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二十二年(1227)七月,西夏都城中兴府岌岌可危。六盘山下的蒙古大营中,六十六岁的成吉思汗已病入膏肓。这位征服了半个世界的雄主,此刻躺在虎皮榻上,气息奄奄。
传耶律楚材...大汗微弱的声音在帐中回荡。
耶律楚材疾步趋入,见成吉思汗面色灰暗,知大限将至,不禁悲从中来。他侍奉这位大汗已近十载,虽常有谏阻,却深知其雄才大略。
陛下。耶律楚材跪在榻前。
成吉思汗艰难地睁开双眼,目光依然锐利:朕自知不久于人世。你...你是个忠臣。他颤抖着握住耶律楚材的手,嗣君可辅则辅之,若不可辅...你当自择明主。
这番话意味深长。耶律楚材含泪答道:臣蒙陛下知遇之恩,必当竭诚辅佐新君,使大蒙古国祚永延。
当夜,成吉思汗驾崩。按照遗命,秘不发丧,直至西夏投降。在灵前,拖雷以幼子身份监国,但耶律楚材清楚记得,成吉思汗生前指定的继承人是三子窝阔台。
危机暗伏。拖雷掌握着蒙古大部分军队,而窝阔台虽得遗命,却缺乏军权支持。更棘手的是,按照蒙古旧俗,幼子守灶,拖雷监国名正言顺。
耶律楚材连夜求见拖雷。这位年仅三十岁的监国面色凝重:先生深夜来访,必有要事。
大王,耶律楚材开门见山,先帝遗命,当由三王爷继承大统。然国不可一日无君,亦不可久虚其位。当速开忽里台大会,以定社稷。
拖雷沉吟道:诸王散处四方,召集需时。且...大哥术赤已逝,二哥察合台态度不明,此事宜缓。
耶律楚材知拖雷有意拖延,便正色道:昔秦始皇猝崩,赵高李斯秘不发丧,终致秦亡。今先帝新丧,若久不立新君,恐生变故。
离开拖雷大帐,耶律楚材立即修书数封,密遣心腹送往各地宗王处。给察合台的信中,他特别提及:先帝尝言,察合台性刚,可为治世之能臣。既保全其颜面,又暗示汗位已有所属。
与此同时,耶律楚材开始观测天象。他注意到紫微垣帝星晦暗,而旁边一颗辅星却日益明亮。经过精密推算,他确定次年八月为登基吉期。
次年春,各支宗王陆续抵达克鲁伦河畔。耶律楚材周旋其间,巧妙化解各方矛盾。最棘手的是察合台,这位性情刚烈的二皇子对窝阔台并不服气。
一日围猎,察合台故意问耶律楚材:先生通晓天象,可知新君当属何人?
耶律楚材遥指北斗:大王请看,北极居中,众星拱之。今紫微星暗而复明,正应新君当立。且...他压低声音,先帝曾密语于臣,谓三王爷仁厚,可承大统。
这话半真半假,却让察合台陷入沉思。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一次意外的天象。八月望日,耶律楚材预测月当食,而回回星象家认为无食。届时月果食八分,蒙古诸王大为震惊。耶律楚材趁机进言:此天象示警,汗位不可久虚。
拖雷终于同意召开忽里台大会。然而在登基仪式上,又起风波。按照蒙古旧俗,新汗只需被众人举起置于白毡上即可。耶律楚材却提出要依中原礼制,行三跪九叩之礼。
察合台当场反对:吾辈皆黄金家族,何以拜之?
帐中气氛顿时紧张。耶律楚材不慌不忙,环视诸王:昔中原有舜禹禅让,皆行大礼。今新君继位,若礼仪不备,何以显威严?且...他话锋一转,大王乃新君兄长,若带头行跪拜之礼,更显胸襟,天下必称颂大王深明大义。
这番话既讲明利害,又给足察合台面子。察合台沉吟片刻,终于点头:先生所言有理。
太宗元年(1229)八月二十四日,窝阔台登基大典如期举行。在耶律楚材精心布置的九重白毡大帐中,文武分列两旁。当窝阔台步入大帐时,耶律楚材高唱:
察合台率先跪拜,诸王相继跟随。三跪九叩,庄严肃穆。窝阔台受礼毕,亲自扶起察合台等兄长,显示出新君的宽厚。
礼成后,窝阔台私下对耶律楚材说:今日若非先生,几致兄弟失和。
耶律楚材答道:此乃陛下仁德感召所致。然登基只是开始,治国方是根本。
他立即提出三项建议:其一,定都和林,建宫室,立朝廷;其二,设中书省,统政务;其三,颁札撒,明法令。
窝阔台一一采纳。在耶律楚材主持下,蒙古第一次建立了真正的都城。他亲自设计宫室布局,既保留蒙古传统,又吸收中原建筑精华。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了中书省制度,使政令得以统一施行。
然而最大的挑战来自赋税制度。蒙古贵族多主张将汉地变为牧场,耶律楚材力排众议: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若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
窝阔台将信将疑:卿试为朕行之。
耶律楚材奏立十路征收课税使,多用汉人儒士。果然一年后,赋税如数缴纳。窝阔台大喜,对耶律楚材更加信任。
但危机很快再次降临。太宗二年(1230),拖雷突然率军西征,不告而行。这明显是对汗权的挑战。窝阔台欲派兵追击,被耶律楚材劝阻:
拖雷大王乃陛下亲弟,若以兵戈相见,恐伤先帝在天之灵。不若遣使慰劳,封以重爵,示以恩信。
窝阔台依计而行,封拖雷为西征元帅,并遣使犒军。拖雷见兄长如此宽厚,心生惭愧,遂效忠不贰。
在稳定内部的同时,耶律楚材开始推行文化政策。他奏请设立国子监,让蒙古子弟学习汉文;又建立编修所,整理典籍。一日,窝阔台问:儒者何用?
耶律楚材命人取来一张弓:治国如治弓,弓需良匠,国需良臣。儒者,治国之良匠也。
他随手折断一支箭:此易折也。又取九支箭束在一起:此难折也。儒者之道,在使万民同心。
这个生动的比喻让窝阔台深受启发。从此,蒙古贵族开始重视儒学。
太宗五年(1232),耶律楚材随窝阔台南征金国。在围攻汴京时,蒙古将领多主张屠城。耶律楚材连夜求见:
得地无民,将焉用之?且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皆萃于此。若尽杀之,将无所获。
窝阔台犹豫不决。耶律楚材又道:凡弓矢、甲仗、金玉等匠及官民富贵之家,皆聚此城。杀之则一无所得,是徒劳也。
这番话说动了窝阔台,汴京一百四十七万生灵得以保全。消息传开,沿途城池纷纷归降,大大加速了灭金进程。
回师途中,窝阔台感慨地对耶律楚材说:朕初即位时,诸王皆疑。若非先生定策,安有今日?
耶律楚材谦道:此皆陛下英明所致。然臣尚有一言:得天下易,治天下难。今当以儒术化民,以仁政治国,方能使国祚绵长。
夕阳西下,两位君臣并辔而行。耶律楚材望着这片重归和平的土地,心中浮现出成吉思汗临终前的嘱托。他知道,自己终于不负所托,为大蒙古国找到了一条通往文明的道路。
而这条道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