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四年(1232)正月,汴梁城被蒙古大军围得水泄不通。这座金朝的都城,曾经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此刻却笼罩在绝望的阴云中。耶律楚材站在城西的蒙古军大营辕门上,望着这座他年轻时曾游学其中的古城,心中百感交集。
城中还有多少百姓?耶律楚材问刚刚巡营回来的速不台。
至少一百五十万。老将军面无表情,围城半年,怕是已饿死三成。
此时的金哀宗早已逃往蔡州,留守的西面元帅崔立见大势已去,准备开城投降。但按照蒙古军的惯例,抵抗过的城池必遭屠戮。消息传开,汴梁城中哭声震天,百姓纷纷在家中备好毒药,准备在城破之日全家自尽。
二月十五日,崔立开城投降。蒙古诸将摩拳擦掌,准备执行屠城令。速不台在中军大帐召集将领,宣布:明日卯时,各部按区域行动,七日不封刀!
消息传到耶律楚材耳中时,已是深夜。他不及整装,单骑驰往行宫。窝阔台正在与诸王宴饮,见耶律楚材闯宫,不禁愕然:中书令何事如此慌张?
耶律楚材扑通跪地:陛下!汴梁屠城在即,臣冒死进谏!
帐中顿时安静下来,诸王面色不悦。
窝阔台放下酒杯:汴梁抗拒年余,使我军伤亡惨重。依祖制,理当屠城以儆效尤。
陛下!耶律楚材抬头,目光如炬,得地无民,将焉用之?汴梁乃中原首善之区,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皆萃于此。若尽屠之,徒得空城何益?
宗口温不花冷笑:汉人多如牛毛,杀了一批,明年又生。何足为惜?
耶律楚材转向窝阔台,声音哽咽:陛下可记得去岁课税之利?若屠汴梁,则中原震恐,他城必誓死抵抗。且...他深吸一口气,城中工匠三万,医师二千,学者无数。此皆国家之宝,岂可尽毁?
窝阔台有所动摇,但仍犹豫不决。耶律楚材再进一言:凡弓矢、甲仗、金玉等匠及官民富贵之家,皆聚此城。杀之则一无所得,是徒劳也。不若择其能工巧匠,充实军备;选其博学之士,增益文明。
这时,一直在旁沉默的拖雷突然开口:中书令所言有理。我蒙古欲经营中原,不可尽失民心。
窝阔台终于下定决心:传朕旨意:只诛金朝宗室,余者皆赦。敢擅杀一人者,军法从事!
旨意传到汴梁时,已是次日黎明。速不台正在调兵遣将,闻诏大怒: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不接旨。
耶律楚材闻讯,立即带着窝阔台赐予的宝剑,单骑闯入速不台大营。老将军正在披挂,见耶律楚材持剑而来,勃然变色:中书令欲斩老夫否?
耶律楚材奉上宝剑:此陛下所赐,见剑如见君。将军若执意屠城,请先斩耶律楚材!说罢解下官印,耶律楚材愿以性命担保,保全汴梁,利在千秋。
速不台被其气概所慑,终于下令收兵。当止杀令传遍全城时,绝望中的百姓恍如重生。据《汴梁围城记》载:是日,满城皆闻诵经声,百姓望北叩首,称颂耶律相公仁德。
但耶律楚材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他深知,除了生灵,还有更珍贵的东西需要拯救——汴梁城中收藏着辽、金两代的典籍文献,其中不乏孤本珍籍。
三日后,耶律楚材亲自入城。眼前的景象令他痛心:曾经的繁华都市已是饿殍遍野,易子而食的惨剧时有发生。他立即下令开仓放粮,设立粥厂。在巡视到大相国寺时,他发现寺中藏经阁已被乱兵所毁,经卷散落一地。
典籍安在?耶律楚材急切地询问降将崔立。
崔立答道:实录、秘府图书皆存于史馆,但守库官已殉国。
耶律楚材立即赶往史馆。只见重门紧锁,门前横着几具尸体,都是誓死护库的史官。他命人破门而入,但见满室典籍整齐如初,案几上还放着未写完的《金史·天文志》。
忠臣啊!耶律楚材对着殉国史官的遗体深深一揖。
他当即奏请设立编修所,任命儒士梁陟、赵着、王万庆等人整理典籍。这些学者原本已准备殉国,见耶律楚材如此重视文脉,纷纷前来效命。
整理工作异常艰巨。汴梁史馆收藏着自辽代以来的大量文献:金朝的《实录》、《起居注》,辽朝的《皇朝实录》,还有从北宋继承来的部分典籍。许多书卷在战乱中受损,需要精心修补。
一日,耶律楚材在整理文献时,发现了一部珍贵的《辽朝杂礼》。这部记载契丹传统礼仪的着作,连他这位辽朝宗室后裔都未曾见过。他连夜研读,感慨万千:若非及时抢救,此等珍贵文献必将失传。
更大的收获还在后面。在清理金朝秘府时,他们发现了完整的天文记录,从辽代一直到金末,连续二百余年,其中包括多次日月食、彗星出现的精确记载。耶律楚材如获至宝:此乃修历之珍也!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理解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一日,宗王口温不花来到编修所,见满屋书卷,讥讽道:这些废纸,值得如此劳神?
耶律楚材正色回答:大王可知,昔秦始皇焚书,二世而亡;汉武帝求书,汉祚绵长。典籍者,文明之根也。
他随手打开《金朝实录》:此中记载,可资治国。譬如这卷《食货志》,详述河北水利,正好用于今日恢复生产。
为了更好保护这些典籍,耶律楚材奏请设立金匮石室——仿照汉代石渠阁制度,在燕京修建防火防潮的藏书楼。他还创立了着录制度,为每一部典籍编目造册,使散佚的文献得以系统整理。
在整理过程中,耶律楚材特别重视科技典籍。他发现了一部《河防通议》,详细记载了黄河治理的经验,立即命人抄录多份,分送各地。又找到许多医书,包括《伤寒论》的稀有版本,都妥善保管。
四月,窝阔台巡幸至汴梁。看到城中秩序井然,百姓各安其业,大为惊讶。更让他吃惊的是,耶律楚材呈上的典籍目录中,有许多可以立即用于治国理政的宝贵资料。
这些典籍,真乃无价之宝。窝阔台翻看着《牧民广训》的金朝版本,感慨地说。
耶律楚材趁机进言:陛下,治国之道,在取前人之智。今得辽金文献,可资借鉴者多矣。譬如这卷《刑统》,其中律条,大可参用。
在耶律楚材的努力下,汴梁城中的147万生灵得以保全,数十万卷典籍得以传世。更重要的是,他开创了蒙古统治者重视文教的先例。后来元朝修《辽史》、《金史》,主要就是依靠这次抢救出来的文献。
离城那日,汴梁百姓自发相送。一位老儒生献上万人伞,上书再生之德。耶律楚材婉拒:此乃陛下圣明,耶律楚材何功之有?
但他私下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今日得全汴梁,虽九死其犹未悔。然念及天下未安,战火未熄,心中仍自怆然。
这场空前的文化抢救行动,不仅保全了千万生命,更延续了中华文明的命脉。耶律楚材这个名字,也因此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卷中。
夜幕降临,耶律楚材在新建的编修所中,提笔写下《汴梁记事》:
百万生灵免刈屠,千年文献得存留。
但求仁政行天下,何计生前身后名。
烛光摇曳,映照着这个在乱世中守护文明的孤独身影。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只要一息尚存,他必将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