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生平年表
第一章 帝王之胄 少年俊才(1190-1213)
1190年 生于金中都(今北京),契丹皇族后裔,辽东丹王耶律倍八世孙
1196年 六岁启蒙,师从名儒,博览群书
1201年 十一岁,以《黄钟大吕赋》闻名京师
1202年 十二岁,入翰林院为见习学士
1206年 十六岁,通过科举,授开州同知
1211年 二十一岁,成吉思汗兵围中都,留守城中
1213年 二十三岁,被蒙古军俘虏,因占星才能受成吉思汗赏识
第二章 漠北谋士 西征随行(1214-1226)
1214年 随成吉思汗北上漠北,谏言止杀
1218年 随军西征花剌子模,屡献奇策
1220年 在撒马尔罕抢救典籍,保护工匠
1222年 与长春真人丘处机论道,调和儒释
1225年 着《西游录》,记录西域风物
1226年 随军攻西夏,力谏保护文物
第三章 太宗宰辅 定鼎中原(1227-1234)
1227年 成吉思汗去世,辅佐窝阔台即位
1229年 制定《大礼撒》,确立朝仪制度
1230年 奏立十路征收课税使,建立税收体系
1231年 设立中书省,任中书令,推行汉法
1233年 保全汴梁百万生灵,抢救金朝典籍
1234年 灭金后力阻屠城,保护中原文化
第四章 治国安邦 文治兴国(1235-1240)
1235年 推行科举,选拔儒士入仕
1236年 制定《便宜十八事》,确立法律框架
1237年 奏请尊孔,修复孔庙,设立编修所
1238年 编修《太祖实录》,保存蒙古历史
1239年 改革币制,推行交钞,稳定经济
1240年 劝阻窝阔台南征,休养生息
第五章 晚年忧思 巨星陨落(1241-1244)
1241年 窝阔台去世,力主平稳过渡
1242年 抵制奥都剌合蛮专权,维护法度
1243年 着《湛然居士文集》,整理治国理念
1244年 五月十四日病逝于哈拉和林,终年五十五岁
第一回 契丹贵胄生乱世 神童才名动京师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初夏,中都燕京的梨花落尽,榴花初绽。在城东南的耶律府邸内,一派紧张与期待交织的气氛。六十岁的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在庭院中来回踱步,不时望向内室。这位学识渊博、精通易理的契丹老臣,此刻全然失了平日的从容。
忽闻内室传来一声响亮的婴啼,接生婆喜滋滋地掀帘而出:恭喜大人,是位公子!
耶律履疾步入内,只见新生儿相貌奇特:双耳垂肩,目有重瞳,在烛光下竟有隐隐光华。他快步走至窗前,见北斗七星分外明亮,紫微星熠熠生辉,不禁抚掌惊叹:此子生于庚戌年五月二十日,恰逢文昌星显。观其相貌,双耳垂肩乃大贵之相,目有重瞳更是异禀。此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国之栋梁!
遂取名,字,取《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之意,既暗合其契丹皇族后裔的身份,又寄托了在金朝建功立业的期许。
这耶律氏确非寻常门第。其先祖乃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东丹王耶律倍。耶律倍精通汉学,工诗善画,因避祸携书数千卷浮海投奔后唐,开创了这个家族文武兼修的传统。传至耶律履这一代,虽已在金朝为官三代,但家中仍珍藏着东丹王亲绘的《骑射图》和手抄的《阴符经》。
楚材三岁这年,耶律履特意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启蒙仪式。书房内,香烟袅袅,耶律履握着孙儿的小手,在宣纸上写下第一个字。
楚材,记住,一撇一捺,相互支撑,是为。祖父谆谆教导。
小楚材睁着明亮的双眸,竟奶声奶气地接话:祖父,人与人也要相互支撑吗?
耶律履闻言大惊,三岁稚子竟能有此感悟。从此,他亲自为孙儿启蒙,从《千字文》到《蒙求》,楚材过目成诵,不到五岁已能背诵《诗经》三百篇。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明昌四年(1193),耶律履因病去世,临终前将楚材唤至榻前,留下遗训:吾家世受皇恩,汝当以儒术报国。切记,治学当如筑台,必起于累土;为政当如调琴,必协于五音。
父亲的离世让楚材早早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幸得母亲杨氏出身书香门第,亲自督导他的学业。杨夫人不仅通晓经史,更精于音律,常在月夜抚琴教子。
一日,杨氏讲授《孝经》,说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时,六岁的楚材忽然发问:母亲,若忠孝不能两全,该当如何?
