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舟山这地方,海是主角。一千三百多个岛像被撒在东海里,潮涨时隐去大半,潮落时露出黑黢黢的礁石,礁石缝里嵌着贝壳、碎木,还有很多说不清来历的旧物。
老渔民说,那是沉船上的东西,被海浪一点点推上了岸。
群岛周围的海,脾气古怪。
前一秒还风平浪静,后一秒就能掀起两层楼高的浪;雾也邪门,白花花的一片,能把船帆都染成乳色,连太阳都穿不透,本地人叫它“海幔子”,说里面藏着东西,专勾迷路的船。
2018年秋,岱山港的潮水退得比往年急,露出黑黑的滩涂,上面爬满了小螃蟹。
老渔民陈阿福驾着他的“小福星号”小舢板,去东霍山附近收蟹笼。那地方是远海,礁石多,鱼也多,就是雾大,尤其是清晨,能见度不足十米。
刚过东霍山灯塔,陈阿福就觉得不对劲。雾里好像有个大家伙,白花花的,一动不动。
他眯着眼看了半天,心里“咯噔”一下。是艘游轮,足有十几层楼高,在雾里像座搁浅的冰山。
这船新得离谱。甲板上的遮阳棚是蓝白相间的,干干净净,栏杆擦得能照见他的影子,连救生圈上的红漆都亮得晃眼。船身上刷着“dREAm”,底下还有行中文“梦想号”,那字体歪歪扭扭的,笔画像被水泡过,软趴趴地贴在船身上。
陈阿福在海里混了四十年,见过走私船被查后弃在海上的,见过台风刮断桅杆的破船,从没见过这么新的豪华游轮漂在野海。
就像刚从码头开出来,突然被人忘在了这儿。
他用篙子钩住船舷的软梯,那软梯是尼龙的,摸着发潮,不像晒了很久。
攀上去时,软梯咯吱直响响。陈阿福爬到一半往下看,自己的“小福星号”在雾里像片叶子飘在海面上,看的他心里直发虚。
甲板上空荡荡的,风刮过遮阳棚,“哗啦啦”响。
船舱门没锁,一推就开,一股泡面味混着海水腥气涌出来。陈阿福抽了抽鼻子,是儿子爱吃的海鲜味泡面。只是这味儿里,还掺着点死鱼晒过的腥气。
餐厅里,几十张桌子摆得整整齐齐,桌布白净,椅子一律朝外。靠窗的桌上,放着半碗泡面,汤没干,面条泡得发胀,旁边堆着个鸡蛋壳,壳上的膜亮晶晶的,像刚剥的。
陈阿福伸手摸了摸桌子上的泡面,还有点温度。不像放了很久。
“有人吗?”他喊了一声,船舱里响起回声,吓得他自己一哆嗦。
厨房里更邪门。水龙头滴着水,“嗒、嗒”响,节奏均匀得像钟表。水池里泡着个不锈钢锅,半锅米饭上长了层绿霉,像铺了层苔藓。冰箱里塞满了东西:面包、火腿、可乐,还有两盒速冻饺子,冻得硬邦邦的。
他掏出手机想报警,才发现手机没信号。
陈阿福正着急呢,眼角瞥见走廊尽头的镜子,镜子里有个人影,穿服务生制服,端着盘子往前走。
他猛地回头,走廊空空的,只有风卷着纸片到处飞。
“妈的,眼花了。”他骂了句,转身往甲板走,刚到门口,听见身后“咔哒”一声。回头看,餐厅的椅子自己挪了挪,正好对着门口,像是有人要坐下来。
陈阿福吓的魂都飞了,连滚带爬下了软梯,开着舢板就往回冲,蟹笼都忘了收。
回到岱山港,他哆哆嗦嗦跟渔港管理处说了这事,结果人家以为他喝多了。
直到第二天,海事局的巡逻艇竟真找到了那艘船。
后来听海事局的人说,“梦想号”是马来西亚船东的,两年前就报了废,说已经拆解了。
可船上的乘客名单、船员证件都在,还有本日记,最后一页写着:“海雾太大,看不见灯塔了,船好像在自己走……”字迹歪歪扭扭,像是写的时候手抖的厉害。
最邪门的是那碗泡面。化验说面条还新鲜,鸡蛋壳上的dNA,比对到一个韩国游客。
那个韩国游客两年前在南海失踪了,他又是怎么跑到舟山的船上来的?
