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四十五年冬的京城,第一场雪刚落,寒风裹着雪粒子打在街面上,却没挡住百姓赶集的脚步。菜市口的粮铺前,几个老户正围着掌柜议论:“听说江南又有人说新政不好,说摊丁入亩是变相加税,真的假的?” 掌柜一边称米,一边含糊道:“不好说啊,咱京城日子是好过了,可江南的事,谁知道呢?”
这话被路过的瑞祥号京郊分铺伙计听了去,当晚就报给了江兰。彼时江兰正在兰馨学院的藏书楼里,翻着近半年的新政奏报 —— 无锡的粮食产量、太原的盐税、京郊旗人的收入都在涨,可零星的反对声仍没断:江南的士绅私下传 “新政耗国库”,西北的旧官员说 “火耗归公断地方活路”,连京郊有些没入学堂的旗人,还在跟着念叨 “祖制不能丢”。
“光靠奏报和报纸,还是有人不信。” 江兰合上奏报,指尖在 “百姓认知度 60%” 的统计数字上划过 —— 她比谁都清楚,百姓认的不是文字,是眼里能看见的好处。“得让他们直观看到,改革到底好不好。”
第二日御书房议事,江兰把想法说了出来:“皇上,臣女想让兰馨学院画一套《雍正新政成效图》,用柱状图对比改革前后的税收、粮食产量、百姓收入,贴在京城大街小巷。不认字的百姓看柱子高低,就知道日子有没有变好;认字的看旁边的说明,更能明白新政的好处。”
胤禛皱了皱眉:“柱状图?百姓能看懂吗?”
“能。” 江兰让小宝取来纸笔,小宝绘图功底早已炉火纯青,当场画了两根柱子:一根蓝色,标 “改革前(雍正四十年)”,一根红色,标 “改革后(雍正四十五年)”,旁边写 “无锡粮食亩产:蓝柱 350 斤,红柱 500 斤”。“皇上您看,红柱比蓝柱高一大截,百姓一看就知道‘现在产的粮比以前多’,再配句大白话说明,谁都能懂。”
张廷玉也点头:“这法子好!之前报纸上的文字,老弱妇孺看不懂,这图一看就明白,比说再多道理都管用。”
胤禛终是准了:“就按你说的办,学院的人不够,让你大哥、丫蛋都帮忙,务必把图做好、贴好。”
消息一出,江家上下立刻动了起来。小宝牵头负责绘图,他先把需要对比的数据列了三张表,每张表都对应具体的人和事,生怕笼统的数据没说服力:
第一张是 “粮食与收入表”,选了无锡农户张老栓做例子 —— 雍正四十年,张老栓种 2 亩田,缴丁银 1 两,亩产 350 斤,年余粮 200 斤;雍正四十五年,种 5 亩田(租士绅的地),缴丁银 0.6 两,亩产 500 斤,年余粮 1800 斤。小宝特意把柱子画得悬殊:蓝柱 “余粮 200 斤” 只到红柱 “1800 斤” 的零头,旁边还画了个小图:张老栓捧着满袋的玉米,身后是笑逐颜开的家人。
第二张是 “盐价与民生表”,用了太原王大娘的案例 —— 雍正四十年,盐价 50 文 \/ 斤,王大娘每月买 3 斤盐,花 150 文,占月开销的 30%;雍正四十五年,盐价 35 文 \/ 斤,每月花 105 文,省出的 45 文能买 2 斤麦芽糖。小宝把蓝柱画得粗粗的,红柱细了近一半,旁边配的小图是王大娘给孙子递麦芽糖,孩子笑得眯起眼。
第三张是 “旗人收入表”,选了京郊的阿济格 —— 雍正四十年,阿济格靠旗饷 1.2 两 \/ 月过活,赊米度日,孩子没肉吃;雍正四十五年,入学堂学织布后,月收入 6 两,还了赊账,每月能买 2 斤猪肉。这张图的蓝柱矮得可怜,红柱却直窜上去,小图是阿济格的儿子捧着肉碗,正往嘴里塞。
数据定好,小宝又琢磨细节:柱子用桐油浸过的厚纸画,防水防刮;蓝色柱子刷的是靛蓝染料,红色用的是朱砂,颜色鲜亮,隔着老远都能看见;每张图的尺寸都按 “六尺宽、四尺高” 做,贴在木板上,再用铁钉钉在墙上,防止被风吹倒。
丫蛋则负责 “白话说明” 和版面设计。她最懂百姓的语言,把每张图的说明都改成大白话:“粮食图” 旁写 “张老栓以前种 2 亩田,余粮够吃 2 个月;现在种 5 亩田,余粮够吃 1 年,还能卖钱!”“盐价图” 写 “王大娘以前买盐,每月花的钱能买 3 个馒头;现在省的钱,能给孙子买麦芽糖!”“旗人图” 写 “阿济格以前靠旗饷,孩子饿肚子;现在学织布,每月能买 2 斤肉,孩子再也不哭闹了!”
