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星图的低语
无形的访客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珊瑚城在高速发展的表象下,暗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焦虑。王超肩上的压力更重了,他不仅要推动“方舟计划”,锤炼自身,还要分神警惕那神出鬼没的淡紫色印记。
他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对意识深处那片古老星图的研究中。这并非简单的记忆回放,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近乎冥想的“沉浸”。他的精神力,在六棱柱的辅助下,一次次尝试着“触摸”那些由光点构成的星辰轨迹,解析其中蕴含的、迥异于人类认知的宇宙规律。
过程极其艰难,如同盲人试图触摸巨幅浮雕的全貌。每一次深入,都伴随着精神力的剧烈消耗和头脑仿佛要炸裂般的胀痛。但王超咬牙坚持着,他知道,这可能是通往“归途”唯一的路径。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近乎昏厥的尝试后,他终于在某个瞬间,捕捉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韵律”。
那并非声音,而是一种存在于星图结构本身的、极其宏大而缓慢的“波动”。如同宇宙的呼吸,带着亘古不变的节奏。当他尝试着将自身的精神力频率,小心翼翼地调整到与这股“波动”近似同步时,奇迹发生了。
原本静态的星图,仿佛被注入了生命!那些光点不再仅仅是坐标,而是开始沿着某种更深奥的轨迹缓缓运行,彼此之间延伸出无数细微的、由纯粹信息构成的“光流”。整个星图,变成了一张动态的、揭示着某种宇宙深层联系的网络!
而那个孤悬于“绝对虚无带”的坐标,在这张动态星图中,如同一个漩涡的中心,所有的“光流”在蔓延至那片区域时,都呈现出一种被轻微“弯曲”和“吸引”的态势。
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点,更像是一个……“节点”,一个拥有巨大引力(并非物理引力,更像是规则层面的吸引)的特殊存在。
同时,王超“听”到了一种极其微弱、仿佛跨越了无尽时空传来的“低语”。那低语混杂不清,并非任何已知语言,却直接传递着某种“概念”:
“……通道……维系……平衡……”
“……观测……记录……传承……”
“……威胁……源自……彼岸……”
“……钥匙……归位……方可……启程……”
断断续续的概念碎片,与“初”的警示相互印证,又增添了新的信息。
“通道”?“维系平衡”?“观测记录”?“彼岸”?
王超心中震撼。这星图,似乎不仅仅是地图,更像是一个古老文明留下的、关于宇宙某种底层机制的“说明书”和“警告录”。而“归墟”(或者说那个坐标节点),似乎是维持某种平衡的关键“通道”,而“腐蚀”(威胁)则来自“彼岸”?
而“钥匙归位,方可启程”……这似乎明确指出,他手中的六棱柱,必须到达那个坐标节点,才能开启真正的“归途”,或者说,启动某种机制?
信息依旧残缺,但方向似乎清晰了一些。他不仅要找到去那里的方法,更要在到达后,完成“钥匙”的某种“归位”仪式。
退出沉浸状态,王超浑身已被冷汗浸透,脸色苍白,但眼神却亮得吓人。他立刻召来了杨教授。
“我们需要改变研究方向,”王超开门见山,将关于“节点”、“通道”、“规则引力”等概念(隐去了星图低语的具体内容)告知了杨教授,“单纯的超光速航行可能无法抵达那里,那片‘绝对虚无带’似乎涉及到空间规则本身的扭曲。我们可能需要寻找……利用空间本身特性进行移动的方法,比如……利用这种‘规则引力’,或者寻找天然的‘空间褶皱’进行跳跃。”
杨教授听得目瞪口呆,这已经完全进入了假设中的假设领域。但他看着王超那双不容置疑的眼睛,以及手中那散发着神秘波动的六棱柱,最终重重点头:“我明白了!我会立刻调整研究方向,集中力量攻关空间理论,尤其是关于规则层面引力和空间折叠的数学模型!不过……这需要的时间,可能比之前预估的还要长得多。”
“我们没有太多时间了,”王超看向实验室外幽暗的深海,仿佛能穿透重重阻隔,看到那个无形的访客,“那个中性的‘观察者’不会无限期地等待。我们必须抢在它,或者‘腐蚀者’下一步行动之前,掌握主动权。”
星图的低语,指明了更深远的目标,也带来了更庞大的技术挑战。通往“归墟”的道路,注定布满了人类认知的盲区与规则的险峰。
(第三百六十八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