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羽甚至提议将他们的故事刊登报端,让全香江致以敬意。
这份荣誉令股东们羡慕不已。
林朝羽察觉他们的心思,直言道:“我所推崇的并非个人,而是他们身上的精神。
唯有精神才能历久弥新。
你们应当学习的,是这种品质!”
他强调,若误解这一点,可能误导众人以为贡献等同于尊敬。
实则,他看重的是精神与品格。
年终总结分为两部分:回顾今年成果与规划来年目标。
逐一汇报耗时费力,故需精简高效。
林朝羽取消了这一步骤,但要求股东将下一年的计划存档,作为后续考核依据。
若实际表现与计划相差过大,股东资格可能不保。
差距过小也不行,除非行业整体遭遇困境。
当前香江经济低迷,英国资本撤离导致大量失业,进而引发房地产暴跌,居民生活水平下滑。
年终会议结束后,林朝羽问众人:香江的经济困境各位都清楚,有什么解决方案?
王荣沉思片刻后谨慎回答:林董,这对我们影响有限。
我们的市场不止香江,还有东南亚。
英资撤离反而是机会,能低价收购他们的资产。
英国资本外逃在林朝羽的推波助澜下已波及全港经济,王荣心知肚明。
眼下重点应是收购英资民生类资产,掌控这些将增强话语权,甚至能反制英国政府。
但林朝羽认为长期低迷绝非好事。
英国罢工已过半年,经济持续萎靡可能引发新一轮动荡——工人积蓄见底后恐再生事端。
他斩钉截铁地说:英资撤离是长期过程,现在逃的多是低附加值工厂和资金链断裂的地产商。
半年间我们收购了大量土地和工厂,虽已复工但销量低迷,必须刺激消费!
香江市场虽非主业,但其地理优势和影响力辐射整个东南亚。
这事必须立即解决。
既然各位无方案,那就由我来提议。
林朝羽环顾众人,平静地说道:“元旦一过,便是新年。
家家户户都要置办年货,不如由我们发起一场全港范围的促销活动,参与商家提供折扣,大家觉得如何?”
“折扣恐怕……”罗向迪沉吟道,“凤凰牌手表一直有折扣,但效果不佳。
手表并非必需品,真正想买的人里,十人只有五六人会选凤凰牌,其中三四人是冲着折扣。
算下来,主动购买的概率仅千分之四。
单纯打折,很难刺激消费。”
林朝羽略感意外:“那依你之见?”
“有购买力的人,往往不缺资金。
打折或促销,差别不大。
要吸引消费者,得抓住他们的心理——让他们觉得占了商家的便宜。”
“我做过调查,原本不打算买手表的人,会在三种情况下消费:第一,周围人都有手表,他为了面子咬牙购买;第二,被人要求购买;第三……”罗向迪顿了顿,“他意外获得一张购物券,类似大陆的自行车票,限期使用,不用就作废。
这种情况下,人会为‘白捡的便宜’买原本不需要的东西。”
“前两种依赖特定条件,但第三种利用了占便宜心理。
林董,我们可以设计限时购物券,赋予其价值,激发消费欲望。”
这种方式与打折本质相同,但打折是直接降价,一旦恢复原价,销量必然下滑。
购物券则不同,它利用了人性——比如给你一张200港币的券,指定购买1000港币的商品,你会甘心浪费这200块吗?这一招,或许更有效。
林朝羽也有同样的考虑:“向全香港市民发放购物券,可以限定商品种类,也可以不限定。
但购物券不能全额抵扣商品价格,否则商家会亏损严重。
因此,我们不仅要在使用时间上设限,还要限制商品类别。
比如一台电视机目前售价一万八千港币,如果市民有两千港币的购物券,最多只能抵扣一千港币,剩余金额需购买其他商品。
”
香港当前的经济形势必须尽快提振。
否则受影响的不仅是普通市民,青山集团也将遭受损失。
因此,刺激消费至关重要!
一旦市民的消费意愿被激发,香港的工厂和经济状况便能逐步恢复。
所以这次“年货节”不仅要举办,还要办得声势浩大!
就在林朝羽准备敲定方案时,王荣提出:“林董,如果向全港市民发放购物券,可能无法有效刺激消费。
正如罗经理所说,消费者只有在觉得自己占了便宜时,才会有购买欲望。
需要制造一种心理落差,如果人手一张购物券,效果可能不理想。”
罗向迪补充道:“大规模发放购物券确实会影响成效。
我建议只向青山集团员工发放购物券。
他们收入稳定,即使自己不使用,也可以转赠他人。
这样对受赠者来说就像意外之财,更容易激发消费欲望。”
初衷是用购物券替代直接打折,但如果人人有份,效果就和普通促销无异。
虽然也能带来一定效果,但远不如“意外获得”的方式更能刺激消费。
“有道理,全民发放确实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林朝羽最终决定:“那就给员工发放年终奖时,额外附赠面额不超过两千港币的购物券。
购物券不能全额抵扣,仍需支付部分现金,但对他们来说,这相当于一笔额外收入。”
消息很快传开。
员工们得知不仅会收到年终奖,还能获得两百至两千港币不等的购物券,可在年货节期间抵用部分消费。
这对普通工人而言无疑是惊喜,因为当时他们月薪仅两三百港币。
这张购物券相当于多领了一个月工资!
