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祖宅改建的“女户历史博物馆”所带来的心灵震撼与历史回响,如同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让赵小满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肩头的责任与前进的方向。她没有沉湎于过往的悲悯与释然,而是很快将精力投入到了对当下丰女村各项事务的视察之中。她要亲眼看看,这片她倾注了心血、并由无数姐妹共同耕耘的土地,如今究竟生长出了怎样的硕果。
在王嫂子、张寡妇等村中骨干的陪同下,赵小满开始了她归乡后的正式巡视。李青山依旧如影随形,沉默地守护在侧,锐利的目光扫过井然有序的村落,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放松。
第一站:丰女学堂
学堂依旧设在那座由旧仓房改造的宽敞院落里,但规模显然比赵小满上次匆匆一瞥时又扩大了些许。院墙被修葺得更加齐整,甚至还开辟了一小块种植着常见草药和花卉的园圃,由年纪稍长的学生们轮流照料,既是劳动课,也寓教于乐。
尚未走近,那琅琅的读书声便已清晰可闻,不再是单一的《千字文》,还夹杂着简单的算学口诀和朗朗上口的农谚歌谣。赵小满示意众人放轻脚步,悄然行至学堂窗外。
只见窗明几净的学堂内,几十名年龄不一的学生端坐在崭新的、高低不一的木制课桌前——这是村里木匠根据赵小满早前留下的草图,统一打制的。前方,除了那位精神矍铄的老童生,竟还多了一位年轻的、穿着简朴却干净利落的女子,她正手持一根细棍,指着悬挂在墙面上的一块刷了黑漆的木板上用白色石粉写下的字句,领读着。
王嫂子低声解释道:“那是村西头陈家的闺女,叫英子,以前在镇上绣坊做过几年工,认得些字,算学也好。见学堂孩子多了,老先生一个人忙不过来,她便自告奋勇来帮忙,不要工钱,只说能为村里出份力心里高兴。”
赵小满微微颔首,目光扫过课堂。男女学童皆有,女孩的比例甚至略高于男孩,她们的眼神同样专注、明亮,握着自制的炭笔或毛笔的小手,在粗糙的纸张上认真描摹。窗外,依旧有不少年轻的媳妇和姑娘在旁听,她们不再像最初那样躲躲闪闪,而是大大方方地拿着小木棍在地上跟着比划,眼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与珍惜。
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井井有条。知识的种子,已然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开始孕育出新的希望。
第二站:织布工坊与布庄
离开学堂,那富有节奏感的“哐当”织机声便如同迎接的鼓点,将众人引向了村落东头。
如今的织布工坊,已不再是简单的几间大棚,而是扩建成了一个小有规模的院落。分工更加明确,有专门负责纺线、染色的区域,有集中织布的大工坊,还有负责检验、裁剪、打包的后期工序区。数十架改良过的织机(部分关键部件采用了更坚固耐用的铁件)整齐排列,女工们各司其职,动作熟练,效率远比赵小满离开时高出许多。
张寡妇如今是工坊的总管事,她如数家珍地向赵小满介绍:“现在咱们不光织凤纹锦,还根据京城‘山野货铺’传回来的消息和客商要求,开发了好几种新花样,有适合做夏衣的轻薄料子,也有厚实耐磨的冬布。染色也摸索出了几个新配方,颜色更牢固,也更鲜亮。”
她指着工坊一角几个正在操作新式纺车的年轻女子:“那是按你以前提过的想法,让李猎户找人试着改的纺车,一个人能顶以前两三个人的工!”
更让赵小满惊喜的是,在工坊旁边,竟然临街开设了一间小小的、挂着“丰女布庄”招牌的门面。里面不仅陈列着本村出产的各种布匹,还挂出了几件用这些布料裁制的成衣样品,样式简单大方,却颇见巧思。
“这是咱们自己的布庄!”张寡妇脸上放光,“总不能老让中间商赚差价。现在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咱们丰女村的布好,直接来店里买,或者订货,方便多了!店里也雇了两个手脚麻利、会算账的姑娘照看着。”
从原料到生产,再到销售,一条清晰的产业链已然在丰女村初步形成。女工们凭借自己的技艺,不仅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更掌握了生产和经营的部分主动权,一切都运行得井井有条,充满了内生的发展动力。
第三站:希望的田野
最后,赵小满来到了村外那片广袤的农田。春耕已近尾声,大部分田地里,嫩绿的禾苗已然破土,在阳光下舒展着叶片,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王嫂子引着赵小满来到一片特意留出的、标识着“良种繁育区”的田块前。这里的土地被整理得格外精细,垄沟笔直,土块细碎。
“看,这就是严格按照你留下的法子,精心筛选培育的‘丰女一号’原种。”王嫂子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拨开一层浮土,露出下面健壮的粟米幼苗,“咱们专门挑了几个心思最细、最有耐心的姐妹负责这块地,记录每天的天气、墒情、苗势。你看这苗,秆子多粗壮,叶子多油绿!比普通田里的就是不一样!”
不远处,另一片田里,去年收获的红薯留下的藤蔓已经被清理,土地正在休耕养息,准备着下一轮的种植。更远处,还有几块田里试种了从别处引进的豆类和蔬菜,意在丰富作物种类,改善土壤。
田埂上,水渠旁,都有村民在忙碌,或是引水灌溉,或是清除杂草,彼此间偶尔交谈几句,脸上带着对丰收的期盼和劳动的踏实。土地的经营,不再是一家一户漫无目的的挣扎,而是在村集体的统筹和良种技术的指导下,变得井井有条,充满了科学的规划和集体的力量。
视察完毕,夕阳已将天边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
赵小满站在村口那座“巾帼织星”的牌坊下,回望着被晚霞笼罩的、安宁而充满活力的丰女村。学堂的书声、工坊的机杼声、田间的劳作声,仿佛汇成了一曲和谐而雄浑的交响。
这里的一切,都已走上了正轨,并且正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她的理想,她的抗争,她的“翻石之志”,在这片土地上,已然开出了实实在在的花朵,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
心中最后的一丝阴霾,也被这井井有条、充满希望的现实图景彻底驱散。
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丰女村的模式,连同那试行的“女户承田法”,必将如同这春日的种子,撒向更广阔的土地,去滋养、去解放更多被压抑的生命。
而她,将继续前行。