她还在每张图的角落,加了个 “小问答” 框,比如 “问:为啥红柱比蓝柱高?答:因为摊丁入亩让少缴银,盐政改革让盐价降,旗人学堂让能挣钱!”,都是百姓常问的问题,提前写好答案,省得有人再瞎猜。
江老实和江石头也没闲着。江老实去瑞祥号的仓库,找了二十块厚实的松木,让伙计做成木板,每张图配一块,确保贴上去稳固;江石头则派了十个京营士兵,每天在贴图表的地方巡逻,一是防止有人故意破坏,二是帮百姓解释图上的内容 —— 士兵们都提前背了小宝和丫蛋写的说明,遇到不认字的,就指着柱子说:“你看这红柱子比蓝柱子高,就是现在比以前好!”
数据统计最费功夫,兰馨学院的五十名算术生分成五组,每组负责一个领域:一组去无锡县衙查张老栓的缴税记录和亩产账本,一组去太原的盐政直销点查王大娘的购盐登记,一组去京郊学堂查阿济格的收入结算单,还有两组去户部查全国的税收和粮食总产量。算术生们带着算盘和账本,跑了整整十天,才把所有数据核对清楚,确保每一根柱子的高度,都和真实数据分毫不差。
雍正四十五年冬月十六,第一批《雍正新政成效图》开始张贴。京城选了十个最热闹的地方:菜市口、正阳门、国子监、茶馆街、旗人聚居区…… 每贴一张,都围满了百姓。
菜市口的粮食图刚贴好,张老栓的远房侄子张二就挤了进来,他在京城做帮工,看到图上 “张老栓” 三个字,激动得指着柱子喊:“这是我叔!我叔以前真的就剩 200 斤余粮,去年我去无锡,他家里堆了好几袋玉米,还给我装了 10 斤!” 周围的百姓一听,都凑过来看:“真的啊?那红柱子比蓝柱子高这么多,可不是假的!”
正阳门的盐价图前,王大娘的表亲李婶正好路过,她拿着刚买的盐,对身边人说:“我娘家在太原,我大娘说现在盐价真的 35 文,比以前省不少。你看这图,红柱子比蓝柱子细,就是花的钱少了!” 有个之前买过私盐的百姓,摸着下巴说:“早知道官盐这么便宜,我还买私盐干啥?以后就买官盐!”
