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会儿粥棚里有人抬来两个大盆,里面是粥。因为年姝柔他们穿的也不像灾民,所以只能在一旁看着。
老百姓们自觉排起队来,听见队伍有人说:“喝粥的时候千万仔细看看,别将沙子也喝了,隔壁王老太太就是因为岁数大眼神不好,将沙子喝了,那哪是普通沙子,分明是有沉淀作用的黄泥,喝完肚子涨的,直到活活疼死。你说那帮当官的是有多坏啊?粥本来就稀,再不放米,这不是将咱们百姓往死路上推吗?”
另一人说:“估计朝廷的善款都不知道进了谁的口袋了,自从新帝登基,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事情。”
一旁有官员大声吼道:“安静的排队,否则不再施舍粥了。”
年姝柔听见刚才百姓说的话,对两个侍卫说:“果然有猫腻。”远远的年姝柔也看见了那粥稀的几粒米都看得出来,这是在雍正当皇帝在位期间绝对不允许出现的,现在出现了,就说明有很大的问题。
正在想着,忽然一个小孩子被推倒在地上,他的粥碗撒了,年姝柔急忙上前去将孩子扶起来。
地方官员大声骂道:“小叫花子,给你们有口吃的就不错了,还嫌弃粥稀。”小孩子的爷爷过来,将孩子领走。
年姝柔几人跟着那老汉与小孩儿一起走。出了城,他们去了一座破庙,里面有很多难民。
年姝柔问大爷:“你们怎么有那么多难民?朝廷不是拨银子与粮食了吗?不应该如此啊!朝廷派的官员呢?”
老大爷说:“那些你看见的都是朝廷派的官员,他们凶得很,朝廷具体拨了什么,咱们百姓哪里会知道,总之我们每天就是这样,领的粥非常稀,小孩子都吃不饱,粥里还有泥沙,之前吃死人了,他们当官的害怕了,所以这两天粥里起码都是米了。”
这时,年姝柔带的一名侍卫去买了馒头,过来分发给百姓,他们很快围了过来。年姝柔说:“不要着急,大家都有,排好队。”
安抚好百姓,年姝柔带着侍卫找到府衙大人,杨大人。
为了避免眼线,年姝柔故意称自己是杨大人侍妾的哥哥,走的是私宅大门。
当杨大人见到陌生的脸庞,有些奇怪,还没有等他问话,年姝柔亮出黄色令牌,杨大人知道这是御赐之物,连忙跪地。年姝柔示意,让别人出去。
等杨大人让其他人都出去后,年姝柔开门见山的问:“现在施粥的是什么人?为何来了几波钦差都没有办好灾民的事情?反而灾民越来越多?”
杨大人跪着说:“回大人的话,这施粥的是额灵额的侄子,人家家族在朝堂地位稳固,而且是世家大族,没人敢惹。钦差一到,他们就掩盖起来,施粥的米特别多,钦差看着百姓也可以吃饱,待几天离开后,他们就撕去伪善的面具。所以来了几波钦差都没有改善。下官不敢多说,写了几次奏折,全被他们扣下,还威胁下官,如果再写奏折,就杀了下官一家人。臣也是敢怒不敢言呐!原本这地方富庶,他们路过此地搜刮一顿后,百姓穷了,吃不上饭了,他们就上报朝廷说是有灾荒,出现了难民。”
果然如年姝柔所料,这里面是有猫腻的。看来想要拔掉这颗毒瘤,还需要用些非常手段。
年姝柔说:“我是皇上派来的钦差。”年姝柔拿出属于钦差的官印,她说:“如果不是这样伪装,恐怕是永远查不到他们的罪状,现在想请杨大人配合我演一出戏。”
杨大人一看钦差的官印就已经了然,难怪此人气度不凡,她身旁的人恐怕也是官居要职。
年姝柔让杨大人附耳过来,她说自己接下来的计划,然后杨大人何时如何配合她。
杨大人一听,说:“大人恐怕不妥,这样太危险了。”年姝柔主意已决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杨大人无奈的只能点点头,让年姝柔他们多加小心。他心里忐忑啊!他有预感这位大人如果遇到危险,他的乌纱帽恐怕难保,但是官大一级压死人,人家是朝廷派过来的官员,他只能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