工人们兴奋不已,几个最早得知消息的人聚在一起,压低声音说道:听说了吗?林先生这回又给大伙争取了新福利,你们猜是什么?
其他人还没收到风声,却都迫不及待地追问:是要加薪吗?还是年终奖又涨了?
都不是!咱们青山集团的薪酬制度都有明文规定,要调整肯定会登报的。
这次是林先生要免费发放购物券,面值从两百到两千港币不等!过年时在集团旗下商铺消费,可以直接抵用。
见大家还有些疑惑,这人继续解释:比方说一件标价二十港币的衣服,用券后可能只要付十块。
真的假的?那过年采买岂不是能省下一大笔?这福利实惠,虽说不是现金,但跟发钱没两样!就是不知道咱们普通工人能领到多少?
具体数额说不准。
按工龄算的话,咱们干了四年多,少说能有五六百。
要是按技术评级,三四百总是有的。
反正有了这些券,年货能置办得更体面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传开,尽管内部报刊尚未刊登,厂区里早已议论纷纷。
有人按捺不住,直接跑去问主管。
主管一脸诧异:这事还在商议阶段,你们怎么都知道了?更令他吃惊的是,自己也是刚从经理那里获悉此事。
消息确认后,工人们翘首以盼,盘算着能拿到多少购物券,盘算着年货该买些什么。
年终奖发放当天,当看到购物券面额时,不少人都喜出望外——绝大多数工人都领到了六百港币以上的消费券。
不过使用时有个条件:比如在服装店,单笔消费满一百港币才能抵扣三十元。
虽然优惠幅度不算大,但对工人们来说,这已是实实在在的实惠。
购买家电时,抵扣的金额会更高。
例如,你有一张六百港币的购物券,用来购买一台收音机,那么可以用收音机价格的一半进行抵扣!
总的来说,购买的商品越昂贵,一次性抵扣的比例就越高!
如果只是买普通的衣服,最多只能抵扣百分之四十左右。
因此,想要完全用完这些购物券,大约需要花费一千五百港币!
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他们以为自己捡了大便宜,但实际上,他们在年货节的消费比往年高出三四倍。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而那些不想消费的人,则发现了购物券的另一种用途——转售给他人。
只不过价格会大打折扣,通常只有五折左右。
但如果将购物券卖给青山集团以外的买家,往往能卖到原价的七折。
于是,许多非青山集团员工的人开始想方设法收购这些消费券。
然而,青山集团的员工也需要购买年货,真正流出的购物券并不多。
可林朝羽是什么人?
他暗中观察到许多人争抢员工的消费券,心中暗自高兴!
如今员工手中的消费券,就像股票一样!
而且是极为稀缺、业绩优异的股票。
众人纷纷抢购,却苦于没有渠道!
如果在年货节前,大量购物券流入市场呢?
或者说,如果香江一半以上的家庭都拥有一张这样的购物券,那么年货节的第一天,消费必然会迅速爆发!
但这样做会不会有什么弊端?
林朝羽找来王荣和罗向迪,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两人。
他们听完后,愣了两秒才回过神来。
王荣说道:“林董,如果年货节前突然出现大量购物券,人们来不及细想,一定会觉得自己占了便宜。
而且通过转售购物券,我们也能大赚一笔!”
罗向迪也附和道:“没错!不过这件事需要一定时间酝酿,否则效果可能不理想。
林董,这件事交给我来处理,我一定办妥!”
“好,那就交给你了。
记住,不要让市民发现这是青山集团的安排。
另外,一定要杜绝假货和伪造购物券的行为!”
既然购物券有价值,不法分子就可能伪造购物券牟利。
倘若他们大量兜售假券,最终蒙受损失的必然是青山集团!
对此,王荣早有准备,他向林朝羽解释道:“所有优惠券均有专属防伪标记,目前仅有我们青山集团的印刷厂能印制,香江其他厂商暂时无法仿制。”
“即便如此,也要广而告之,提醒市民谨防受骗,以免损害青山集团的信誉!”