旗人聚居区的旗人图前,更热闹。阿济格带着儿子也来了,孩子指着图上的小画,大声说:“爹,这是你!你给我买肉吃!” 周围的旗人围着阿济格问:“入学堂真能挣 6 两?比旗饷多这么多?” 阿济格拍着胸脯说:“我现在每月能织 4 匹布,挣 8 两!你们看这图,红柱子这么高,还能有假?” 没入学堂的旗人听了,都嚷嚷着 “明天就去报名”。
也有不怀好意的人。江南士绅顾老爷的管家,偷偷溜到茶馆街的图表前,想趁人不注意把图撕了 —— 顾老爷一直不满新政,觉得断了士绅的财路,让管家来搞破坏。可他刚伸手,就被旁边的百姓拦住了:“你干啥?这图是说咱日子变好的,你敢撕?” 周围的人也围了上来,管家吓得赶紧跑了,再也没人敢来捣乱。
三天后,京城的大街小巷,几乎人人都在说《雍正新政成效图》。茶馆里,以前讨论 “新政好不好” 的百姓,现在都在说 “红柱子比蓝柱子高多少”;学堂里,先生拿着图给学生讲课,说 “这就是新政让百姓过好日子的证据”;连皇宫里的太监宫女,都在议论 “张老栓的余粮真多”。
户部的奏报很快送了上来:“京城百姓对新政的支持度,从 60% 升到了 90%;江南的士绅再没人敢传‘新政不好’的话;西北的旧官员,也主动递了‘火耗银用於民生’的方案。” 胤禛拿着奏报,笑着对江兰说:“兰丫头,你这图,比朕派十个钦差去宣讲都管用!”
江兰站在御书房的窗前,看着远处正阳门方向,百姓围着图表讨论的热闹景象,心里满是踏实。她想起三个月前,还有人在质疑新政;现在,一根根红色的柱子,把 “日子变好” 这四个字,刻进了百姓心里。
“姐姐,大宝哥从广州回来了,说想把《雍正新政成效图》也印成小册子,带到美洲去,让外邦人看看咱们大清的新政多好!” 丫蛋拿着大宝的信跑进来,脸上满是兴奋,“还有,东北的八旗也来信,说想让咱们把图寄过去,贴在东北的城墙上,让那边的旗人也看看!”
江兰接过信,看着上面 “美洲探路队下月出发,带图表小册子十本” 的字样,嘴角忍不住上扬。她转头看向小宝刚画好的 “全国新政推广图”,上面用红点标着已经推广新政的地方,用黄点标着即将推广的地方,密密麻麻,像撒在大清版图上的星星。
“好啊。” 江兰笑着说,“让大宝把图带去美洲,让外邦知道,咱们大清不仅有丝绸茶叶,还有让百姓过好日子的新政;让东北的旗人看到图,也能早点入学堂,过上好日子。”
雪又下了起来,落在《雍正新政成效图》的木板上,却没挡住百姓看图的脚步。菜市口的粮铺前,掌柜把图表的说明抄在木板上,挂在粮铺门口;旗人聚居区的学堂里,阿济格成了 “讲解员”,每天都有人来问他 “织布怎么学”;国子监的学生们,还把图表上的数据编成了歌谣,唱遍了京城:“红柱子高,蓝柱子矮,新政让咱富起来;缴银少,产粮多,日子越过越红火……”
江兰站在兰馨学院的操场上,听着远处传来的歌谣,看着雪花落在孩子们的笑脸上,忽然觉得,这四十三年的辛苦,都值了。她想起自己刚穿越成包衣丫头时,江王氏为了省盐,炒菜几乎不放盐;想起推番薯时,老农质疑 “这玩意儿能当粮”;想起推火耗改革时,官员们的反对…… 现在,这些都成了过去。
“再等一年,等美洲的玉米种子回来,等新君能稳住新政,我就能放心退休了。” 江兰心里默念着,伸手接住一片雪花 —— 雪花很轻,却像承载着无数百姓的好日子,落在她的掌心,慢慢融化成水,带着一丝暖意。
御书房的钟声又响了,浑厚的声音穿过雪花,传遍京城,像是在为这看得见、摸得着的新政成效喝彩,也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美洲征途,奏响更响亮的序曲。江兰握紧手里的奏报,转身往瑞祥号分铺走 —— 她要去告诉大宝,图表小册子要多印些,不仅要带去美洲,还要带去江南、西北,让全大清的百姓,都能看到这一根根红色的柱子,看到日子变好的希望。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