杨氏愕然,这等问题便是成年士子也未必思考,竟从一个孩童口中问出。她沉吟片刻,答道:忠孝本是一体。尽孝于家,尽忠于国,皆为本分。若真至两难境地,当循大义。
楚材追问道:何谓大义?
使天下苍生得安,便是大义。杨氏指着窗外络绎不绝的百姓,一个人孝,只是一家之孝;若能助天子使万民得安,便是大孝。
这番话深深烙印在楚材心中。此后,他读书更加勤奋,不仅研读经史,还对天文、历法、医药无所不窥。他的书房里,除了儒家经典,还摆着《黄帝内经》、《周髀算经》等书籍。每晚,他都会在庭院中观测星象,记录星辰运行。
泰和元年(1201)春,十一岁的楚材迎来了人生第一个重要关口——中都童子试。
这场考试非同小可,金朝沿袭唐宋科举制度,童子试虽只是入门考试,但能在中都应试的都是各地选拔出来的英才。考场设在国子监内,主考官是时任翰林学士的党怀英,这位以文学着称的名臣亲自命题《黄钟大吕赋》。
考题一出,考场内一片哗然。这个题目不仅要求考生通晓音律,还要理解其中蕴含的天地之道。许多考生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笔。
楚材静坐片刻,想起祖父生前讲解《礼记·乐记》时的情景,又回忆起母亲抚琴时所说的大乐与天地同和,顿时文思泉涌。他铺开宣纸,研墨挥毫:
乐者天地之和也,律者阴阳之序也。黄钟生于子,大吕生于丑,律历之元,天地之始也...
他先从音律与天地阴阳的关系入手,继而论述礼乐与治国平天下的关联:
先王制礼作乐,非为耳目之娱,乃所以调阴阳、和民心、安社稷也。黄钟宫音,其声重厚,君之象也;大吕助阳,其声清扬,臣之象也。君臣和谐,则政通人和...
写到精彩处,他笔走龙蛇,引经据典:
昔者黄帝令伶伦取竹于嶰溪,制十二律管,以候凤鸣。圣人观天象以制律,察地理以正音,故能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一个十一岁的少年,竟能从音律引申到治国之道,从天地阴阳论及君臣纲常。党怀英巡场至此,驻足观看,越看越是惊奇。但见楚材笔下:
今陛下临御天下,制礼作乐,正当其时。若得黄钟大吕之正音,则百官得其序,万民得其和,四夷得其安。乐之道,其至矣乎!
党怀英不禁拍案叫绝:此子之才,堪比颜回!
阅卷之日,党怀英将楚材的试卷呈给众考官传阅。翰林待制赵秉文读后叹道:文理通达,气韵雄浑,若非亲眼所见,安信出自十一岁童子之手?
经众考官一致评定,楚材高中童子科榜首。放榜之日,耶律府前车马络绎不绝,前来道贺的朝臣士绅不绝于途。
然而在一片赞誉声中,楚材却显得异常平静。夜深人静时,他在日记中写道:今日之誉,过矣。学问之道,如涉大海,余才及涯涘耳。祖父尝言:满招损,谦受益,小子敢不勉旃?
更令人称奇的是,当其他神童沉溺于赞誉时,楚材却向母亲请求:儿欲观天官历算之书。杨夫人诧异:此非科举所需,何以学之?
楚材正色答:祖父尝言,通天地人曰儒。若只知诗书,不明天道,何以称通儒?
于是,在攻读经史之余,他开始自学《九章算术》、《天文志》等书籍。有时夜深人静,他独自在庭院中观测星象,记录星辰运行轨迹。管家不解:小公子何苦学这些杂学?
楚材遥望星空:天地之大,学问之广,岂是科举所能尽?他日若能为天下苍生尽一份力,今日所学必有所用。
果然,二十余年后,当成吉思汗的铁骑踏破中都,正是这个曾经的神童,以他渊博的学识和远见卓识,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挽救了无数生灵,成为一代名相。而这一切的根基,正是在这燕京城中的耶律府邸里,由那个双耳垂肩、目有重瞳的契丹少年,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