“明白,我立刻安排媒体明日发布公告。”
《大明报》作为香江销量榜首的报刊,其公信力与信息权威性无人能及。
青山集团内部发放购物券的消息早已流传,但始终未经官方证实。
如今,《大明报》正式刊发声明,确认此事属实,并强调所有购物券均带有独家防伪标识,呼吁市民切勿购买伪造券。
消息一出,香江市民艳羡不已,纷纷感叹为何自己未能进入青山集团就职。
随着讨论愈发热烈,类似的抱怨声此起彼伏——
“瞧瞧青山集团,又是年终奖又是购物券,简直把员工当亲人宠!再看咱们厂,刚学着发两百港币年终奖,本来还觉得不错,结果人家光购物券就值六百!这差距也太大了……”
“就是!青山集团薪资高就算了,还搞这出,存心让人眼红!唉……我这辈子是没指望了,但一定要让儿子去青山集团上班!”
“林先生不愧是华人楷模,赚洋人的钱,却厚待自家员工。
这格局,绝了!要是能弄到一张购物券该多好……不如咱们联名请老板去找林先生采购一批,打折买也行啊!”
十几名工人当即集体请愿,扬言若无购物券便集体辞职。
工厂老板进退两难——拒绝吧,招工耗时费力;妥协吧,又觉憋屈。
最终,他硬着头皮来到青山集团总部,向林朝羽道明原委。
听闻员工竟以此要挟,林朝羽心中暗笑,面上却波澜不惊。
他解释道:“发放这些优惠券,是为了让青山集团的员工享受到更多福利。
如果你们也来购买,这成何体统?”
工厂老板却辩称,他们的员工持有优惠券实际上是在支持青山商场的销售,同时表达对林朝羽举措的认同。
然而,现在员工们意见很大,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林朝羽迟疑许久,最终松口:“可以卖给你们一部分优惠券,但这些东西并非无成本,所以最低只能给到六折!”
这个价格比市场价低了不少!
工厂老板立即下单,要了一百张三百港币的、三十张五百港币的和十张一千港币的。
购物券总面值五万五千港币,按六折算,实际支付三点三万港币。
当然,这些购物券并非免费发放给员工。
老板要求员工以券面价值的五折购买。
五折的优惠让员工们蜂拥抢购!
这样一来,他们购物时可以用这些券抵扣部分金额。
很快,消息便传开了!
没过几天,众多工厂老板纷纷来到青山集团,表示愿意自费购买购物券。
在王荣的协调下,林朝羽同意以六折价格出售。
如此一来,青山集团不必再费心推销购物券,甚至因工厂老板的需求,还可以搭配一些大额面值的券。
仅凭这些几乎零成本的购物券,林朝羽就获利一亿港币!
不过,这件事只有王荣、罗向迪等少数人知情。
如今,全香江至少有二十万家庭持有青山集团的购物券,每张面值两百港币。
如果全部使用,每个家庭平均消费六百港币。
这样的消费规模足以提振低迷的香江市场,带动制造业复苏,进而推动股市和经济繁荣……
二十万个家庭同时购物,青山旗下的综合购物广场根本无法容纳。
年货节的选址成了林朝羽等人面临的难题!
这样的活动需要交通便利、场地宽敞,否则人流拥挤极易引发事故。
毕竟正值新年,大家都想开开心心购物。
若因拥挤发生冲突,那将成为青山集团的重大责任事故。
到时候,英国资本肯定会借机生事,指责举办活动却不重视安全,这分明就是资本家的虚伪做派!
林朝羽考虑这些问题,并不是因为别人的闲言碎语,而是真心实意为大众的安全着想。
“既然商场和商铺容纳不了这么多人,不如向港督府提议,在年货节期间征用永利街,把商品摆到街道两侧售卖,这样就能避免一些意外情况!”
然而,林朝羽摇头否决了这个提议。
永利街虽然有名,但长度有限,仍然无法满足年货节的庞大人流量。
不过,王荣的建议给了他新的灵感——既然室内空间不足,那就全部搬到室外,像大陆过年时那样,在空旷的地方设立临时摊位。
这样一来,既能容纳更多人,又能让大家更方便地购物。
虽然这样做会让年货节显得分散,但如果能形成传统,反而能让活动更有年味。
如果能再加以装饰,还能吸引游客驻足观赏。
林朝羽向众人阐述了自己的想法,此时距离年货节还有半个多月,时间足够他们筹备。
大家听完后,都觉得这个方案不错。
过年如果全都挤在室内,反而少了那种热闹的氛围。
而如果在商业街或住宅区附近设立年货集市,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随后,林朝羽拿出一张香江地图,圈出所有人口密集的住宅区,并让许漫丽联系港督府,查询各区人口数据。
最终,他们决定只在超过二十万人的区域设立年货街。
经过筛选,林朝羽在地图上标出了五个合适的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