陈阿福从那以后再没出过远海,每天坐在港口礁石上抽烟,看见雾就骂:“海里的东西,别往岸上爬!”
东极岛的老雷达站,现在也成了旅游景点。玻璃柜里摆着一台灰扑扑的老机器,旁边的牌子写着:1993年,曾在此监测到数百艘古代帆船,无实体,仅显影于雷达。
雷达监测到古代帆船这事儿,当年在这小岛上可是闹炸了锅的。
那年冬天,守雷达站的是老张和小李。
小李是大学生,来实习的。小李总说机器该换了,屏幕上净是雪花点。
老张是个老兵了,在这儿守了二十年雷达。他说那可不是雪花点,是“海气”。海里的东西往上冒,在屏幕上显的影。
出事那天是冬至,海上起了风暴,浪头有两层楼高。
老张和小李守在机房里,喝着老酒取暖,突然雷达“嘀嘀嘀”响起来,屏幕上密密麻麻全是绿点,排成队往岛这边来。
“哪来的船?”小李凑过去看,“风暴天还出海?不想活了?”
老张眯着眼看了半天,把酒碗往桌上一墩:“不对!这航线不对,是顶风走的,哪有船跟风暴对着干的?”
屏幕上的绿点越来越近,排成整齐的队列,像接受检阅。老张调大焦距,看清了。
那些船的轮廓显出来,不是现代渔船,是带桅杆的帆船,船头画着眼睛,跟博物馆里的宋元商船一个样。
“这、这是啥啊?”小李的声音发颤,“机器坏了?”
“没坏。”老张的脸色发白,“我爹说过,东极岛附近是‘沉船坟’。宋元时候的商船队,在这里被台风打沉了几百艘船。几千号人,都喂了鱼。”
两人说话间,屏幕上的帆船突然停下,在岛外转圈,转了三圈,开始往来的方向走。
老张赶紧抄起电台喊:“喂!前面的船!这里是东极岛雷达站,听到请回答!听到请回答!”
喊了半天没回音,只有风暴在窗外吼。小李突然指着屏幕:“张叔,你看!”
屏幕上,一艘帆船的轮廓里,跳出个小点,慢慢往岛这边来,像有人跳海游泳。
老张心里一紧,那位置是“魔鬼礁”,水下全是暗礁,船开过去就得碎,人跳下去,连骨头都找不着。
“邪门了。”老张的手有点抖,给上级发了报,说发现不明船队。
上级让他们持续监测,可没过半小时,屏幕上的绿点突然全没了,像被什么东西擦掉了,只剩下雪花点。
第二天风暴停了,海事局派船去“魔鬼礁”附近搜,啥也没找到,连块船板都没有。
可雷达站的记录仪里,清清楚楚存着那些帆船的轨迹,还有那张跳出“小点”的截图。
后来有考古专家来看,说东极岛附近确实是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史书上记载,曾有一支庞大的商船队在这里遭遇台风,全军覆没,连残骸都没找到。
“那雷达上的,是他们的魂魄?”小李问老张。
老张没说话,只是往海里扔了瓶老酒。那天是冬至,老辈人说,这天水下的东西会上来“透气”,尤其是沉在海里的船队,会借着风暴的“气”,再走一回当年的航线。
现在那台老雷达还在景点里,屏幕上循环播放着1993年的记录画面。有游客问工作人员:“这是真的吗?”
工作人员会笑着说:“不好说哦,大海里的事,谁说得清呢?”
只是每年冬至,东极岛的老渔民都不会出海。
他们说那天的海里,会有帆船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