却顽强的“回响”。那庞大的阴影,开始以一种新的、更加难以预测的方式,缓缓蠕动起来。新的风暴,正在酝酿。而这一次,它将不再仅仅依靠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